每年正月十五,都會有許多人放飛孔明燈用已以祈福保平安,祝願豐收和幸福。

關於孔明燈的來歷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就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時,無奈之下用白紙千張和竹篾做成很多燈籠,然後繫上求救字條,看好風向就在燈籠口點上松脂。放飛後隨風飄去叫來救兵。

由於孔明燈在點燃之後,燈內的空氣受熱膨脹,造成空氣密度變小,從而使得燈籠在空氣中受到的浮力逐漸增大。當燈籠受到的浮力超過其本身的重力時,便會慢慢升到空中。

而燈籠升到一定高度之後,由於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而燈里所攜帶的燃料也越來越少,孔明燈在升到一定高度後由於火力減弱,燈內溫度降低,就會慢慢地飄落下來。

熱氣球由法國人羅澤爾和達蘭得斯在1783年發明。它的升空原理和中國的孔明燈一樣。只不過熱氣球更大一點並且下面裝有吊籃,可以乘坐人員升空。

氫氣球是飛艇的前身,1780年,法國化學家布拉克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隻氫氣球。氫氣球升空的原理類似熱氣球。只不過是它不是利用熱空氣來產生浮力,而是利用氫氣本身的比重小於空氣的比重從而產生浮力使氣球升空。

由於氫氣在與空氣混合,遇到靜電火花時會產生燃燒和爆炸,人們就採用比重略大於氫氣的氦氣來灌裝飛艇。因為氦氣是惰性氣體,不會燃燒和爆炸。但氦氣及其昂貴,當時德意志奇柏林公司的一艘「興登堡」號就充了氫氣進行載客飛行。最終在1937年5月6日的一次飛行中,在100米高空發生燃爆。97名乘客有36人遇難。造成一場史上嚴重的空難。

之後飛艇漸漸淡去,燃油熱氣球又慢慢興起。


孔明燈和熱氣球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運用的空氣受熱膨脹,密度變小,然後熱空氣就會上升,因為上面是密封的,當升力達到一定水平,就能帶動物品上升了。

而飛艇飛上天的奧秘缺不是運用的熱空氣了。飛艇裡面的主要氣體是氫氣和氦氣,這些都是明顯輕於空氣的氣體,因為氫氣易燃易爆,所以現在已經不常用氫氣了。而且飛艇成本也比飛機小很多,所以現在一些運輸,科研實驗,影視拍攝等還有應用。

喜歡就點個贊吧。


開玩笑的答案:有人在你屁股底下點火,你也的往天上竄。 正經的答案:其實,這和輕的(密度小的)物體浮在水面是一個道理,就是浮力。這裡只說孔明燈,其他的原理是一樣的。孔明燈可以飛起來就是孔明燈整體的密度小於空氣的密度,所以它會飛起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密度比空氣小呢?因為,加熱。(孔明燈裡面會存在空氣對流,外面的空氣不斷進入,裡面的熱氣會不斷排出。簡單點就假設孔明燈只會排出熱氣,同時燈還會一直燃燒。)孔明燈里的燈不斷燃燒,產生的熱量和二氧化碳等熱氣體,會加熱孔明燈裡面的氣體,氣體加熱後會膨脹,但是孔明燈的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多餘的氣體就被排出孔明燈,保持燈內外的壓強平衡。排出了氣體,孔明燈包裹的氣體的質量就減小了,所以,整體的密度就降低了,當整體的密度小於空氣的密度,向上的浮力大於孔明燈本身的重力了,就開始起飛了。 當然,也有前提,孔明燈本身的重量不能太重;如果重的話,就要做的大一些,要不就會飛不起來!


孔明燈和熱氣球原理相似的啊,加熱之後孔明燈里的氣體受熱膨脹,密度就變小了,裡面密度小,使得受到的浮力大於自身重力,就上天了。而飛艇主要依靠內部充滿氫氣或氦氣的氣囊提供的浮力,將飛艇及其載荷支持在空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