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多前古墓,鼎彝禮器失蹤,玉器散落一地,專家:非盜墓所爲 | 文 三隻眼文齋

  2003年,正值非典期間,山西省曲沃縣公安局卻接到羣衆報案,在曲沃縣羊舌村滏河南側的山嶺上,發現了疑似盜掘古墓的跡象。公安人員立即趕赴現場,發現了幾堆被人掘出不久的黃土,土色呈花土狀,正是通常所見到的墓葬填土。花土中又夾雜着木碳,大家確定是盜洞無疑了。盜洞周圍還有散亂的銅魚等物,有“木碳”說明墓葬槨室有積碳,有“銅魚”則說明槨室裝飾講究。這些現象表明,這裏是一處古代墓地,並且墓葬級別很高。由於當時屬非典流行的特殊時期,人員組織不太順利,但又擔心盜墓活動持續下去,所以,當地政府迅速將該墓地封土保護。經過一番籌備,2006年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羊舌考古隊進入現場,羊舌大墓的考古工作正式進入程序。

  據文獻記載,西晉建立以來,一共傳承了630餘年,起於叔虞封唐,止於靜公,共有36代晉侯、晉公,其中不乏功勳卓著的公侯,成語“假道伐虢”就是出自那個年代的故事。然而,在以往的考古中,僅在山西省的曲沃、翼城兩縣境內的曲村——天馬遺址發現了9代晉侯陵寢,其餘27代晉國諸君卻不知歸葬何處。經專家查閱文獻考證,其餘晉國諸君的墓葬很可能就在天馬遺址周邊範圍之內,但一直沒有考古發掘的實證。後來證明,這次的發現是又一處晉國國君晉文侯及夫人的異穴並列合葬墓,而且是山西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西周墓葬,被編爲1號墓和2號墓。

  墓地有大規模的祭祀遺蹟。1號墓和2號墓已經發現和清理出了近250座祭祀坑,坑深數十釐米到兩米不等。因爲多次祭祀,坑與坑之間相互交錯。坑內有許多犧性,從種屬、齒齡上可辦認的犧牲有人、牛、馬、羊、狗等,其中人牲10個,其餘以馬牲爲多。在衆多的犧牲中,以人牲最爲慘烈,都是被處死後胡亂扔進祭祀坑的。晉文侯雖然經過盜掘,但劫後餘生的隨葬物品絲毫不亞於其它晉墓。金、玉、銅、陶器件件精美,其中一件玉神面像玉質細膩,雕刻工藝屬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龍山文化的風格,經過一千多年的輾轉,最後陪着晉文侯長眠於地下,直到2700年後又以奪目的光彩重現於世。

  由於三年前發生過盜墓事件,專家們在發掘過程中不免遺憾。然而,在對羊舌村兩座古墓的墓室進行發掘後,專家們發現,這兩座墓葬均被盜過,盜墓者採用的是大開挖的形式,從墓口挖到墓底。墓口上部盜洞面積佔到墓室的一半還多,但沒有破壞墓壁。槨室內的情況比較複雜,1號墓槨室內的棺材毀壞,墓主人的頭骨棄置在槨室的西南角,墓主人上身的玉組佩(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的佩飾玉)被盜墓者譭棄,下半身的玉組佩保存完好。大玉戈、玉璜、組佩和覆面零碎構件等被盜墓者譭棄後,又隨意地拋灑在棺槨之間,在棺槨間還殘存有石磬、陶鬲等,但沒有見到隨葬君侯的銅禮器的蹤影,專家們對此非常疑惑;2號墓槨室內的棺或槨板材被移位棄置,整體被多次翻騰,墓穴土中見到一些零星玉件。

  專家們從現場的發掘考察看,1號墓的情況表明,盜墓發生時槨室還沒塌陷,墓中隨葬的鼎彝禮器可能還保存完好,盜掘者將棺槨間的青銅鼎彝禮器盡數搬走,但對玉器興趣不大,毀壞後隨意棄置。考古隊員聯想到盜墓者對墓口進行大規模挖掘的怪異現象,推測這不是普通的盜掘,三年前盜墓者的行動並沒有成功。因爲一般盜墓者是不敢採用大開挖的方式,這樣費時費力。況且,盜墓者以盜取隨葬品爲目的,斷無扔下金玉之器隨意譭棄之理。所以,這樣的“盜墓”可能是一種有意識的毀墓行爲。而且,重新覆土的地層年代表明,盜墓的時間不晚於漢代。專家認爲:這種毀墓行爲與復仇有關,非盜墓者所爲。

  據歷史記載,晉文侯之後的嫡系有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候和晉侯緡,這一時期正是晉國史上有名的嫡庶之爭時期。分封於曲沃的庶系與嫡系正宗展開了爭奪政權的較量,內戰長達67年,最終庶系奪取了政權。聯繫這段歷史背景,或許可以推測羊舌墓地1號墓和2號墓被毀與家族復仇有關一一這是曲沃庶系一支在奪取政權以後,對嫡系一支的報復。另外,據《尚書》記載,2號墓曾經有著名的晉姜鼎隨葬,而且最早見於史冊的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對此也有記載。現在晉姜鼎在北宋以前就已經現世(目前鼎已無跡可尋,僅有銘文傳世),按照常理這時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爲傳世青銅禮器多是出自墓葬,宗廟禮器傳下來的幾乎沒有過。

  這次考古解開了這個謎底——羊舌1號墓和2號墓早就因復仇而盜毀。其中的鼎彝禮器被毀壞者搬走,玉器散落一地無人理睬。因爲,盜毀者認爲墓主人不配享有鼎彝禮器,搬走這些東西以示對墓主人的輕視,反而對那些現代盜墓者視爲珍寶的玉器不屑一顧。因此,專家們斷定對墓室的盜毀行爲“非盜墓者所爲”,現在傳世的晉姜鼎就是在那次盜毀行動中被搬出墓室的。對墓室採取這樣的盜毀方式,在歷史上非常少見,非大仇大恨不會採取這樣過激的行動,豐富了專家們對於西晉歷史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對那一段“嫡庶之爭”歷史的研究歷史的真實認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