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京召開《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8)》發布會,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馬峰,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處長李曉文,以及人民銀行、工商銀行、北京銀行、杭州銀行等單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銀行業協會紀委書記胡忠福、總監艾亞萍主持。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發布和解讀了《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8)》。《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包括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郵儲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內的21家主要銀行文化產業貸款餘額達7260.12億元,並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2013年以來,21家主要銀行文化產業貸款餘額平均增長率為16.67%,而同期人民幣貸款餘額增長率為13.69%,文化產業貸款餘額增速高於同期人民幣貸款餘額增速2.98個百分點。

在信貸產品創新方面,《報告》調查的111家銀行中,有45家銀行針對文化產業開發了創新信貸產品,佔比40.54%,發行創新產品較多的有中國銀行、北京銀行、杭州銀行等;創新產品的加權平均貸款利率為6.11%,較1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上浮約25%;創新產品加權不良貸款率為0.32%,明顯低於同期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1.74%。

在服務模式創新方面,有58家銀行針對文化企業創新了服務模式,佔比52.25%;在21家主要銀行中,有19家銀行創新了服務模式,佔比90.48%。

潘光偉指出,針對文化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規模小、高風險、抵質押難的特點,銀行業積極作為,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信貸資金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既獲得經濟效益,也創造了社會效益和品牌價值,支持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實現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的統一。

潘光偉建議,一是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制度,構建文化金融支撐平台;二是政策協同發力,改善文化產業融資創新環境;三是發揮協會作用,助力銀行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潘會長希望,銀行業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努力提高銀行業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的專業水平,加強對文化產業信貸創新和支持力度,開闢銀行業與文化產業合作共贏的新藍海,以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黨的十八大將「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文化產業的發展被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黨的十九大對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新的部署,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糧食。」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數據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5462億元,年均增長14.2%,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出5.3個百分點,占同期GDP的比重從3.48%上升到4.29%,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新時代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工作,中銀協編寫了《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8)》。《報告》是協會首次針對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形成的專題研究成果,總結了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產品創新與服務模式創新,展現了近幾年來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績,科學研判了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和前景。

主要內容和特點如下:

1、政策引領,激發文化金融發展新活力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不斷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進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致力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初步建立起文化產業投融資領域的政策體系框架。

2010年4月,人民銀行、原文化部、原銀監會等九部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銀髮〔2010〕94號),這是國家層面第一個鼓勵金融與文化產業全面對接的政策性指導文件,明確了創新信貸產品、完善授信模式、建立和完善配套機制等任務和措施,為金融支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4年3月,原文化部、人民銀行和財政部發布《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產發〔2014〕14號),提出創新文化金融服務組織形式、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加快推動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完善文化企業信貸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具體舉措,進一步鼓勵和推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相結合。

2013年以來,包括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郵儲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內的21家主要銀行文化產業貸款餘額平均增長率為16.67%,而同期人民幣貸款餘額增長率為13.69%,文化產業貸款餘額增速高於同期人民幣貸款餘額增速2.98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末,21家主要銀行文化產業貸款餘額達7260.12億元,並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

2、創新驅動,釋放文化金融發展新動能

針對文化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規模小、高風險、抵質押難的特點,銀行業積極作為,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 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信貸資金支持。

信貸產品創新方面,《報告》調查的111家銀行中,有45家銀行針對文化產業成立了創新信貸產品,佔比40.54%,發行創新產品較多的有中國銀行、北京銀行、杭州銀行等;

創新產品的加權平均貸款利率為6.11%,較1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上浮約25%;在調查的111家銀行中,公布創新產品貸款餘額據的銀行為33家,貸款餘額總計608.44億元,專屬產品貸款餘額為196.98億元。

創新產品加權不良貸款率為0.32%,明顯低於同期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1.74%;

創新產品主要包括文創貸、影視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商標權質押貸款、藝術品質押貸款、著作權質押貸款等10個種類。

在服務模式創新方面,《報告》調查的111家銀行中,有58家銀行針對文化企業創新了服務模式,佔比52.25%;在21家主要銀行中,有19家銀行創新了服務模式,佔比90.48%。

從不同規模銀行針對文化企業服務模式創新開發來看,在9家國有大型銀行中,有8家銀行針對文化企業創新了服務模式,佔比88.89%,在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有11家銀行針對文化企業創新了服務模式,佔比91.67%,在90家中小商業銀行中,有39家銀行針對文化企業創新了服務模式,佔比43.33%。

與不同類型銀行創新產品佔比的規律有所差異,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針對文化企業創新服務模式的開發比例,略高於國有大型銀行,明顯高於中小商業銀行。

《報告》調查數據顯示,大型銀行依然是文化產業融資的主力軍,其業務規模大、覆蓋範圍較廣,主要通過機制和制度創新支持文化產業融資。比如工商銀行2010年與原文化部簽訂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工行為原文化部及其下屬單位、國內優質文化企業提供全方位、優質和高效的金融服務。為《琅琊榜》《唐山大地震》等一批影視劇和旅遊景區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

在股份制銀行中,華夏銀行2017年成立了文創產業中心,負責全行文創產業等業務的組織、推動和管理工作。同時,在北京分行設立了文創產業管理部,打造文創產業金融服務品牌。針對新型傳媒、藝術品、動漫遊戲、設計服務、教育培訓等文創類產業客戶,通過「文創貸」「年審制貸款」等一系列創新金融產品,有效地解決了文創企業的融資難題。

以城商行為代表的中小型銀行,決策鏈條短,反映靈活,熟悉地方中小文化企業的實際情況,更多的是針對單個企業實際情況,制定綜合性的金融服務方案。比如北京銀行緊貼首都發展脈搏,在銀行業率先探索文化金融,樹立全行文化金融戰略定位,並將文化金融列入全行發展規劃,2009年推出國內首家針對文化創意企業的「創意貸」系列產品,打造文化金融特色品牌。支持了《戰狼2》《湄公河行動》等影視劇作品。

杭州銀行2013年成立了文創支行,不同於普通經營網點,其絕大部分資源投向文創產業板塊,總行對其「專營度」進行考察驗收,並重點扶植小微文創類企業,有效解決了當地中小文創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支持了《人民的名義》《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影視劇作品。

總體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既獲得經濟效益,也創造了社會效益和品牌價值,支持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實現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的統一。

3、回歸本源,努力開創文化金融新局面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文化金融發展仍存在核心資產抵質押通道不完善、銀行文化專營機構發展的原生動力不足、文化市場的經營仍然不夠規範等問題。特別是如何推動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交易、管理、處置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是破解當前銀行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瓶頸最重要的手段。解決好這些問題單純依靠銀行業推動難度較大,必須做到「幾家抬」,需要政策協同發力,共同打造文化金融支持體系。在此同大家分享幾點建議:

一是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制度,構建文化金融支撐平台。2017年11月7日,國務院召開全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電視電話會議時強調:完善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融資制度,降低對固定資產抵押的依賴。

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建議建立和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體系,打造具備市場公信力的評估機構,成立專門從事銀行文創不良資產的處置、擔保機構,形成無形資產保障機制。建立完善無形資產審查、登記、管理機構,整合形成一體化、標準化、線上化的平台,並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改進工作流程、優化工作方法、提高用戶體驗,吸引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主動參與使用。強化不同文化市場管理機構之間的協同,為銀行開展文化金融業務提供公允、標準、高效的技術環境支撐。

二是政策協同發力,改善文化產業融資創新環境。建議加大積極的財政支持,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基金,在無形資產質押業務的發展過程中,以貼息方式支持文化企業運用無形資產獲取貸款;針對銀行的知識產權質押信貸產品出現違約時給予風險補償等政策傾斜,調動文化企業融資和銀行放貸兩方面的積極性;針對銀行發放的小額文創信貸業務利息收入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提高銀行發展文化金融的內生動力。

銀行開展文創類信貸業務,也需要審慎監管政策支撐,探索在不良核銷、風險計提、存款準備金繳存等方面實行單獨管理的辦法,鼓勵中小銀行進一步特色化、差異化、專業化經營發展,通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打造新型業務機構。

強化文化產業政策支撐。建議由各文化領域的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等機構共同推出優質項目和優質企業的評級評獎辦法,統一價值標準,規範市場導向。同時,行業管理部門或自律機構對於文化企業不規範行為給予相應力度的懲罰措施,保證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三是發揮協會作用,助力銀行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在銀行業助力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不僅需要銀行業自身努力,監管機構的大力推動,還需要行業協會積極引領。一方面,發揮好監管助手作用。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加大對各項方針政策的宣傳,及時準確地向會員單位傳遞相關政策,使政策落實到實處。另一方面,發揮好行業報告引領作用。加強行業改革發展趨勢和細分領域研究,發布行業報告,舉辦行業研究交流活動等,助力提升文化產業軟實力。

回顧過去,取得成果豐碩;展望未來,更需砥礪前行。近年來,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新興文化業態迅速崛起,文化產業的形態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文化產業也迎來了調整期。銀行業應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努力提高銀行業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的專業水平,加強對文化產業信貸創新和支持力度,開闢銀行業與文化產業合作共贏的新藍海,以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章資料來源於中國經濟網,中經文化產業等,小編整理如有問題,隨時聯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