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羅生活出品

JALO HOME

JALO HOME ∣ ISSUE 205

她的家爲什麼選MCM風格?看她設計的衣服就知道了 | 大師的家

今天這位大師,並非建築業內人士。Margaret Howell是設計衣服的。

同名品牌在倫敦創立,整整四十多年以來,她都做着同一件事:做經典的、極簡的、精良的,適宜普通人日常穿着的衣服。

Margaret Howell 在她的同名店鋪中,所坐的這張椅子也是她的作品之一

是不是已經開始猜想她的家是什麼樣子?不着急,這個稍後分解,咱們先來聊點別的。

曾經買不到稱心衣服的我

其實相比大師的家,我更有興趣瞭解大師的想法。因爲家,其實只是大師的想法,在空間上的體現而已。與其討論怎麼去借鑑大師家中的陳設和佈置,不如進深一層,研究這一切光芒,究竟是從怎樣一顆充滿能量的腦洞中輻射出來的。

所以你們已經猜到啦,這一次,我不打算從Margaret Howell的家寫起。我打算,呃,從我自己的沮喪寫起——這種沮喪,緣於在過去的很多很多很多年裏,我始終無法在國內,買到稱心滿意的衣服。

我討厭幾乎所有的市售女裝:大牌基本上不切實際,淘寶是粗劣惡俗的代名詞,中等價位的店鋪選擇寥寥,而且不是愛用質次的材料濫竽充數,就是愛對經典的好設計做出種種畫蛇添足的愚蠢改造——經常會有此類感慨:“這件衣服,要是沒有這個裝飾就好了,哎不知道能不能拆掉哦……”,又或是:“樣子做的是不錯,材質也太差了,材質一差,把原本可以很漂亮的廓形也給帶塌了……”總之呢,在性價比極低的市場裏,逛街永遠失望而歸。

唯一可以買的大概只有優衣庫。而優衣庫呢,好比服飾界的宜家,便宜靠譜,不出彩不出錯。只是除了這兩條之外,也就沒有什麼別的可取之處了……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希望衣物經典而簡潔,最好全部中性色,風格統一,以免在搭配上耗去大量時間精力。

同時我希望它們舒適實用,質地優良,做工細緻,可以充分地服務於我,而非取悅於人。對於一個生活非常活躍,角色頻繁切換的女人來講,那種妨礙騎車的長褶裙,走路累人的細跟鞋,囉裏囉唆的蕾絲邊和過分嬌柔的配色,不僅俗氣也累贅。我需要的是同時適合見客戶、上課、去設計場地和逛超市做家務的衣服——中性而得體的襯衫、套頭衫、連帽風衣、粗布褲子,切爾西靴和黑色德比鞋。

在此基礎上,我還希望這些衣飾有出色的設計,穿上顯得美。這種美不是爲了吸引注目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而恰恰是一個更理想版本的自己——因爲感到舒適稱心,自然而然散發光彩——當然,在剛畢業的那幾年裏,這種要求近乎癡心妄想。不止一次我對着商場貨櫃上的各色奇葩女裝升起這樣的疑問:“這麼多難看的衣服是怎麼做出來的?究竟是我腦子壞掉了,還是這些設計師腦子壞掉了啊?”

總之我根本不知道該買什麼,觸手可及的一切不是我想要的,我甚至懷疑自己想要的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不得不長期地退而求其次,買優衣庫對付,偶爾也買小號的男裝。

一切是在遇到Margaret Howell之後改變的。

那年在佛羅倫薩,從Carraia 橋過了阿爾諾河,不知不覺地走到Margaret Howell的櫥窗前。店面並不顯眼,陳列的衣飾款式和顏色都比較低調,並無任何標新立異刻意引人注目的意思,但廓形瀟灑,看起來材質也非常不錯。店鋪離知名的富婆掃貨區Tornabuoni街不過幾步之遙,卻並不往那邊去扎堆,直覺告訴我,這應該是個值得逛逛的店。

走進去試了幾件,沒有失望。材質上佳,裁剪得當,細節完美,雅潔且簡約,最最重要的是,穿上之後,有一種“這正是我的衣服”的感覺。說來你們未必相信,當時我心裏充滿的還不是膨脹的購買慾,是有點感動。類似多年以來,你都因爲某種理想主義不肯在某件事情上做出妥協,有時候你懷疑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存在,有時候你覺得是不是自己太古怪,但是突然有一天,你想要的從天而降近在眼前!由此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和你的想法差不多,而且她還把你想要的給做!出!來!了!

幸虧那家店不少款式尺碼都略微偏大,否則我肯定會刷爆信用卡。

Margaret Howell的典型設計

Margaret Howell的典型設計

曾經找不到自己座標的她

前面提到過,我喜歡研究設計師的想法。因此在這次稱心滿意的購物之後,我就找了些關於設計師的材料來讀。她的材料挺難找的,因爲Margaret Howell本人,正如她做的衣服那樣低調。

Margaret Howell不是學服裝出身,她是學藝術的。倫敦 Goldsmith's College 的四年純藝術學習,此後被她自己歸結爲“毫無價值”。畢業後,她惶然不知道何去何從,先是申請去BBC做彩妝師,被拒。後來又申請去皇家藝術學院讀室內設計,還是被拒。當時她唯一清楚的只有兩點,那就是自己既不想當藝術家,也不願意教書:“那會兒我姐姐倒是在學校教課,她一邊還做些圍巾貼補收入,有時候她去上課了,我就替她做圍巾。但是我就在想啊,自己既然喜歡做手工,索性也做些東西試着賣?”

沒過多久,她做的一條項鍊受到VOGUE雜誌的關注,稍後通過引薦獲得訂單,爲電影明星伊麗莎白泰勒製作串珠服飾,受寵若驚之餘,她清楚地知道,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些店鋪希望每過幾個月就翻新一下樣式,可我想要的遠不止這些。”

她在這團迷惘中迴歸了幼時的興趣:做衣服。這一次,她沒有跟隨任何訂單的要求,也沒有追隨潮流,而是聽從了自己的內心,以上乘的材質,將傳統款式稍事修改,做了一系列線條簡潔風格輕快的男式襯衫。這一切迅速引起一衆美國買手的注意,其中包括傳奇人物 Tommy Perse,在英國本土,甚至大牌如 Paul Smith,都對她做的襯衫青睞有加。1977年,她的第一家男裝店在倫敦開張。隨後不久,她發現有很多職業女性到她的店裏購買男款襯衫和褲子,於是又開了一條線做女裝。

時至今日,女裝已經一躍成爲品牌利潤最高的部門,而她也成了全球最受尊敬的設計師之一。說到經久不衰,Margaret Howell 無非是這樣幾個信條:

第一,從不在材質上降等妥協

用最好的傳統英國布料,Harris Tweek粗花呢、燈芯絨、愛爾蘭亞麻布和蘇格蘭羊絨。“這些是歷經歲月,被反覆證明的材質,它們是最好的,沒有比這些材質更好的了,爲什麼要換?”

第二,極簡、經典、不趕時髦、不玩先鋒,也不靠怪誕出位給自己加戲

她曾說:“公衆似乎對時尚有着一套既定的看法,認爲時尚不是奢華就是古怪。所以我並不喜歡時尚設計師這個標籤,毋寧被成爲爲‘風格設計師’。”

和許多每季都換主題的設計師不同,Margaret Howell四十年來風格幾乎沒有變化。設計師本人幾十年來依舊用着一臺老式尼康光學相機,至今不想換成數碼的。

她說:“很多人喜歡以一堆東西來服務於一個目的。但我喜歡只用一件東西來達到目的,所以這件東西必須買對,並且隨時光流逝也不會過時。”

她的秀場,每季都是那些經典款,只在色彩、比例和細節上稍作調整。Margaret Howell的設計無意頻繁變換花樣來刺激你的購物慾,但是如果你的品味與品牌剛好契合,如果明白自己要什麼,那麼十年前的款穿舊了,在當季新款裏很快可以找到大同小異的補上——你會發現材質完美如初,設計一如既往,在這個撈快錢當道的世代,真是讓人感動的一股清流。

第三,也就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 Margaret Howell 擅長將經典以摩登語彙再次詮釋

走極簡路線的設計師成千上萬,爲何Margaret Howell一枝獨秀?“極簡”常常被誤認爲是“簡單”,事實並非如此。極簡主義有時候是非常精緻細膩的。

Margaret Howell最擅長也最喜歡的,是將經典設計進行現代化改造。

她從舒適的角度考慮,將襯衫的廓形做得相對自然輕鬆,平添瀟灑。她保持BURBERRY傳統風衣的材質不變,將其中不必要的細節比如雨擋之類全部拆除,改成了簡約而適宜現代都會穿着的風雨衣。她癡迷舊時的馬具,“我想用馬鞍那種皮革來拿做包袋,隨着時間光澤會越來越柔和動人,但我想做現代的款式。”評論界稱她設計的衣服:“摩登經典款,低調沉靜地吸引,從不先聲奪人。”

因此,當我讀到她喜歡的建築,知道她討厭張牙舞爪天外來客般的設計,喜歡建築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並且特別鐘意古老空間的現代化改造時,我絲毫不感到喫驚。而這樣一顆經典X現代的內核,會醉心於一個MCM風格的家,也就不足爲怪了吧。

大約在上世紀末,她與丈夫在英國Suffolk海邊,買下了一棟向海別墅。這棟房子由瑞士現代主義設計師Rudy Mock於1965年設計完成,室內裝飾用的是她最喜愛的MCM風格。從買下到現在,Margaret Howell從未想對室內設計做大幅改動,正合她對器物的看法:“我喜歡只買一件東西來達到目的,但要買對。”換句話說,MCM風格是她想要的,且她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會過時,所以一用就是幾十年。

平頂,大面積採光,戶外是花園和海

客廳的掛牆櫃上是她的畫冊和衣料冊,拼木地板搭配手工地毯

壁爐和抽象裝飾畫

開放式佈局,廚房與餐廳客廳都不做隔斷

Margaret Howell喜歡早起游泳之後,自己做早餐

客廳一隅色彩鮮豔的各色名椅、細腿MCM風格圓幾、拼木地板和掛牆櫃

燒壁爐用的木材和MCM風格櫥櫃和鵝黃色的Anglepoise檯燈

百葉窗和古董市場淘來的椅子

不僅自己家,連帶自己的店鋪,也是MCM風格的。

MCM椅子和矮櫃

富有裝飾花紋的MCM櫃子和復古檯燈

MCM風格桌椅

佛羅倫薩店的MCM風格雙人椅

倫敦店的MCM風格餐桌

倫敦店的MCM多功能衣櫃

京都店的MCM風格傢俱和細腿沙發

東京FUTAKOTAMAGAWA RISE的店內還設有咖啡店,出售生活用品,用的是MCM多功能掛牆櫃

連掛衣服的架子都做成了小細腿MCM風格

曾經找不到稱心家居用品的你我

我知道可能很多讀者會有點困惑,覺得你長篇大論講了那麼久,從買不到衣服到買到喜歡的衣服,從這個做衣服的大師她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到堅持做自己喜歡的設計最終成名,從她的想法到她的設計和她的家、她的那麼多店,這一切和我要裝修的房子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靜下來想想,你不覺得這一切充滿相似之處嗎?曾幾何時我們都爲找不到合意的家居用品而苦惱過。市面上現成的一切都令人非常失望,全都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有的人會妥協,會退而求其次,會丟給裝修公司,會到宜家解決一切。這些直接導致了長久以來,我們的家居裝飾,是不合乎自己的心意的。自伽羅生活創立以來,得到很多很多的反饋就是你們做的正是我們想要的,這種衆裏尋他的感覺真的非常美妙。那麼打造一個美好的家,實際操作的方法和購買的傢俬固然重要,但有沒有什麼是比這一切更重要的呢?

我來問你,你覺得Margaret Howell的家居,是按照一套方法去一樣一樣搭配出來的嗎?顯然不是的。無論是她做的衣服和她的店鋪還有她自己的家和她的店鋪,這些美都不是沒有底子的,這個底子,就是她自己的趣味,就是“自我”。

這種趣味像一個硬核散發能量,滲透到了與她相關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她的設計,她做的衣服和飾品,她尋找和成就自己的方式,這看似渾不相干的一切,事實上卻是高度統一的。而這一點,其實正是很多人家居裝飾中最最根本的誤區。我們自己的家居風格形成,是靠照着幾個套路和方法,去一樣一樣模仿來的嗎?

有人曾問Margaret Howell,你爲怎樣的客戶設計呢?她答:“獨立,有鑑別能力,知道自己是誰。”

“獨立“不必多說,如果沒有這一條,一切難免淪爲取悅,也就難以真正聽從自己的內心。假定房子是爹媽出錢買的,要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裝飾,那麼在意見分歧的時候也難免會底氣不足。

有鑑別能力,大體指好的審美,能分辨材質、做工與設計的優劣。

但最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誰。這種自知,來自於自我的意識。你想要什麼?你喜歡什麼?爲什麼?你到底希望傢什麼樣子?這種希望是發自內心,還是隻是人云亦云?

我曾經聽到有人說:“我就是喜歡某某風格”,或者說“我們家沒有什麼風格,就是混搭風格”。這些說法,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全對。回到上面這三點,獨立之外,首先需要好的審美,審美水平不夠,對家居物品,對各種風格和它們的語境缺乏理解,那麼無論是選定某個風格還是混搭,失敗率都非常高。

但是,比審美鑑別能力更關鍵的是,你有沒有屬於自己的,一以貫之的品味。如果有,那麼無論是選擇某個既定的風格,抑或是信手拈來自行混搭,到最後,你所選擇的家居用品都會化爲一派和諧,化爲你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沒有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話,那麼所謂選定某個風格也不過是人云亦云,而所謂混搭,則不過是眼饞肚飽地把一堆好貨攢在家中的器物控罷了。

還記得Margaret Howell對器物的看法嗎?“很多人喜歡買各種各樣很多東西來達到一個目的,我只想買一樣東西達到這個目的,但是要買對。”

在有了良好的審美之後,問自己究竟要什麼,堅持自己的眼光,你總會憑藉自我內核的能量,於汪洋大海中,和相投的設計彼此遇見。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