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脈影像經絡,洞察文娛風潮

  >>>電視劇60講

  >>>第47集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下爲文稿:

  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電視劇六十講,我是主講人李星文。

  今天咱們要講的這部劇叫《中國遠徵軍》,這部劇於2011年在江蘇衛視和雲南衛視首播,由張麗影任總製片人,邱對編劇,董亞春、楊軍執導,演員黃志忠、張豐毅、柯藍、劉小寧、李玥主演。

  這也是一部抗戰劇,但絕對不是抗日神劇。這部劇以中國遠徵軍上校韓紹功奔赴緬甸作戰爲主線,講述了200師和新38師爲代表的中國遠徵軍在同古戰役、仁安羌戰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悲壯經歷。

  中國遠徵軍異域徵戰的這段歷史,很長一段時間都比較冷門,甚至是被人們所遺忘的。這部劇涉及到了國民黨正面抗戰、跨國作戰,跟國際盟軍聯合作戰,作戰環境到了殘酷、悲壯的極限,以至於人們難以承受,不願再提起。

  不過每段歷史故事,都有它的宿命,中國遠徵軍也不例外。在2010年左右的時候,國軍正面抗戰的歷史,被許多學者重新發現,並且進入文藝作品的表現範圍,電視劇《中國遠徵軍》應運而生。

  《中國遠徵軍》本着嚴謹的歷史態度,超越了意識形態的束縛,拍出了戰壕裏的真實,塑造了羅卓英、杜聿明、戴安瀾、孫立人等遠徵軍名將的形象,對滇緬戰場抗戰史進行了真實再現。

  黃志忠飾韓紹功

  要全面呈現這段史實,還有兼顧戲劇性,並不容易。這部劇的主角是黃志忠飾演的韓紹功,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一個近乎完美的角色,驍勇善戰,愛國愛家,重情重義。

  韓紹功和另一個虛構的人物——謝孝彰一起,串起了遠徵軍中200師的戴安瀾和38師的孫立人。圍繞在他周圍的,有前線的長官與下屬,重慶的何玉姝,還有敵佔區的韓家三代,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幅抗戰的全景圖。

  劇中表現了真實的勝利,也表現了真實的失敗,而且反思了失敗的原因,批判了國民性。

  陳天陸飾杜聿明

  四年間,中英兩國軍隊摩擦多於合作,英軍在西線的撤退,讓杜聿明終於認識到:中英的合作協議不過是廢紙一張。

  令出多門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劇中表現了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以及出身帶給軍人的影響,他們的對話類似於今天的互黑。

  劉小寧飾謝孝彰

  謝孝彰到了陪都重慶的作戰研究處,復興社出身的袁參謀一直拉攏他,要求其加入軍統,謝吐槽說復興社是法西斯。韓紹功說謝孝彰:在重慶當久了秀才,變得膽怯,不敢打硬仗;謝則吐槽韓紹功,“你們黃埔系的,就是愚忠。”

  在這部劇中,謝孝彰、孫立人是清華校友,又是海歸,他們都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在戰場上配合默契,二人的思維方式跟黃埔系的韓紹功、戴安瀾、杜聿明非常不同。

  張豐毅飾孫立人

  黃埔系的信條是忠誠,服從命令;而孫立人則很有主見。這種差異在進攻和撤退上顯而易見:在該劇中,黃埔系的軍官非常忠勇,猛打猛衝激烈進攻;而孫立人則充滿了軍事智慧,形勢不利時按兵不動,要等到最佳時機才下令發起進攻。

  第一次徵緬需要撤退,孫立人因地形問題,選擇了違抗命令撤回印度;而杜聿明堅持服從重慶命令,讓士兵從野人山艱難回國,損失慘重。

  柯藍飾何玉姝

  劇中也不乏對國民性的批判:比如發國難財的何玉法被妹妹何玉姝指責,他大言不慚地說:“整個重慶都墮落了,我算什麼呢?”有種與國共沉淪的理所應當。不僅是發國難財,趁着國家動盪之際,做“奪權”春秋大夢的人也不在少數,謝孝彰說:“這就是現實的中國。”

  比如,韓紹英與哥哥韓紹功關於戰爭報道的分歧。韓紹英作爲《新華日報》的記者,需要引導戰時輿論。她認爲民衆對勝利期盼已久,需要戰爭神話激勵信心,所以她認可官方將不失敗的“撤退”稱爲“大捷”,而韓紹功憤怒不已,認爲國人不需要麻痹,軍人更需要檢討。

  再比如,借謝孝彰反思戰敗原因。謝孝彰是一個想做事的人,堅信事在人爲。可就像韓紹功說的那樣,他就是想“爲”的太多了。

  謝孝彰先是去了重慶,在作戰研究處任副處長,結果正處長勸他別太較真,這不是做事的地方。謝發現重慶紙醉金迷,不知亡國恨,猶唱後庭花,對前方戰事毫不關心 只知道自己享樂,他十分苦悶。

  後來謝孝彰好不容易調到了前線的參謀處,想着廣闊天地大有作爲,可又發現將在外,軍令出自多門——參謀團、長官部、中英聯軍指揮部、重慶統帥部,朝令夕改,導致軍人無價值地犧牲。他又有了新想法:想要當師長、軍長,想要有權力決定一支部隊的命運。作爲韓紹功的同伴,他是一個悲劇人物。

  《中國遠徵軍》着力還原史實,這種還原不僅是結構上的全景式展現,和戰場中真實人性的呈現,還有細節的刻畫。

  第一集中,就有戰士因爲草鞋送了命,後來在同古戰役中,韓紹功直接去找師長戴安瀾,爲自己敢死隊的弟兄們要皮鞋。

  鞋穿在腳上,意味着速度與氣勢,而草鞋只是這個國家貧弱的一角,儘管200師的士兵們頭戴德式鋼盔,得到了盟軍的武器支援,但底子依然是孱弱的。這種頭重腳輕的裝扮顯得可笑,更顯悲壯與頑強。

  主講人 | 李星文

  編導 | 吳勇

  攝影 | 吳勇 宋新寧

  撰稿 | 王毛毛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