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多前古墓,鼎彝礼器失踪,玉器散落一地,专家:非盗墓所为 | 文 三只眼文斋

  2003年,正值非典期间,山西省曲沃县公安局却接到群众报案,在曲沃县羊舌村滏河南侧的山岭上,发现了疑似盗掘古墓的迹象。公安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发现了几堆被人掘出不久的黄土,土色呈花土状,正是通常所见到的墓葬填土。花土中又夹杂着木碳,大家确定是盗洞无疑了。盗洞周围还有散乱的铜鱼等物,有“木碳”说明墓葬椁室有积碳,有“铜鱼”则说明椁室装饰讲究。这些现象表明,这里是一处古代墓地,并且墓葬级别很高。由于当时属非典流行的特殊时期,人员组织不太顺利,但又担心盗墓活动持续下去,所以,当地政府迅速将该墓地封土保护。经过一番筹备,2006年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羊舌考古队进入现场,羊舌大墓的考古工作正式进入程序。

  据文献记载,西晋建立以来,一共传承了630余年,起于叔虞封唐,止于静公,共有36代晋侯、晋公,其中不乏功勋卓著的公侯,成语“假道伐虢”就是出自那个年代的故事。然而,在以往的考古中,仅在山西省的曲沃、翼城两县境内的曲村——天马遗址发现了9代晋侯陵寝,其余27代晋国诸君却不知归葬何处。经专家查阅文献考证,其余晋国诸君的墓葬很可能就在天马遗址周边范围之内,但一直没有考古发掘的实证。后来证明,这次的发现是又一处晋国国君晋文侯及夫人的异穴并列合葬墓,而且是山西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西周墓葬,被编为1号墓和2号墓。

  墓地有大规模的祭祀遗迹。1号墓和2号墓已经发现和清理出了近250座祭祀坑,坑深数十厘米到两米不等。因为多次祭祀,坑与坑之间相互交错。坑内有许多牺性,从种属、齿龄上可办认的牺牲有人、牛、马、羊、狗等,其中人牲10个,其余以马牲为多。在众多的牺牲中,以人牲最为惨烈,都是被处死后胡乱扔进祭祀坑的。晋文侯虽然经过盗掘,但劫后余生的随葬物品丝毫不亚于其它晋墓。金、玉、铜、陶器件件精美,其中一件玉神面像玉质细腻,雕刻工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龙山文化的风格,经过一千多年的辗转,最后陪着晋文侯长眠于地下,直到2700年后又以夺目的光彩重现于世。

  由于三年前发生过盗墓事件,专家们在发掘过程中不免遗憾。然而,在对羊舌村两座古墓的墓室进行发掘后,专家们发现,这两座墓葬均被盗过,盗墓者采用的是大开挖的形式,从墓口挖到墓底。墓口上部盗洞面积占到墓室的一半还多,但没有破坏墓壁。椁室内的情况比较复杂,1号墓椁室内的棺材毁坏,墓主人的头骨弃置在椁室的西南角,墓主人上身的玉组佩(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被盗墓者毁弃,下半身的玉组佩保存完好。大玉戈、玉璜、组佩和覆面零碎构件等被盗墓者毁弃后,又随意地抛洒在棺椁之间,在棺椁间还残存有石磬、陶鬲等,但没有见到随葬君侯的铜礼器的踪影,专家们对此非常疑惑;2号墓椁室内的棺或椁板材被移位弃置,整体被多次翻腾,墓穴土中见到一些零星玉件。

  专家们从现场的发掘考察看,1号墓的情况表明,盗墓发生时椁室还没塌陷,墓中随葬的鼎彝礼器可能还保存完好,盗掘者将棺椁间的青铜鼎彝礼器尽数搬走,但对玉器兴趣不大,毁坏后随意弃置。考古队员联想到盗墓者对墓口进行大规模挖掘的怪异现象,推测这不是普通的盗掘,三年前盗墓者的行动并没有成功。因为一般盗墓者是不敢采用大开挖的方式,这样费时费力。况且,盗墓者以盗取随葬品为目的,断无扔下金玉之器随意毁弃之理。所以,这样的“盗墓”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毁墓行为。而且,重新覆土的地层年代表明,盗墓的时间不晚于汉代。专家认为:这种毁墓行为与复仇有关,非盗墓者所为。

  据历史记载,晋文侯之后的嫡系有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候和晋侯缗,这一时期正是晋国史上有名的嫡庶之争时期。分封于曲沃的庶系与嫡系正宗展开了争夺政权的较量,内战长达67年,最终庶系夺取了政权。联系这段历史背景,或许可以推测羊舌墓地1号墓和2号墓被毁与家族复仇有关一一这是曲沃庶系一支在夺取政权以后,对嫡系一支的报复。另外,据《尚书》记载,2号墓曾经有著名的晋姜鼎随葬,而且最早见于史册的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对此也有记载。现在晋姜鼎在北宋以前就已经现世(目前鼎已无迹可寻,仅有铭文传世),按照常理这时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传世青铜礼器多是出自墓葬,宗庙礼器传下来的几乎没有过。

  这次考古解开了这个谜底——羊舌1号墓和2号墓早就因复仇而盗毁。其中的鼎彝礼器被毁坏者搬走,玉器散落一地无人理睬。因为,盗毁者认为墓主人不配享有鼎彝礼器,搬走这些东西以示对墓主人的轻视,反而对那些现代盗墓者视为珍宝的玉器不屑一顾。因此,专家们断定对墓室的盗毁行为“非盗墓者所为”,现在传世的晋姜鼎就是在那次盗毁行动中被搬出墓室的。对墓室采取这样的盗毁方式,在历史上非常少见,非大仇大恨不会采取这样过激的行动,丰富了专家们对于西晋历史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对那一段“嫡庶之争”历史的研究历史的真实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