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讀後感

--------之她的世界誰會懂

其實一直知道蔣方舟這個所謂的才女,但因為一直對這種天才型人物充滿了反感,而又對批判性作品沒有興趣,便一直沒有閱讀過她和她的作品。美其名曰:無暇,其實是不願。假期偶然在圖書館的一隅發現了這本《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破破爛爛的書皮引起了我的興趣的,我抱著:看看你這個所謂的才女有多大能耐的心思把這書借了回去。一借不要緊,一看還上癮了,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89年出生的她,10開始寫作,因為年齡小,文字又比較成熟,所以被許多人稱為才女,當然同時也夾雜著唏噓和嘖嘖聲。當2008年秋,她以深厚的文學功底被清華大學果斷錄取後,進而2012年她畢業後被《新周刊》聘為副主編,這下引起了社會輿論的軒然大波,於她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讚揚的,說她努力勤奮,現在的一切都是應該被給予的。又一波人則道:不會是自己寫的,是她母親----作家尚愛蘭替她寫的。還有就是抄別人的。她沒有資格順順利利地得到這一切。她呢,只是默默地默默地,也沒有過多解釋,可能內心也增添過傷悲,但依舊好好地生活。我想大家永遠是看到的人前的美麗光艷,卻不曉得背後的觸目驚心。無論是現在還是從前,她都堅持一天固定的寫作量。賈島曾道:舊國別多日,故人無少年。她就是屬「無少年」型,小時候能跟她玩耍的人很少,換句話說,她也不願意接觸太多的人。她就把時間用來發獃(思考)看書寫作。現在的步入工作崗位的她,堅持每天六點半起床,為自己騰出兩三個小時寫作,之後處理各種事物,下了班除了應酬之外,就回到家裡寫日記和讀書筆記。敢問:如此的努力勤奮,有誰能說這只是因為擁有天賦?

她在24歲這一年發表了這本書,這本書引起了很多的共鳴和一些人的反思。

此書布局清晰,第一部分寫八零後現處於困境之中,第二部分寫作者對前輩的敬仰之情。第三部分是審判童年。其中有很多經典的句子讓我一遍一遍不停地看,摘抄後記在心上,畢竟有的現在並不能十分理解,那就留著在以後得生活中慢慢咀嚼。

「越是格格不入,就越要依靠什麼來逃避孤立的痛苦,只有寫作,能把寂寞變成一份理直氣壯。」越長大越孤單,能與自己志同道合結伴同行的人少之又少,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孤單,然後找一種寄託,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來麻痹自己的感覺疼痛的神經。而作者的寄託就是不斷地創作。她少年早成,思維也是成熟的早,所以周圍人都跟不上她思維的節奏,所以是在這條路上走著走著就格格不入了。「中國祖母比西方祖母威嚴得多,威嚴得唯一倚仗,就是她有滿肚滿腸的磨難。」我自己的姥姥總是和我說這樣一句話「你都不知道我活到現在不容易,我都死過好幾次了」然後就噼里啪啦地和我一遍一遍訴說著早年時候經歷的磨難。蔣小姐舉的這些例子,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她用筆記錄下來,帶著獨道的思想觀把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而我們只是經歷過就讓它錯過了,逝去了。「世界是我們的,也是我們的,歸根到底,世界還是我們的。」驕傲中帶著一絲倔強,她不斷地努力,因為堅信,「世界是我們的」,我們的誕生是為了改造這世界中的不完美,而不是生來為了被改變。而她一直踐行著這一份內心的篤定。「青春這個園子,有點美麗,有點誘惑,有點危險,就是沒有用。但若是全拔了無用的勞什子,改種飽腹的捲心菜,伊甸園變成菜園子,未免也太可惜了。」青春這一段路永遠是我們最驕傲的資本, 它帶著我們這一生最美的年華,同時也帶著最危險的危險,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理性地安排好我們的人生,青春路上多一份揮灑自如,儘力而為,少一分鬼混和揮霍。我們總不能一直放肆地過活,但我們也不能一直一成不變變成青春路上的殭屍,只會無腦地一天天地過日子。這書中記憶很深的是柳智宇(原北大高材生,後出家),他有著一般人沒有的高學歷,但是他也卻有著一根破裂的神經。他正常的生活中總被自己的極端的消極情緒而左右,而他一次次地鑽牛角尖,把自己困在深淵中無法自拔。最後的出家-----遠離塵世,遠離紛擾,是不是也遠離了自己的內心,我想知道,即使遠離喧囂,他是不是就能夠整理好自己隨便亂攀爬的心緒,有一天他是否能夠放過自己。可惜之餘還有一份同情。

她的文字下面揭露的多是社會的黑暗或者是發表自己對有爭論事情的自我見解。她和她的文字有一種魅力,會把你帶進其中,無論是批判或是讚揚。你會感到走入了她的文字後,你似帶上了一副放大鏡,把社會上髒的細菌都放大出來。雖然她說其實有點不大喜歡自己的文字了,太過於犀利,但是這已經形成她的一中獨特的風格,甚至在讀者心中打下了專屬於她的烙印。可能闔上書頁,內心會湧起一種孤獨感,沒關係,那證明你已經成功走入她的世界,這是另一種美。

讀罷她的文字,內心似乎還會不禁湧起淡淡的傷悲,因為真的有些事情,你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或許它背後暗藏的秘密更加令人感覺不安。

從小被貼上「天才」的標籤, 她小時候急於表現,急於證明,現在回想起來她說那著實是一種傷害。使她童年早逝。而現在的她已經長大成人,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人生充滿了思辨能力。 她已經學會了如何正確的生活,她不願意敷衍。「不想為了騙錢而隨便出書」大學四年,她沉澱了下來,沒有出版一本書,24歲那年出版了這本《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

以前對她有太多的偏見,讀了她和她的作品,忽然明白了許多。她和她的文字,沒有半點浮誇,沒有十分濃艷,只有理性的思維構架,和犀利的文字,把自己的經歷,身邊的所見所聞,自己書中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地淋漓盡致,使人看了「萬箭穿心」般記憶猶新。


可能看其他的書會覺得在講別人的事,看他的書感覺在講我們的事畢竟她也差不多90後吧,她說自己是「脫衣舞」式的寫作,她會剖析時代人性,看看還是蠻爽的,而且你會喜歡上她的人!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