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水調歌頭·遊覽》小品

  和光翰墨藪 潤朗雲湖山

  何學森

  李有來先生說:

  餘幼時觀林散之老人揮毫,可謂從容淡定,一招一式,彷彿太極推手,如行雲流水,自然迴環,相互映帶,張弛有度。弱冠從軍至京畿後,又侍於張公榮慶先生之側問藝,時見先生揮毫,悠遊自在,不激不厲,心之所想、筆之所從,得從容之至。

  這段話表現出對林張二公的崇敬感戴之情,也流露了他從不馳騖浮名,內心一直以“學習者”進行自我定位,而不願輕就評論者所推許的“名家”“大家”名號。“行雲流水”“從容淡定”“不激不厲”“悠遊自在”傳達了對兩位前輩的歆慕,也是其本人之心靈映射。

  沈周題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小品

  局部

  

  有來先生的父親任過塾師,頗富文化情懷和藝術素養。不到六歲時,有來先生即在父親指點下臨習顏楷。後來又得到了林散之、黃葉村兩位大家指授。李有來成名很早,最爲引人注目的影響在書法界。十幾歲時,他獲得安徽省書法大賽一等獎,轟動藝界。後從軍遊藝京華,先後受張榮慶、程大利等名公的指點,屢次斬獲國展大獎,名動書壇。二十七歲就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畫展。有來先生在書法方面的主要成就以行書爲代表,他一直是 “二王”一系帖學書法的優秀實踐者,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其行書中蘊含着王右軍之雅逸、趙鬆雪之溫潤、董玄宰之虛和。

  實際上,有來先生以博涉兼優的老一輩書家爲楷模,其藝術修養極爲全面。他認爲,詩、書、畫、印皆是書家的分內事, “詩、書、畫、印這四門學問自古以來就是相互關聯的。有人說,治印乃雕蟲小技,壯夫不爲,所以很多人不刻印,只做詩、書、畫三門功課。中國近現代大家堪稱“四絕”的可以數出好幾位……,詩書畫‘三絕’的亦是一大批……。‘四絕’的高度太高,我們很難達到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的高度,但做到‘四會’不是沒有可能,關鍵是做不做。”

  有來先生的繪畫,早年師法林散之、黃葉村二先生。2006年,又隨程大利先生潛修山水。他在山水畫上由當代名家一窺門徑,既而進一步地追尋傳統文人畫的精髓。有來先生能將其書法和繪畫的藝術旨趣相融合,其山水畫以宋元傳統爲指歸,尤得董、巨遺意,用淡墨渴筆,寫盡江南平遠山川,素雅蒼茫的水天景色。有來先生的印章,也是風格多樣。或古樸沉雄,或意境清新。章法方面,聚散有致、布白生動,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字法方面,以漢印爲主,廣涉六國古璽和秦印,並作適當變化;刀法上,衝刀、切刀互相運用,刀法嫺熟,表現出極強的力度感和金石味。明代吳寬說:“世之學書者,如未能詩,吾未見其能書也。”(《匏翁集》)有來先生耽詩,不僅涵泳於名篇名作,而且有很多自出胸臆的佳構。

  如以下這首《驚蟄》五律:

  孤館微風起,曲池浮藻黃。

  西山多畫意,北嶺盡雲光。

  紫燕銜泥返,辛夷吐蕊忙。

  園林今作主,系日挽春長。

  仰觀俯察,景語皆是情語;一詠三嘆,瀰漫悠長意蘊。他在2014年出版了《李有來自書詩集》,收錄了他從多年來自作格律詩中精選出的一百首,多以紀遊、題畫、論書爲主題,詩風高雅,意境幽遠,與其書法風格相融相生。

  詩、書、畫、印,有來先生既能兼善,又能融會貫通,既能上追古人氣派,又能有着自己的風格追求,好學不倦,兼修博取,規旋矩折,從容裕如。

  沈周題跋選抄(一) 小品

  局部

  

  有來先生曾用過一個齋號:小蟫堂。蟫,蠧魚,白魚,也就是通俗所謂的書蟲。這個齋號寄託了深意:希望自己能夠枕蓆經史,蠹魚歲月,做一個死啃書本的讀書人。

  一直以來,“書卷氣”是書法的一個重要的鑑賞和品評標準。在衆多的藝術門類中,沒有哪一門藝術像書法這樣強調讀書。書法想要脫離匠氣,必須讀書萬卷。宋代蘇軾的一句詩簡明扼要地闡釋了閱讀與書法的緊密關係:“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東坡將唐以前較爲重視的“工拙”“意象”等形質問題放在其次,大力強調書家的文化修養問題。他指出,讀書問題若不解決,即便筆墨功夫超過智永,也不足珍貴。有來先生秉承古代文人的優良傳統,書法與詩文並進,沒有詩文底蘊的書法難稱之爲書法。有來先生說:“績學大儒不以書爲能事,偶一書之,得學問滋養,別有一種韻致。”

  “小蟫堂”齋號寄託了有來先生浸淫於書山學海的心願,流露出謙虛篤行的決心。由於詩書對他性靈上的陶冶,溫雅之氣潤乎筆端,從而真實地反應到他的作品風格上,他的書法風格具有強烈的書卷氣息。從書法立場來看,這是以讀書滋養書法的結果。但是,我覺得在有來先生心目中,書法、讀書之間並非簡單的主從關係。我作此推測的依據之一,是他談書法作品內容的這段話:“所謂內容,當然未必侷限於文詞。但若以文詞論,須得選擇恰當。創作試驗中,餘曾以八大山人手法抄宋人豪放詞,以王鐸手法寫禪詩,等等,終覺不妥。何故?筆墨有動靜,內容亦有動靜,相互依存,便和諧統一;相悖則失之允當,令人頓覺眼生異物。”書法風格與文字內容必須統一協調,到底誰統一誰呢?讀書在書風、內容之間處於什麼地位呢?很有必要認真推敲李有來先生的答案。

  沈周題跋選抄(二)小品

  局部

  三

  詩書畫印是形式,讀書也是形式。讀書所代表的是問學、學問。“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論語·爲政》)有來先生以讀書、臨池爲功課,覃思冥想,並把心得記錄下來,認真梳理,以《硯邊囈語》《硯邊隨想》爲題,在《書法報》《中國書法》披露。我仔細閱讀了他的這些論述之後發現,書法理論與實踐的很多重要問題,有來先生都做出過深入的思考。比如關於臨帖、創作以及二者關係,他這麼說:“簡單地講,臨帖是要深入到傳統經典的內核中去;創作就是將臨帖獲得的信息加以整合表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臨帖顯得尤爲重要,堪稱創作的‘加油站’。”“創作需要的元素是什麼?無非是運用臨帖學到的筆法、字法、墨法和章法將一個內容書寫出來。這裏邊重要的是體現自己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感。”強調臨帖不可以是“機械式的重複勞動”,而創作必須是一種“整合”。如此簡明扼要,言簡意賅,不但道出書法學一些關鍵問題的真知灼見,而且點滴零碎的日積月累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覆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形成了他獨特的書學觀。而且,有來先生還將這些道理融通於其他藝術領域,踐行於他的人生求索。

  在有來先生的著述中,《文化自信視角下的書家修養》是我極爲推膺的篇目之一。該文從書法與文化、書法家與文人的關係問題入手,分析個人修養積澱的方法問題、個人修養的全面性問題,重點涉及了字內功和文字功,哲學與美學、文學與歷史,詩、書、畫、印兼修等問題,其內容極爲宏富,可謂體大思精,神采飛揚。

  有來先生對於讀書的本質意義有着非常透徹的思考和認識。他曾經談及兩件事。一件是,某些書者愛用碑別字,故作高深,令人不識,以觀者誦讀不暢爲快事,待有人提出異議時,便言之鑿鑿,謂出自某名碑之中。有來先生對這種賣弄學問、炫耀於人的行爲持批評態度。這如同孔子所感嘆:“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論語·憲問》)另一件事,一位名牌大學教授在討論讀書與書法關係時,唯追求“視覺衝擊力”,勸別人不必讀書,而自己卻勤於學術、旁徵博引。有來先生對這種遮掩藏私同樣持批評態度,其背後秉持的邏輯與理念是:學術爲天下公器,學者當如盜火之普羅米修斯,以文明之光照映心靈。

  詩書畫印不是鵠的,讀書其實也不是。它們都只是弓矢,是一種形式與手段,都是格物致知、涵養心性的方法而已。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根本目標則是爲了明理,爲了獲得覺悟和自在。有來先生之意,予如是忖度之。

  沈周題跋選抄(三) 小品

  局部

  

  有來先生出生地叫“和縣”,他齋號中我覺得特別貼切的一個是“潤堂”。“和”“潤”二字頗能體現有來先生的風範。

  和縣位於安徽省東部,與南京市僅一岸之隔,水系發達,交通便利,經濟富庶。和縣古名歷陽,以處歷水之北而得名,秦朝屬九江郡。西晉置歷陽郡。歷陽頗得南北文化融匯之益,公元555年,北齊、南樑在此地協和,歷陽因此改名和州。民國元年改爲和縣。其東南爲沿江平原,西北是低山丘陵。此地有李太白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所吟誦的天門山,有“詩豪”劉禹錫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自矜的陋室。和縣文風頗盛,自古以來名人不絕,是唐代詩人張籍、宋代詞人書法家張孝祥、明代畫家戴本孝、當代“草聖”林散之的故鄉。

  蓋緣於得江南煙雲氣韻之潤養,從翩翩少年,到年屆半百,有來先生一直以來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妙年和潤,風姿都美,不立崖岸,輕緩寬和。揣摩有來先生的書意文風,可以領略到其沖淡虛和的逸格高標與和潤氣象。他的行書作品的基調也是尚和貴中,不激不厲。“和,不剛不柔。”“和,剛柔適也。”仔細玩味有來先生書風、畫風之“和”,其實是文武之道、南北文化、陽剛陰柔之美的交融。

  有來先生一直崇尚“求變”,他說:“林(散之)先生書凡四變,前三變不過是積累,最後一變則自立面目,七十縱筆作草,終成大家。”有來先生本人的書法也一直是在脫化求變的。在最初階段,有來先生廣涉諸體,篆、隸、真、草、行諸體,書法史上的名家名作都是他研究、取法的對象。後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帖學行草書上,主要取法二王、米芾、董其昌、趙孟頫,雖得米芾之體,但減弱了米書結體過於跳宕之弊,以二王詳靜溫潤之氣化之,古淡厚重。其小字秀美精到,淡雅空靈。而近年來有來先生的用筆漸趨於沉雄老辣,線條內部變化豐富,提按頓挫,收放自如;在字的空間處理上,表現出雖正猶奇的體勢,並將王羲之的書法氣韻內在品格化變於筆下;其作品整體上墨色變化豐富,字形隨勢大小錯落,行間左右擺動而又能和諧統一。而有來兄的大尺幅、條幅創作也是其一大亮點。他創作時,心隨手動,貫全身之力於毫末之間,隨手揮灑,一幅瀟灑恣肆的作品豁然而出,猶如老酒,愈品愈醇。這樣的作品縱使佈於展廳之內,仍覺字態雄渾,氣度不減。

  有來先生揚名書壇已三十年,審美基準和風格傾向總體上比較穩健,沒有鼓努爲力的躁進、遽變,他的書法風格實實在在地發生着從容不迫的遞進,他的遷變是一種自然生長的化變。我們驚歎其茁壯之勢,也能用心諦聽到拔節的聲音。有來先生行書的基調是新姸而朗潤的,而他在論著中很多次表達了對於章草渾樸風格的推崇。我想,大概其間已經隱伏着他自立面目最後一變的某個設想或者某種元素。

  爭座位帖跋數則 四條屏

  局部

  

  有來先生所謂的“求變”,其實就是追求精進,也就是昂揚的向上生長。有來先生說:“在情感共鳴的同時,如作進一步理性梳理,必然會發現,在成功的藝術實踐背後,有着諸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支撐着:人品、學養、生活、功力、狀態,以及承傳開拓、立定腳跟、我行我素、不趨時尚等理念。”他還說:“好的作品不僅要體現深厚的功力,同時還要有性情的流露。所以,功力與性情是衡量作品質量的重要標尺,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性情從何處得來?竊以爲,從參悟經典中得來,從經典多重疊加的過程中堆集而來,從文化對書法的不斷滋養中昇華而來。”“設若捨棄了文化的滋養,一味書內求書,可能不會產生想法。”他實際上是在強調,藝術、讀書、文化、修養、性情之間有着迴環復沓、極其纏著的關係。因此,有來先生談論書法或者其他某個藝術時所強調的求變,所寄託的其實是各種藝術風格以致思想境界的向上生長。

  王國維《人間詞話》 扇面

  馬石亭詩話一則 扇面

  有來先生最近感慨說:“本來讀書、寫字、畫畫是正業,而今俱是餘業了。”以我的理解,他把很多精力投入於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對整個中國書法事業的發展將產生極爲重要的經濟之功。讀書、閱世,需兩相得兼,而不同階段會有所偏重。有來先生目前工作性質或略偏重於閱世,而工作範疇很有意義,超越了小我的立場,對於整個書法界來說是可貴的奉獻,是在實踐菩提薩埵的大乘精神。從前的修爲,偏於藝;現在的工作,近乎道。這也應該屬於有來先生所追求的“道藝相砥”吧!

  有來先生是一位樸素的學習者、思考者,他本質上是個文人,在詩書畫印等領域都有很深造詣,沒有必要在他的名字前加上“詩人”“書法家”之類的前綴。精進、覺悟、自在、兼濟,是作爲學習者、思想者的李有來先生的一條必然之路。本文篇首所引文字,出自《雲湖山館談藝錄》。“雲湖山館”是有來先生的另一個齋號,“雲”“湖”“山”這三個意象折射出其理想志趣、胸中丘壑。《談藝錄》生動洋溢着有來先生的脫俗才情、高邁之風。

  我所瞭解的李有來先生,儒雅蘊藉,含蓄超逸。他的文藝作品氣息脫俗,如瑤臺風月,無一絲煙火塵埃氣息。深以爲其郡望、齋號中的“和”“潤”“雲”“湖”“山”等字眼頗能體現他的精神氣質與價值追求,因此不拘工拙,綴合出一個簡單的對仗句,作爲本文標題:

  和光翰墨藪,潤朗雲湖山。

  “和光”也者,概有三義:共同照耀;柔和光輝;才華內蘊,不露鋒芒。除了想要以此概括有來先生的謙遜品格,我還想借此表達一個希望:希望有來先生一如既往地煥發着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與書法界、文化界的其他翹楚人物一起,繼續擔任優秀的讀書人、傳承人、求索者、建設者、引領者。

  1李有來《雲湖山館談藝錄》,《大衆書法》2018年8月刊。

  2 李有來《文化自信視角下的書家修養》,《中國書法 書學》2018年第12期,第118頁。

  3李有來《硯邊囈語》,《中國書法》2013年第8期,第164頁。

  4李有來《硯邊隨想》,《書法報》2017年8月16日。

  5 李有來《臨摹是創作的“加油站”》,《中國書法》2013年第10期,第146頁、147頁。

  6李有來《文化自信視角下的書家修養》,《中國書法·書學》2018年第12期。

  7李有來《硯邊囈語》,《中國書法》2013年第8期。

  8李有來《硯邊囈語》,《中國書法》2013年第8期,第164頁。

  9李有來《高山仰止——片談業師張榮慶先生》,《藝術品》2015年5期,第55頁。

  10李有來《內外兼修是正途》,《書法》2017年第2期,第48頁。

  石韞玉《顛倒蘭亭序》 小品

  趙孟頫《定武蘭亭》題跋 小品

  掣電振健翮 卷飈起淺鱗 對聯

  宋詞選抄 冊頁

  李有來,1966年生,安徽和縣人。現爲中國書法出版傳媒董事長、總經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行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書法作品數十次參加中國書協舉辦的大型展覽,並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獎、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第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等多項大獎。2002年被中國書協評爲德藝雙馨會員。多次出任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等重要展覽評委。多次成功舉辦“李有來書畫展”。有著作、字帖、教學光盤二十餘種行世。

  (聲明:本文轉自中國書法網,傳播知識爲宗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