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因為仁安羌大捷和四平戰役,被網友吹的神乎其神,稱他為國軍戰神。但蔣介石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認為他訓練部隊還行,打仗不行。下面咱們來說說這兩場成就孫立人的戰役。對於仁安羌戰役,通常的說法是孫立人率部擊敗7倍於我的日軍,成功解救7000多英國士兵,500多名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也被成功解救。可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事實上,當時孫立人的一一三團有800人,英軍有4000人,日軍214聯隊有2800人。首先中英聯軍在人數上是佔絕對優勢的,其次英軍並非作壁上觀,而是利用炮兵、坦克支援了孫立人部,與其說日軍包圍英軍,不如說中英聯合南北夾擊日軍。再來看四平戰役,孫立人的新30軍從緬甸撤回來後,編為新一軍,然後他就去了美國和英國,新一軍暫時由鄭洞國指揮。1946年5月13日,杜聿明和林彪在四平拉開了決戰的架勢,其實林彪早就發覺了戰事不利,準備撤退。

此時杜聿明部有廖耀湘的新六軍,陳明仁的71軍,以及鄭洞國的新一軍。最後是廖耀湘的新六軍攻破塔子山,迫使林彪全線撤退。由此,孫立人才率先攻入四平。也正是因為如此,孫立人被網友稱為擊敗林彪的戰神。其實,孫立人是在戰役後期纔回來指揮新六軍的,和林彪對峙的是杜聿明,不是他,所以四平戰役孫立人的功勞很小,說他是戰神有誇大之嫌。

通過對上述兩場戰役的分析,老蔣對孫立人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


不得不說孫立人將軍在滇緬戰場上,與日軍血戰殺敵無數,算是個英雄。但孫將軍在東北戰場上對陣中共時的表現實在不敢恭維,可能有內戰將士不忍同胞相殘有關吧,確實打的不如廖耀湘打得好。


孫立人將軍畢業於美國佛吉尼亞軍校,軍事業務功夫顯然比黃埔速成班那夥紮實。回過後加入稅警總團,海州練兵漸露頭角,聲名鵲起的是率領遠徵軍取得「仁安羌大捷」。

中日在抗戰的交鋒,國軍基本上是以眾擊寡而難得一勝,而孫將軍指揮的仁安羌解圍戰,是一場罕見的以弱勝強戰鬥。此戰,孫將軍指揮一個團(113團)的兵力擊敗日軍33師團一個先鋒聯隊,成功救出被圍困的英軍、美國傳教士以及記者共7000餘人,史稱「仁安羌大捷」,堪稱緬甸版的「敦刻爾克」。此戰,英軍一支炮兵/裝甲兵部隊劃歸孫將軍指揮,而孫將軍的憑著留洋學識不負眾望,仁安羌之戰堪稱國軍置身於「聯盟作戰」的典範與縮影。

孫將軍性情耿直,不善逢迎,正直的性格註定其坎坷的命運。國軍撤臺初期,安頓條件不佳,胡璉就向蔣先生打小報告說孫偏心護犢子。「孫立人」事件爆發,小蔣明知證據不足卻落井下石。撒徹爾夫人表彰113團義舉,劉放吾竟然照單全收,隻字不提孫將軍的貢獻。事後看來,孫將軍應遠離政治漩渦,這遊戲玩不得,專心在鳳山辦軍校是了。


停妻再娶私德有虧謊報戰功戰場抗命、私通外夷泄露軍機、臨陣棄長官、同僚、下屬不顧而叛逃印度,導致一次入緬敗盡全軍的禍首,緬北反攻戰果有限,自吹自擂,廣州受降禍害鄉梓,魚肉百姓,無令私自旅歐,出關綏靖出賣友軍見死不救,轉進4V後私藏軍需軍械,任人唯親並待價而沽與兔子瓜葛不清,常隊長手軟沒殺的孫撫民罪該萬死! 有異議的請穿越回去改寫檔案!


作為一位戰神級別的軍事將領,其戰功軍迷們自然耳熟能詳。我想說說他的其他事情。他在臺灣逝世後,一直未真正下葬,這是為何呢?

1990年,孫立人在臺北病逝。彌留之際吩咐家人,死後不要下葬,而是用一種「厝」的方式,就是棺槨不埋入地下,用水泥暫時密封,放置於地面之上。這意味著為今後遷移棺槨做好了準備。

孫將軍為何如此安排後事呢。原來,他念念不忘祖國大陸的家鄉,想葉落歸根回到大陸安葬。這雖然只是個人的一件小事,但從中可以看出孫立人將軍就是一個不忘祖先,心懷中華的人。

惟願孫將軍的英靈早日回到大陸。


一個有中國儒學傳統的將軍,抵禦外侮責無貸,義不容辭,捨身忘死,在所不惜。可眼見國難未已,而立馬手足相殘,生靈塗炭,心中不免灰冷,一時猶豫,在所難免。而兵貴神速,一步慢,步步遲,失敗也可知。良心將軍,是我對孫將軍的評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