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來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書法篆刻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 中國美術館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經常有人說,書法是中國藝術的核心,是核心的核心。這樣說對不對呢?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因爲這一近乎完美的藝術形式逾千年而活力不衰,它所具有的精神引領和指導作用,早已體現在了它偉大傳統性當中,無論從其哲理的深刻、審美的豐饒,還是人文精神的厚重來看,它都表徵着中國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偉大符號和標記。

  通觀中國歷史,書法在化育民族精神、培養道德人格和鑄造文明品格等方面,均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上古時代先賢們所有的重要智慧,中古時代的全部經典,近古以來藝術家的奇境創造,絕大部分是通過書法形式才得以保存到今天的。

  在中國人癡迷書法、熱愛書法的無數個理由中,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棲息於書法這一獨特形式中,可能是最重要的理由。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表明,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有着偉大書寫歷史的民族,我們的歷史也是一部書寫的歷史。

  書法從根本上,通俗一點說就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習慣。由淺入深,從筆墨的體驗,到詩意的人生境界,再到宇宙精神,書法帶給我們的生命體驗是無限豐富的。以歷代詩文爲例,在我們這個古老的詩的國度,詩歌可謂一切藝術的靈魂,而最早的詩歌,往往都以書法爲載體,書寫讓詩文的藝術境界和人生境界得以體現和提高。

  相應地,對詩的內容和境界的領略,也要在對書法的鑑賞中才能更好地實現。所以,詩、書結合,書、文一體的藝術思維方式,很早就是中國古代文人的自覺追求和基本素養。

  蘇東坡說過,“詩不能盡,溢而爲書,變而爲畫,皆詩之餘”。“溢而爲書”這並不是對書法的貶低,而是充分的尊重。詩言志,書亦言志。書家愛寫詩,是因爲其內心有詩意;反過來看,詩的節奏和韻律、情思和境界、人生感悟和宇宙精神,也導致書家筆墨、體式、書寫節奏的變化,並最終體現爲書法的高妙境界。所以人們會說,詩不同,書亦不同。

  曾來德草書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古代書法家所書寫的詩文內容,一般都是自己創造而非別人的作品,他們本身就是出色的詩人和文學家。所以,“兼文墨”歷來都被公認爲是中國書法家藝術造詣的一種體現。從王羲之、歐陽詢、張旭、懷素到蘇軾、黃庭堅,中國歷史上的這些大書法家,每一位也都是優秀的詩人、文學家、學問家,少有例外。

  無論《自敘帖》中本身的文采,還是《蘭亭序》中的精神氣質,其實都不單純是書法功力和技巧的問題,而是與書法家的精神境界、文化品格、生命情懷緊密相連的。所以說,書法的昌盛是與文化的昌盛相聯繫的,書法承載文化的創造,文化確保書法的綿延,二者相輔相成。

  曾來德小楷

  春秋以降,中國士人(或我們今天稱之爲知識分子的羣體)是中國文化得以傳承的主要力量。中國士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體現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中的是深厚的濟世情懷。這種從個人到天下的修爲次第,又決定了任何一個卑微的奉獻者都只能從他手中的毛筆開始。把字寫好,主動接受中國式審美是求道的第一步。

  正是在這種成就了士人獨特地位的書寫歷程,讓我們看到了漢字書法的重要地位,這是非常有趣也值得深思的,它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借鑑:

  其一,從士人不同的人生道路來觀察。所謂書與文,既指書法與文字,也指書法與文學、學問。因而,可以說書法是有準入門檻的。中國古代文人,自幼童起,就是既學書寫,又學詩文。書法是文人的基本素養,詩文才能帶動了書法藝術境界的昇華。

  其二,從書法家個體的內在素養來觀察。中國書法歷來講書品與人品的統一,而且更注重以人品論書品。歷史上的書法經典,都是人品修養和文化修養相交融的結果,我們都熟知“書道即人道”的說法,結合書家的品格節操評判其藝術成就,在中國是人所共知的標準。

  其三,書法可以頤養身心,讓人延年益壽。歷代書家長壽者衆,如歐陽詢85歲,虞世南89歲,楊凝式82歲,賀知章86歲等等。而一項更有意思的統計,是我國曆代能查出生卒年代的皇帝共209人,其中年齡超過80歲的僅4人,他們是梁武帝蕭衍86歲,唐代女皇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清乾隆89歲,而這四位皇帝都雅好書法,並且有經典之作傳世。書法乃最好的養生之道,可謂不虛。

  曾來德楷書

  虞世南雲:“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僕。”書法之道,首在養氣,氣和方契於妙,一味蠻幹、力求都有悖於學書之道。

  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爲了創作一幅佳作,必絕慮凝神,屏住呼吸,讓氣歸於自然,隨線條節律而變化。一幅優秀書法之作,猶如優美的旋律,氣息也得以舒暢,像在完成一種氣的運動,其實就是在做氣功,或謂藝術氣功,讓腦、體合一,通過自身意念、呼吸和姿勢,實現人體精、氣、神的自我調節和完善,從而達到休養身心之功效。

  曾來德小楷

  書法,即書寫有“法”,宏觀地說,是法度,是對一切傳統精髓的遵循,是方法論和規律性,是中國曆代書法巨匠們創造並積累起來的原理和法則。書法的“法”字,本身就有效法前人、尊重先賢之法的明確意指;具體說,書法中更是有許多狹義的方法,大致包括了筆法、結體和章法。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有關於章法的精彩論述。他把一幅書法作品比作一個戰場,有將軍、刀槍、陣型,講的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所有這些書法之“法”,對於一個重視書寫的自我教育和修養的人來說,是必須遵守的東西。

  一個人拿起毛筆準備書寫時,如果他心裏想的是書法,那就意味着要向這些千古不易的方法致敬,如果對這些“法”沒有敬畏之心,那就只是寫字而非書法創作了。

  曾來德小楷

  在法度之內、方法之間,一個人通過不斷讀帖、背帖等臨摹過程,通過對歷代大師們作品的精研苦學,技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最後脫胎換骨,終得書道。這正是我們所熟知的一箇中國書法家的必由之路。

  正是這樣近於苦行的修習,在這樣一種對戒律的尊重呵護中,我們的氣質會得到培育,我們的修爲會得到增進,我們會漸漸地意識到偉大傳統的清晰脈絡,我們用書寫來承載的那些浩瀚“內容”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們身上的歷史文化的基因就會被激活。終有一天,我們會走出匠人技藝的層次,而躍升到藝術表達的自由境界,最後由書及人,達致中國文化修養的高尚境界。

  再說書法與傳統文化、精神哲學的關聯。如前所述,遠古的書寫活動,都主要在“用”的層面,書法、漢字好像只是一種載體,人們更重視書法中的詩詞、文學內容,最多是將書法形式和書寫內容一併看待。

  曾來德行書

  但我們知道,漢字這個“載體”非一般意義的載體,它具有母體的性質,它承載的是整個中國文化甚至文明的信息,包括豐富的歷史傳統和高級的精神哲學。更重要的是,就書法這一獨特藝術的發展本身而言,它也如同其他藝術樣式一樣,包含了一整套中國的藝術思想。當我們長期涵泳其間,不自覺就會受到感染薰陶,可以說,中國人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中國人對“道”的理解,對天地正氣、宇宙精神的把握,是可以從把握毛筆開始的。讀歷代書論即可知道,這些藝術思想、精神哲學是貫穿始終的。

  我們會發現,書法這種看似簡單的漢字筆畫和線條,處處與中國的一些哲學概念有聯繫,比如“形”“神”“氣”“韻”“理”“法”,在書法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像對字形與神采的考慮,對氣韻生動的追求等。

  如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的書法是怎樣關乎着中國文化的命運,而一個個書寫者的書法造詣,又是怎樣關乎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中國古代,沒有專業的書法家,只有文人,而文人往往是各項修養齊備的,他們一生中都在廣泛涉獵,上下求索,文學、繪畫、歷史、哲學、天文、地理,無不精通,甚至還要文武兼備,能夠治國理政。

  曾來德小楷

  因此,我覺得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文精神的復興,中國未來社會中堅力量和精英人羣的培育,中國文化精神的世界弘揚和國際傳播,都是完全可以從書法這門具體的藝術活動開始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