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全军大比武可能对现在的读者来说没什么印象。在当时可是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今天讲的就是其中一个故事。那年6月15日,由训练尖子们进行过一次汇报表演。

在这次表演中,各种射击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各地的解放军英豪齐展身手,或速射或打酒瓶或打灯泡或单手或双枪,枪响靶落、流云流水、弹无虚发,展示了解放军精湛的军事技能。

而且这次表演,56式半自动步枪上还一律上刺刀。顺便说一句,当时56式半自动步枪的刺刀还是剑形、双刃刺刀,两面均开有血槽,为防止反光,其表面镀有乳白色,还不是后来的三棱刺刀。大家都知道枪上有刺刀会影响射击精度。从表演来看,这句话看来对解放军战士不适用。

为啥突然说刺刀了呢?因为接下来的故事和刺刀有关。

这次表演不光有解放军战士参加,还有民兵。参加表演的民兵一共有9人,其中有3人是祖孙三代,他们一起出场。爷爷吕其禧、父亲吕志玉、还有14岁孙子的吕永顺,他们来自山东省胶东半岛烟台的崆峒岛,都是渔民。爷爷吕其喜拿的是三八式步枪,父亲吕志玉拿的是俗称“水连珠”的莫辛-纳甘步枪,孙子吕永顺拿的也是三八式步枪。

这里顺便插一句。所有介绍祖孙三人的资料都说他们三个拿的都是三八式步枪。只有本号作者老徐一眼看出来不对,那把枪是水连珠。

老徐是对的。

水连珠有个非常显著的标志,那就是枪刺右置。下面两张图就是现在拍的上枪刺的莫辛-纳甘步枪,非常明显,一眼就可以看到枪刺在右。

这张是示意图,水连珠,莫辛-纳甘步枪。看下图。

而三八大盖不一样,它是刺刀,在下方。看下图。

而吕志玉很明显用的是莫辛-纳甘步枪,看下图。

这是顺便说一句,还是说正题。

当时前方分别设置100米、150米、200米半身靶各5个。爷孙三个一起上阵,每人7发子弹,各打5个靶子。爷爷吕其禧年纪最大,打200米。父亲吕志玉打150米,孙子吕永顺打100米。三人要一起把15个靶子都打掉。

孙子吕永顺率先射击,首发命中,随着枪声此起彼伏,15个靶子全部被打倒,这下全场一片沸腾起来,彩声震天,掌声雷动。

这个表演跟之前比起来可是说是平淡无奇,可为啥全场沸腾了呢?原因是爷爷吕其禧有一枪没打中,脱靶了。看到这里,读者要说我了,都脱靶了,那不是出丑了么?那看台上还沸腾啥?还鼓掌?难不成是善意的鼓励?

不是,且听我道来。当时爷爷吕其禧毕竟60多岁了,加上在众多将帅面前表演,有点紧张,打着打着就有一枪脱靶了。可在他另一边的14岁孙子吕永顺眼疾手快,马上给予火力支援,侧转一枪帮爷爷打掉了靶子。

本来这场表演并不稀奇,可这一枪下来立马出彩。吕永顺本来在打自己靶子呢,这得多快的反应速度啊?这是在电光火石之间补的一枪,真神枪手!这充分展示出一名优秀战士的潜质。打击敌人的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够掌握战场情况,还反应神速、枪法如神。14岁哦,重复一遍,14岁哦。在场的要是眼神不好,根本看不出来吕永顺给爷爷补了一枪。

不过看台上坐的是我军将帅,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哪个不是行家里手,看到这一幕,个个都竖大拇指,那还不掌声雷动。这一枪真是技惊四座、震撼全场啊。

祖孙三代同时上场,打的就是这个配合,打的就是就是这个默契,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14岁的少年吕永顺一枪打出人生的精彩。

假如战争来临,在这样的士兵和老百姓面前,进来找事可以,想全身而退,不可能。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