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故事由筆者翻譯自清代袁枚所著志怪筆記小品 ——《子不語》,篇末附有對應章節之文言文原文,敬望周知。註:本故事由筆者翻譯自清代袁枚所著志怪筆記小品 ——《子不語》,篇末附有對應章節之文言文原文,敬望周知。

杭州有一個叫閔茂嘉的人,平日非常喜歡下棋,他有個姓孫的老師,經常跟他一起對弈。在雍正五年的六月,一個非常炎熱的夏日,閔茂嘉招呼了四個友人連同他老師五人一起下棋,輪流對弈。姓孫的老師下完一盤後,說道:「我感覺有些疲倦,先去東廂房小睡一會,醒來再與你們一決勝負。」

沒一會,眾人突然聽到東廂房傳來了悽厲的嚎叫聲。閔茂嘉與其他四個友人連忙趕去看發生何事,趕到時,只見那姓孫的老師伏倒在地,口吐白沫。眾人連忙讓他服下薑汁,姓孫的老師這才蘇醒過來,隨即眾人便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姓孫的老師驚懼地說道:「我剛纔在牀上尚未熟睡,突然覺得背部有點冷,開始有冷感的範圍只有胡桃一般大,漸漸的就變成猶如盤子一般大小,沒多會半張席子都冷了,那種冷直透心骨,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隨即我又聽到牀下傳來痛楚的呻吟聲,我低頭想看個究竟,我看到一個骷髏頭正張著嘴隔著席子吹我,我被嚇得半死,因而摔翻在地。不料那骷髏竟然用頭撞我。它聽到你們趕來才離去。」

四個友人都請求茂嘉挖開牀下的土地一看究竟,而閔茂嘉家的兒子害怕挖出來反而招惹禍事,不敢挖掘,於是閔家從此就把這東廂房鎖了起來。

不文亂評:

時值酷暑,這牀下骷髏不僅在這六月天對孫老師「吹霜」以寓「六月飛霜」,又以痛楚的呻吟聲相訴,想必是在暗示自己是冤死之鬼,想要找個明白人為它沉冤昭雪抑或斂骨收屍。殊不知孫老師只是被嚇到連滾帶爬掉下牀去,隨即骷髏又以迎頭痛擊,欲對孫老師「當頭棒喝」,可惜這怯懦膽小的孫老師也只是嚎啕大叫,嚇得口吐白沫暈厥過去,還把在下棋對弈的眾人都引了過來,這骷髏鬼只得無功而退。

眾人再一看孫老師已經暈倒在地,將其救醒,孫又將詳情告之眾人,這時候原文中透露的細節極為微妙:——「四人鹹請掘之 」,不是加上孫老師一共是五個友人嗎?為什麼只有四個人「鹹請掘之」?

原來其餘的四個友人都請這宅子的主人閔茂嘉掘地斂骨,但作為閔茂嘉老師的這一長輩卻並不規勸徒兒動土掘地,而是一言不發,隨即閔茂嘉的兒子以害怕挖出來反而招惹禍事為由搪塞,最後閔家將這廂房鎖上,此事就此作罷。

「谷鬼氣」與「嘥(sāi)鬼氣」

在粵語方言中,「鬼」字是常見的語素,就詞性而言在粵語中「鬼」比「人」有意思得多:

比如「內鬼」是名詞,指內奸;「孤寒鬼」是形容詞,指人吝嗇;「走鬼」是動詞,指逃跑;此外,鬼字還常當副詞使用,如「谷鬼氣」(非常受氣)與「嘥鬼氣」(白費勁)等。

把「鬼」字放在詞語中間作為中綴來強調程度,增強語氣。表示「程度跟鬼混一樣無法具體陳述或推測」,此外由於「鬼」字所組之詞基本上都含貶義,帶有負面情緒,因此將「鬼」字放中間是用來增強說話者的負面情緒。

「嘥鬼氣」的「嘥」是方言詞,是浪費的意思,所以「嘥氣」,本已是一個表達「白費氣力」詞,篤信鬼神的粵語人則還頗有趣味地因地制宜再加個「鬼」字於這個詞中間,讓說話人表達出對於自己所做之事徒勞無功的負面情緒,變成「嘥鬼氣」。

而故事中的骷髏鬼則正是這「嘥鬼氣」的最佳寫照,酷暑六月,谷氣而吹,營造「六月寒霜」,欲引孫老師為自己沉冤昭雪,不料此次所託非人,原本是這房子主人閔茂嘉的老師的孫老師不但不能領悟其意,在其餘四友力主掘地斂骨時也不以長輩之尊勒令徒兒聽從規勸反倒怯懦不語。可憐那骷髏鬼此番不僅白費力氣無功而返,還被「扃東廂」,囚鎖於東廂之中,再無沉冤得雪之日,不僅白吹半天名副其實地「嘥鬼氣」(浪費氣力),而且自此有冤再也無處伸,永遠做一個「谷鬼氣」的冤鬼孤魂。

做人做鬼都要會識人知人,所謂「知人不易,人不易知」,對他人有所寄望之前,應審時度勢,再聽其言,觀其行,再行託賴。莫如故事中的骷髏一般,與夏蟲語冰,對牛彈琴,結果因遇人不淑、識人不慧,最後拳拳心意餵了狗,落個「嘥鬼氣」,「谷鬼氣」的慘淡收場。

袁枚《子不語》原文:

杭州閔茂嘉,好弈,其師孫姓者,常與之弈。雍正五年六月,暑甚,閔招友五人,循環而弈。孫弈畢,曰:「我倦,去東廂少睡,再來決勝。」少頃,聞東廂有叫號聲。閔與四人趨視之,見孫伏地。涎沫滿頤。飲以薑汁,蘇,問之。曰:「吾牀上睡未熟,覺背間有一點冷,如胡桃大,漸至盤大,未幾而半席皆冷,直透心骨,未得其故。聞牀下咈咈然有聲,俯視之,一骷髏張口隔席吹我,不覺駭絕,遂僕於地。骷髏竟以頭擊我。聞人來,始去。」四人鹹請掘之。閔家子懼有禍,不敢掘,遂扃東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