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后感

--------之她的世界谁会懂

其实一直知道蒋方舟这个所谓的才女,但因为一直对这种天才型人物充满了反感,而又对批判性作品没有兴趣,便一直没有阅读过她和她的作品。美其名曰:无暇,其实是不愿。假期偶然在图书馆的一隅发现了这本《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破破烂烂的书皮引起了我的兴趣的,我抱著:看看你这个所谓的才女有多大能耐的心思把这书借了回去。一借不要紧,一看还上瘾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89年出生的她,10开始写作,因为年龄小,文字又比较成熟,所以被许多人称为才女,当然同时也夹杂著唏嘘和啧啧声。当2008年秋,她以深厚的文学功底被清华大学果断录取后,进而2012年她毕业后被《新周刊》聘为副主编,这下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于她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赞扬的,说她努力勤奋,现在的一切都是应该被给予的。又一波人则道:不会是自己写的,是她母亲----作家尚爱兰替她写的。还有就是抄别人的。她没有资格顺顺利利地得到这一切。她呢,只是默默地默默地,也没有过多解释,可能内心也增添过伤悲,但依旧好好地生活。我想大家永远是看到的人前的美丽光艳,却不晓得背后的触目惊心。无论是现在还是从前,她都坚持一天固定的写作量。贾岛曾道: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她就是属「无少年」型,小时候能跟她玩耍的人很少,换句话说,她也不愿意接触太多的人。她就把时间用来发呆(思考)看书写作。现在的步入工作岗位的她,坚持每天六点半起床,为自己腾出两三个小时写作,之后处理各种事物,下了班除了应酬之外,就回到家里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敢问:如此的努力勤奋,有谁能说这只是因为拥有天赋?

她在24岁这一年发表了这本书,这本书引起了很多的共鸣和一些人的反思。

此书布局清晰,第一部分写八零后现处于困境之中,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前辈的敬仰之情。第三部分是审判童年。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让我一遍一遍不停地看,摘抄后记在心上,毕竟有的现在并不能十分理解,那就留著在以后得生活中慢慢咀嚼。

「越是格格不入,就越要依靠什么来逃避孤立的痛苦,只有写作,能把寂寞变成一份理直气壮。」越长大越孤单,能与自己志同道合结伴同行的人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孤单,然后找一种寄托,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来麻痹自己的感觉疼痛的神经。而作者的寄托就是不断地创作。她少年早成,思维也是成熟的早,所以周围人都跟不上她思维的节奏,所以是在这条路上走著走著就格格不入了。「中国祖母比西方祖母威严得多,威严得唯一倚仗,就是她有满肚满肠的磨难。」我自己的姥姥总是和我说这样一句话「你都不知道我活到现在不容易,我都死过好几次了」然后就噼里啪啦地和我一遍一遍诉说著早年时候经历的磨难。蒋小姐举的这些例子,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她用笔记录下来,带著独道的思想观把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我们只是经历过就让它错过了,逝去了。「世界是我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到底,世界还是我们的。」骄傲中带著一丝倔强,她不断地努力,因为坚信,「世界是我们的」,我们的诞生是为了改造这世界中的不完美,而不是生来为了被改变。而她一直践行著这一份内心的笃定。「青春这个园子,有点美丽,有点诱惑,有点危险,就是没有用。但若是全拔了无用的劳什子,改种饱腹的卷心菜,伊甸园变成菜园子,未免也太可惜了。」青春这一段路永远是我们最骄傲的资本, 它带著我们这一生最美的年华,同时也带著最危险的危险,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性地安排好我们的人生,青春路上多一份挥洒自如,尽力而为,少一分鬼混和挥霍。我们总不能一直放肆地过活,但我们也不能一直一成不变变成青春路上的僵尸,只会无脑地一天天地过日子。这书中记忆很深的是柳智宇(原北大高材生,后出家),他有著一般人没有的高学历,但是他也却有著一根破裂的神经。他正常的生活中总被自己的极端的消极情绪而左右,而他一次次地钻牛角尖,把自己困在深渊中无法自拔。最后的出家-----远离尘世,远离纷扰,是不是也远离了自己的内心,我想知道,即使远离喧嚣,他是不是就能够整理好自己随便乱攀爬的心绪,有一天他是否能够放过自己。可惜之余还有一份同情。

她的文字下面揭露的多是社会的黑暗或者是发表自己对有争论事情的自我见解。她和她的文字有一种魅力,会把你带进其中,无论是批判或是赞扬。你会感到走入了她的文字后,你似带上了一副放大镜,把社会上脏的细菌都放大出来。虽然她说其实有点不大喜欢自己的文字了,太过于犀利,但是这已经形成她的一中独特的风格,甚至在读者心中打下了专属于她的烙印。可能阖上书页,内心会涌起一种孤独感,没关系,那证明你已经成功走入她的世界,这是另一种美。

读罢她的文字,内心似乎还会不禁涌起淡淡的伤悲,因为真的有些事情,你见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或许它背后暗藏的秘密更加令人感觉不安。

从小被贴上「天才」的标签, 她小时候急于表现,急于证明,现在回想起来她说那著实是一种伤害。使她童年早逝。而现在的她已经长大成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人生充满了思辨能力。 她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的生活,她不愿意敷衍。「不想为了骗钱而随便出书」大学四年,她沉淀了下来,没有出版一本书,24岁那年出版了这本《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以前对她有太多的偏见,读了她和她的作品,忽然明白了许多。她和她的文字,没有半点浮夸,没有十分浓艳,只有理性的思维构架,和犀利的文字,把自己的经历,身边的所见所闻,自己书中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地淋漓尽致,使人看了「万箭穿心」般记忆犹新。


可能看其他的书会觉得在讲别人的事,看他的书感觉在讲我们的事毕竟她也差不多90后吧,她说自己是「脱衣舞」式的写作,她会剖析时代人性,看看还是蛮爽的,而且你会喜欢上她的人!哈哈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