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遠徵軍,最終只倖存1位女兵。

野人山在中緬印的交界處,方圓數百里都的原始深林,喬木茂盛,遮天蔽日,終年瀰漫著瘴氣,各種野獸隨時都會出現,據說還常有野人出沒,這片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也被稱為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也就在這恐怖的地方,數以萬計的中國遠徵軍葬身於此,演繹了歷史上慘烈的一段往事。遠徵軍第二十二師只有一名女兵,活著走出了這片沒有人煙的原始森林,她就是後來定居在安徽合肥的劉桂英老人家。

劉桂英出生在長沙,因家庭貧寒無力撫養,就被父母送給劉姓人家,十歲時養父母也相繼去世,此後劉桂英在長沙的貧女院安身,隨後又參加了護士助理班的學習。抗日戰爭打響時,劉桂英毅然報名參軍,成為新二十二師的一名護士兵。

此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緬甸的首都被日本人攻佔了,為了保護當時我國最重要的滇緬公路,中國政府派了十萬的遠徵軍,和英美盟軍聯合抗日,劉桂英也是這支遠徵軍中的一員。

在緬甸中國遠徵軍雖力挫日軍,但是因英軍沒有很好的配合作戰,中英聯軍作戰失敗,使遠徵軍陷入危險局面,遠徵軍回國之路也被日軍切斷。後有孫立人帶領一部分人撤向印度,而更多的官兵則隨杜聿明準備穿越野人山繞道回國。

原本以為終於擺脫了日軍的糾纏的遠徵軍,怎麼也沒有想到,走進了野人山也就像走進了死亡之谷,山林的深處更是陰深恐怖,晚上各種野獸的吼聲在山谷回蕩,令人悚然,隨時都能致人死亡的瘴氣,雨後的叢林也是螞蟥的世界,泥濘的叢林裏找不到乾淨的水源,傳染病也開始肆虐,沒有藥品也致使患病的人開始死亡。

遠徵軍回家的路是艱難的,飽受惡劣環境折磨的戰士們,緊接著又面臨著斷糧的境況,戰馬被喫光了,皮鞋皮帶也成了充饑的食物,後來只能用樹皮草根來維持生命,回家的路留下了累累白骨。據劉桂英後來回憶:「每走不遠,就能看到戰士的屍體,還有山洪來時,整個班都被山洪沖走,可想當時的生存環境是多麼的惡劣。

十萬的中國遠徵軍,四萬多活著離開了戰場,而越過野人山回國的只有三千多人,劉桂英是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兵。在朗姆茄的中國基地,放眼望去,就劉桂英一個女性士兵。不過,幸運的是,劉桂英在那裡認識到了後來他的丈夫,丈夫是軍醫,兩人在此地舉行了婚禮。

劉桂英後來回憶說道,在野人山是她一生的夢魘,但是走出山後,在朗姆茄基地那段日子卻是她一生最難忘的幸福時刻。在2005年,適逢抗戰勝利60週年,劉桂英和許多遠徵軍老兵一同獲得了政府頒發的獎章,被尊稱為民族英雄!

在2015年抗戰勝利70週年時,95歲的劉桂英還接受過採訪,當時老奶奶的身體還很棒,說話伶俐。提及當年野人山的經歷,她還是會潸然淚下。如今已經98歲高齡的她,依然健在,願民族英雄劉桂英長命百歲,樂享晚年!


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裏長徵,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著名抗日將軍戴安瀾:

戴安瀾,安徽無為縣人,國軍名將,黃埔三期畢業生。在國內參加了很多著名的戰鬥,1939年被升為少將。1942年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徵軍的先頭部隊出征緬甸。同年二月,率部參加東瓜保衛戰,同4倍於己、配備有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苦戰12天,成功掩護了英軍的安全撤退,並殲敵5000餘人,19日早上其先遣營與日軍相遇,3小時後擊退了日軍一個大隊,殲滅一小隊。

1942年3月19日,率部進行同古保衛戰,200師是孤軍作戰,戴安瀾師長帶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團長代之。」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城共存亡。歷時12天,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虜400多人,自己犧牲800人,予敵重創,打出了國威,3月29日開始突圍,給日軍留下了一座空城。

同年4月份開始,由於英緬軍的敗退,緬甸戰場開始面臨失敗,1942年4月24日,戴安瀾率部收復了棠吉城,鼓舞了中國遠徵軍,中、英、美等國各家報紙都報道戴安瀾。但是5月初,中英盟軍全面潰敗,5月10日,遠證軍大部轉入胡康河谷回國,戴安瀾將軍的200師負責掩護撤退。

18日,戴安瀾將軍在率部突圍時腹部被機槍打中,1942年5月26日,200師殘部到達了離國境三四十里的克欽山寨,可是戴安瀾將軍已經心力交瘁,幾次昏厥,他已經感到自己沒有多少時間了,於是吩咐衛士整理衣冠,面向祖國敬了一個禮,1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戴安瀾將軍傷重去世,享年38歲,官兵們將他的遺體輪流擡回國內,到了國境內,廣西上萬羣眾在路旁兩邊為將軍送行,一位老人將自己準備的楠木棺材贈與將軍。1942年7月31日,在廣西全州,上萬人為將軍舉行葬禮,國共兩黨都高度頌揚將軍,1942年40月16日,追贈將軍為中將,羅斯福代表美國政府贈與其軍功勳章。1943年4月1日,蔣介石委託李濟深為將軍舉行國葬,並讓你入南京忠烈祠。1943年秋天,將軍靈柩遷葬安徽蕪湖。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下圖為戴安瀾將軍絕命詩:

我是掘史官,歡迎關注!


中國遠徵軍,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它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遠徵軍收復了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殲滅日軍49000餘人。但中國軍隊付出巨大犧牲,陣亡67000餘官兵。

1938年,武漢會戰後中日進入了戰略相持時期,日本改為南進想要佔領緬甸、印度等地,以此打斷英美等國對華的國際援助,破壞中國的西南大後方穩定。

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簽訂《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26日,中英訂立軍事同盟,決定中國編組遠徵軍赴緬甸支援英軍對日作戰。1940年10月,英國為支援其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殖民地方面的軍事戰局,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公路,美國需要中國在亞洲拖住並消耗日軍陸軍主力也支持中國軍隊進入緬甸。

1942年2月,杜聿明率10個師10000餘人入緬作戰。3月,由於英軍指揮不利仰光淪陷後,先鋒部隊戴安瀾部的200師到達同谷古,著名同古戰役爆發,此時駐守同古附近的英軍士氣低落準備後撤,200師三面受敵。由於英軍西線沒有積極配合行動,加上延誤導致後續大部隊未能按預定時間到達前線,自19日起至28日夜,戴安瀾部孤軍奮戰,傷亡2000餘人,多次擊退4倍於己方的擁有重火力的日寇。此時遠徵軍決定突圍,30日凌晨,最後一支牽制部隊安全撤離,日寇佔領了一座空城。

同古戰役遠徵軍在兵力裝備均劣勢且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殲滅5000餘日寇,掩護英軍和為大部隊到來贏得時間且最後安全轉移,它是日軍太平洋戰場首次遇到如此猛烈的抵抗,矯正了西方對我們中國軍隊的傲慢與偏見。

4月,西路英軍潰退,中國軍隊接替西線防務並掩護英軍大部隊撤離。18日,新38師113團到達牆河北岸,進攻日軍,19日國軍再次進攻,成功解救被困英軍,日軍退卻。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大捷」。這是中國遠徵軍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也是第一次入緬作戰唯一一次勝仗。

可惜與此同時,東線遠徵軍潰敗,中英等各方矛盾意見重重,緬北局勢已經崩潰(只想逃跑撤退的英軍隊友)。隨著臘戌失守,接連曼德勒失守,密支那淪陷。第一次緬北作戰完全失敗,遠徵軍全線撤退,部分經過野人山回國(穿越野人山3萬餘官兵葬身原始森林),部分保存較完整的撤離到印度,部分直接退到雲南。

1943年10月,隨著撤退的國軍完全休整補充後,中國駐印遠徵軍向緬北日軍發動進攻。遠徵軍第二次入緬,接踵而至的便是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接連告捷。次年10月,中英會師在喬梅,成功完成了緬北作戰。

同時滇西作戰,遠徵軍於雲南展開強渡怒江戰役,接之而來的松山戰役、龍陵戰役、騰衝戰役等的大獲全勝。1945年1月,中國遠徵軍和中國駐印遠徵軍成功會師,中印公路也全面打通。3月攻克喬梅,和英軍勝利會師,中國遠徵軍凱旋而歸。

滇緬大反攻是自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一次大獲全勝的大規模進攻作戰,也是「自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援助盟邦進入異邦國土作戰並獲得勝利的一次大規模作戰」,被各國軍事家們譽為「東方諾曼底之戰「,遠徵軍把西南角的日寇成功趕回了老家。

據日本的《一億人的昭和史》,日軍在緬甸戰場戰死16萬餘人,戰損比為七成。

千言萬語說不盡中國遠徵軍故事,在此淺淺敘述遠徵軍在異鄉悲壯英勇的大概歷程。

願埋骨他鄉的英魂可以安息,願英雄不朽。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說起中國遠徵軍的故事,我認為仁安羌大捷不得不說。

1942年,日軍佔領同古後,派出了三千多人的214聯隊佔領了仁安羌油田,切斷了英軍的退路,將英軍七千多人圍困在了仁安羌油田附近。

英軍被圍後,立刻向當時的中國遠徵軍總司令羅卓英求援,羅卓英考慮再三後命令孫立人抽調出劉放吾的113團前去救援英軍。劉放吾帶領113團到達前線不久,孫立人便親自趕到前線指揮。在英軍戰車、火炮和被圍英軍的支援下,孫立人僅憑一個團的兵力就收復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七千多人和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五百多人。

坦克、火炮一應俱全的七千人英軍竟然被日軍一個聯隊圍困,這足可以說明當時英國部隊的戰鬥力。而孫立人將軍僅憑一個團就擊退了日軍一個聯隊,這也許可以看出孫立人將軍優秀指揮才能和中國遠徵軍部隊的戰鬥力。

仁安羌的勝利在各方的宣傳下,迅速傳遍了世界各地,孫立人也成為了中國遠徵軍的英雄。後來孫立人獲得了英國、美國、中國授予的勳章。抗戰快結束時,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邀請孫立人前往歐洲戰場考察,孫立人也由此成為了唯一一個被邀請的中國高級軍官。

1992年,英國當時的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美國時,親自去看望了當年的113團團長劉放吾,再次對當年的救援表示感謝。時隔50年,英國首相親自上門道謝,可見仁安羌大捷的影響之深。


2009年,我與楊剛先生合寫的《鐵血遠徵》一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去年第三次加印。很多人說起中國遠徵軍,首先想起的可能是戴安瀾將軍壯烈殉職,孫立人將軍仁安羌營救英軍等膾炙人口的橋段,今天我要說的是一個炸橋故事。

1942年4月,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失敗。5月5日早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團撤退至怒江西岸,蔣介石電令破壞滇緬公路重要橋樑惠通橋,但這一路上撤退狼狽,被日軍追著趕,去哪裡找爆破材料呢?正束手無策間,得知惠通橋東端剛趕到一個工兵營,因情況混亂無法西來。參謀團團長林蔚、參謀處長蕭毅肅、工程處長馬崇六急忙驅車過橋,原來是獨立工兵第24營剛剛從滇南趕來。

馬崇六問明隨帶爆破器材情況後,便與工兵營長張祖武研究炸橋方案。有了初步結果,蕭毅肅馬上寫了一份手令:命令獨立工兵第24營在惠通橋東就地待命,待敵搶渡橋時,破壞該橋。張祖武立即召開連排長會,緊急佈置炸橋任務:一連長鬍世安負責橋西端安裝炸藥,二連長趙宋卿負責橋中段炸藥安裝,三連長石堅負責橋東端及爆破各項準備工作。有了炸橋工兵,還得有步兵佈防東岸高山峭壁阻止日軍渡江,林蔚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收容集合已過橋的散兵遊勇,編成連排參加戰鬥,潰兵主要來自第66軍,夾雜中緬運輸局警備大隊、雲南地方護路營等。蕭毅肅臨時擔任「怒江東岸總指揮」,並向收容來的官兵說明死守惠通橋的重要意義:「如果讓日本鬼子渡過怒江,西南四省人民就要遭殃,只要我們能據險死守3天,援軍必到,戰局必可穩定。」

5月5日10時多,怒江西岸盤山公路上等待過橋的汽車仍是一眼望不到盡頭,這時發生了一起足以影響滇西抗戰歷史的交通事故。龍陵商人何樹鵬駕車從保山返回龍陵,剛過惠通橋,遇到迎面而來的熟人,才知道龍陵已被日本人佔了,急忙掉轉車頭,結果使對面下坡的一輛汽車規避不及,緊急剎車,熄火拋錨在路上不能動彈。

幾位憲兵見橫車阻道,上前試圖將汽車推倒路旁,司機死活不肯還動口罵人,憲兵急起拔出手槍當場給了一顆子彈。槍聲在山谷中的迴音還未消失,距橋西端十幾丈遠的卡車中噴出了機槍火舌!原來是日本尖兵偽裝混在車隊內,已經到達怒江西岸,聽到槍響以為行蹤暴露,急不可待用機槍掃射,企圖阻止炸橋。

日軍自露目標,馬崇六當機立斷下令西端封橋,準備爆破。橋東的炸橋組一邊高喊橋上行人「快跑!」,一邊撲向手搖發電器。中國運輸公司龍陵保養場助理員高喜奎成了最後過橋的見證人:「我們一家跳下車子,步上惠通橋,即見炸橋的兩個中國兵,已將炸藥擺在橋板上,絞動手搖發電機,另一個正在進行接線操作,另一個站在橋板上的兵,看見我們全家七人,已經上橋四五米,趕忙上前一步把接線兵的後領一把楸住,向後拖倒仰臥橋上,一面招呼我們快跑。在我們剛離橋四五步時,轟隆一聲,整座惠通橋沉入江中,只剩懸空幾根鐵索。」


中國遠徵軍的歷史是不應該被忘記的,這些投入到異國他鄉作戰的戰士們,為了抗戰的勝利付出了血的代價,尤其是早期在緬甸境內,戰士們面對的敵人不僅僅是日本人。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徵軍入緬對日作戰。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1942年4月底,日軍攻佔遠徵軍的後方基地、緬北重鎮臘戍,5月1日攻佔曼德勒。由於誤判,遠徵軍全面崩潰。儘管撤退是奇恥大辱,但是,局面已無可挽回。遠徵軍損失慘重,大有全軍覆沒之虞。4月30日,遠徵軍最高指揮官羅卓英向各軍下令總撤退。

杜聿明率第5軍長官部、新22師、第96師企圖衝出重圍回國,中途遭日軍側擊,部隊被攔腰斬成數段。杜聿明率長官部及新22師近2萬人,闖入了野人山,開始了一段慘絕人寰的「死亡之旅」。在暴雨中行軍,體質虛弱的人很快就不行了。而野人山最可怕的是數不清的蚊子、螞蟥和螞蟻。野人山的蚊子形體幾乎和蜻蜓般大小,被這種蚊子叮咬後先是全身腫脹,直至全身的血被吸乾。很快,部隊就彈盡糧絕。杜聿明只得下令放棄大部分輜重,把馱物資的100多匹戰馬都殺了充饑。戰馬喫光後,大家就開始喫皮鞋、喫皮帶,連手槍套也成了食物。這些人雖然沒有倒在兩軍對峙的戰場上,卻是為著同一個目的出發上的戰場。而他們的歷史也不應當被埋沒。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中國已經獨自抗擊日本侵略者多年,形勢萬分危急。但是1941年國民黨政府卻做出了抽調精銳部隊,遠徵緬甸進行抗日作戰。為什麼中國要捨近求遠,在國內抗日還未見到勝利曙光的時候就派大軍赴緬甸作戰呢?

原來當時中國沿海地區已經基本上被日軍所佔領,中國首都也從南京遷到了重慶,而國際社會支援中國的各種物資都是通過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峯航線和陸上的滇緬公路進行的。

1941年12月23日,中國政府與英國方面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也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華民國遠徵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的第一次軍事合作,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1942年2月,第一次遠徵作戰開始。3月8日,日軍攻佔仰光,隨後中英軍隊和日軍遭遇展開激戰。遠徵軍第200師主力被日軍圍困,經過激烈戰鬥才得以突圍。4月,遠徵軍第66軍第38師弟113團奮勇解救被日軍圍困的7000多名英軍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00多人。

但是,第一次遠徵在日軍的攻勢下失敗,殘餘部隊部分退向印度,主力通過穿越野人山撤離,結果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第一次入緬作戰,中國出動10.3萬人,傷亡5.648萬人,丟失了滇緬公路,原有作戰物資轉而通過中印公路輸送。

1943年11月,中國遠徵軍由印度蘭伽出兵,進行了第二次入緬作戰。全副美械裝備的遠徵軍在緬甸胡康河谷地與日軍第18師團激戰一個月,終於贏得了密支那大捷,戰勝日軍。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收復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千米。同時出發的滇西中國遠徵軍傷亡6.7萬餘人,殲滅日軍2.1萬餘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千米。中國遠徵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杜聿明和遠徵軍**

杜聿明(1904—1981),陝西省人,漢族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

1941年2月,杜聿明作為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作軍事考察。

1942年初,日軍第十五軍分兩路向緬甸進攻。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要求,中國派出遠徵軍,杜聿明為第一路副司令長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於1942年元旦倡導成立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包括中國在內有26個國家參加。

中國和英國軍隊集結後,策定作戰計劃,分三路南下迎擊日軍。杜聿明第五軍為中路軍,於3月9日接替英緬軍在同古的防務。

1942年3月20日,同古諸戰開始,一連數日,敵陸、空配合併與炮兵、戰車協同進攻。至26日,正面敵人以其三個聯隊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二百師第六團陣地被突破;27日,新編第二十二師到達同古以北,與敵遭遇,雙方徹夜對峙。28日,日軍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築工事,企圖阻止新編第二十二師前進,而集中主力猛攻第二百師,並施放糜爛性毒氣,第二百師官兵傷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揮新二十二師對當面之敵施行猛攻,進佔南陽車站,以解第二百師之圍,但日軍憑藉附近建築物固守。兩軍反覆爭奪,激戰至30日。

1942年3月30日晚,杜命令新二十二師在斯瓦河南北兩岸構築數個梯形陣地,兩側埋伏阻擊兵,陣地正面埋設地雷。新二十二師採用這種戰術,運用靈活,虛虛實實,使日軍捉摸不透。遠徵軍先攻繼守,用逐次抵抗戰術與日軍五個聯隊激戰達十二次之多,遲滯達半月之久,敵軍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員裝備極大消耗的代價,達到了以少勝多,以劣制優的目的,成為抗戰史上一罕見的戰例。

1942年4月13日,英軍要求中國軍隊接替英緬軍西路防區,企圖渾戰撤走。史迪威、羅卓英重新部署作戰方案,準備在曼得勒會戰,命令中國遠徵軍第五軍、第六十六軍分佈在長達三百公里的平(滿納)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認為這樣分散兵力,會被敵人各個擊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張要麼退守棠吉,守住臘戌前方門戶;要麼就在平滿納打下去,反對無準備的曼德勒會戰,但未得到史、羅的採納,杜只得從命,放棄了棠吉。於是日軍重新進佔棠吉,並直取臘戍,從西南面截斷了集結於曼德勒準備大戰的中國主力軍後方,在曼得勒的第五軍,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從此,遠徵軍走上了慘敗境地。

從中看出,說是中英協同作戰,但在決策權上,中方太被動。

1942年3月1日,蔣介石親自到緬甸臘戍,指揮遠徵軍入緬。反法西斯同盟下達的「歸史迪威將軍指揮」這個命令束縛了中國遠徵軍,不利於中國遠徵軍在戰場上採取行動。後來,杜決心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執行,向國境撤退。杜聿明的遠徵軍分三路撤退。

緬甸作戰,中國遠徵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遠徵軍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


推薦幾冊關於遠徵軍的書籍,非常好,看過之後有一種蕩氣迴腸的感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