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问诗人写诗是先有句,还是先考虑韵脚呢?

老街先说答案:都有。大多数情况是先有了诗句,然后再考虑押韵。当然也有先考虑押韵,再考虑作诗的情况。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是有根据的。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的故事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用了一个故事:

晏元献赴杭州.........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

晏殊去杭州,住在大明寺。他让手下人给他读一读寺庙里的题壁诗,特意说不要讲作者姓名。听了很久,只有一个叫王琪的作品入了晏殊法眼。晏殊爱才,于是派人把他叫来一起吃饭,饭后散步时,晏殊说,我有不少佳句有上句却没有好的下句,例如“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想到王琪应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段故事可以看出,诗人作诗常常是先有好句,然后成联,再后成篇。晏殊有了上句,却没有下句,下句负责押韵,因此“无可奈何花落去”组成的第一首诗当然是根据王琪的韵脚来确定押韵了。

晏殊用这幅对联做了一首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还作了一首七言律诗,《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但是也有很多种情况先有韵后有诗,下面讲一下限韵诗。

二、红楼梦里的限韵诗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这一章,宝玉黛玉他们作诗时要求押十三元韵部:

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作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一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立着,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头一个韵定要这‘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小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宝玉道:“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作呢!”

韵牌匣子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按照平水韵,同一个韵部的字装在一起。这个丫头随口说了一个“门”,于是定了“门”所属的十三元。

这个丫头又在韵牌匣子中十三元里拿了四个字:“盆”“魂”“痕”“昏”,加上她一开始说的“门”字,表示这首七言律是首句押韵的诗,韵脚必须是“门”“盆”“魂”“痕”“昏”五个字。熟悉律诗的朋友就知道,一定是仄起平收和平起平收两种诗体。

例如探春作的《咏白海棠》是平起平收,首句押韵。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林黛玉的这一首是仄起平收,首句押韵。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种限韵作诗,是诗人雅集时常常玩的文字游戏,也是锻炼文笔的一种办法。

三、唱和诗词 次韵、用韵、依韵

古人相互唱和,原本不限韵,唐朝元稹、白居易以后开始流行次韵,这也是先有韵后有诗。到了宋朝特别盛行次韵作诗或填词,例如下面这两首,韵脚完全一样。

《感兴五首之一》[宋] 欧阳修

奉祠严秘馆,摄事罄精诚。岁晏悲木落,天寒闻鹤鸣。

念昔丘壑趣,岂知朝市情。弱龄婴仕宦,壮节慕功名。

多病惭厚禄,早衰叹余生。未知犬马报,安得遂归耕。

梅尧臣《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五首之一》 ,题目虽然写依韵,但其实是次韵,每个韵脚的次序和欧阳修的位置完全一样。

泉上有君子,斋祠达主诚。向来霖雨暴,触处蛟鼍鸣。

既祈致日出,杲杲纾民情。天子遣以报,固匪媚取名。

因成感兴章,庶用语平生。蹈道欠已熟,情田不须耕。

宋朝贺铸《青玉案》和秦观《千秋岁》大概是当朝被次韵唱和最多的两首词了,下面看一下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黄庭坚兄弟二人告别,自己不选韵,偏偏要次韵贺铸,例如黄大临的《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 :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黄庭坚唱和哥哥的《青玉案·至宜州次韵 》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在宋朝次韵这首词的人还有:李清照、苏轼、吴潜、杨无咎 、史浩 、周紫芝 、韩淲、李彭老、程垓、王千秋、陈亮、冯时行、刘一止、李之仪、侯置、赵彦端、惠洪.....

四、科举考试的限韵诗

科举考诗赋时,常常限题限韵,例如唐代贞元十五年己卯(799)博学宏词科试《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明确标明“题中用韵,六十字成”。

独孤申叔《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曰:

精卢惭夜景,天宇灭埃氛。幽磬此时击,余音几处闻。

随风树杪去,支策月中分。断绝如残漏,凄清不隔云。

羁人方罢梦,独雁忽迷群。响尽河汉落,千山空纠纷。

氛、闻、分、云、群、纷,都属于文韵 。

吕温《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曰:“

月中禅室掩,幽径净昬氛。思入空门妙,声从觉路闻。

泠泠流众壑,杳杳出重云。天籁疑难辨,霜钟讵可分。

偶来依法界,便欲谢人群。竟夕听真响,荷花积露文。”

这一首韵脚是氛、闻、云、分、群、文。题中用韵:两首诗都是用的文韵;六十字成,整首诗一共60个字,意思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

这一种限韵不向红楼梦中必须要求那几个字,只要是【文韵】中的字即可,当然也不限制位置。例如独孤申叔诗中有“纷”没有“闻”,吕温诗中有“闻”没有“纷”。

五、四声(平上去入)的考虑

除了以上这些有特殊要求的诗,一般诗人作诗用韵是非常自由的,不过,有时候为了符合诗意和情感,也会考虑用什么样的韵。

例如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仄声中用入声好还是去声好?或者用上声?像林黛玉作的七律,吕温的五言排律都是近体诗,必须用平声韵。但是古体诗就自由一些,例如贾岛的古体诗《寻隐者不遇》用的是去声韵: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4句押韵:去、处。

李白静夜思也是古体诗,选的是平声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仅仅诗如此,填词也一样要考虑选什么声调的韵,即使同一个词牌,也有不同的变体,例如柳永《满江红》用入声韵:

满江红 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 ⊙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 ⊙ 

几许渔人横短艇,尽将灯火归村落。

⊙ ⊙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 ⊙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 ⊙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 ⊙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  

姜夔《满江红》选的平声韵:

又一体 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十句五平韵

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

⊙  

旌旗与、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 ⊙ ⊙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

⊙ ⊙ ⊙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 

应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 ⊙

又怎知、人在小江楼,帘影间。

 ⊙ 

结束语

不限韵的诗,除了根据四声选择以外,也要注意根据字数的多少选择韵部。诗韵有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如果用险韵作诗,因为韵部中的字非常少难度较大,选择韵部时要量力而为。

其次,根据不同的立意或者情感,也要注意韵部的选择。例如抒发愁绪的诗词,常常选择用【尤】韵。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作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对押韵的要求比较高,特别要注意韵部的选择。不过只要不限韵,当然随时可以调整,甚至因一字不妥而换全诗的韵部也未必不可。

@老街味道

中国文学史上最霸气的诗句是哪一首?这首诗当仁不让

杜牧《清明》每句减少2个字改为五绝 对原来诗意有什么影响?

1首诗2处救拗 李商隐这首五律《落花》让我们一次看懂拗句与救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