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派、革命派與中國之命運

逆行齋主

一、對改革開放30年的判斷是泛改革派與極左派的根本分野

一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世界,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提升。持這種觀點的人,就被列入到泛改革派的行列,在當前的網路語境中,大體含義和民主派、右派基本相同。

另一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30年,不僅沒有給中國帶來進步,反而造成了許多問題。因而,對改革開放持懷疑、否定的態度。這其中的大部分人,一方面承認改革開放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巨量增長,但伴隨財富的巨量增長而來的是貧富差距過大、環境污染、資源浪費,進而帶來全社會精神墮落。另一部分人甚至對物質財富的增長也給予否認,認為老百姓收的生活不如改革開放前的毛時代。他們共同的口號是「回到毛時代」。前兩年喧囂一時的「重慶模式」就是這種思潮在實踐中一次不成功的嘗試。

二、對改革開放的深入評價導致泛改革派的分化

對改革開放30年的基本肯定,是泛改革派的基本觀點。但在這個基本肯定之後在深入下去,就導致泛改革派走向了分化,產生了革命派與改良派。

革命派認為,現行的改革方式、途徑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普通民眾對改革開放的心理預期,不能滿足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的客觀要求。因此有必要採取革命的形式,一步到位的方式。有一個口號現在頗為流行:「用革命倒逼改革」。這種觀點認為,如果當政者不願意改革,最終的結果就是底層起來革命。既然高層不想迎來這場革命,那就儘快改革,改小了不行,改慢了不行,改晚了更不行,革命與改革賽跑。晚晴的改革鬧劇,被拿來用作「革命與改革賽跑」的最佳佐證。這派也可以稱為激進改革派。

改良派認為,中國目前進行的是改革而不是革命,不是打破一切現存制度,而是現存制度的自我調整、完善、凈化,而且現存制度有能力通過自我調整、完善和凈化,採取漸進的方式最終達到質變的目的,實現現行體制、制度的創新,包括物質層面、器物層面與精神層面。這派也可稱為穩健改革派。

在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其實還有二派。其中一派對改革開放基本認同,也反對回到過去,但在改革的終極目標上和改革派不同,認為只要在現行體制上進行結構性調整,不做根本性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也能實現國強民富的目的,新加坡常常成為他們口中的例子。這派可以稱為現實派,或叫愛國派,愛國主義是他們的標籤。

還有一派,即反對後退,也反對前進,保持現狀最好。這派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和依附於他們身上的寄生蟲——臭名昭著的五毛派,這派是當前改革開放的最大阻力,也是最大目標。

極左派、革命派、改良派、現實派、五毛派,基本可以囊括中國網民。

三、改良與革命的雙輪賽跑

從歷史角度來說,改良和革命一直都在競爭。只不過,改良失敗的時候少,革命成功的時候多。

從晚晴到民初,中國就有兩派,一派呼籲改良,一派相信改革。最終結果,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成功了,以康梁為代表的改良派失敗了。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滿漢矛盾,中俄日三者關係,清室自身問題等等交織在一起,有關此類的文章汗牛充棟,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己查找,在此不做分析。

從孫中山開始,激進思想就一直在中國站據上風。從三民主義到共產主義,從國民黨到共產黨。49年之後,在執政黨內部,也是後面一個更激進的思想壓倒前一個激進的思想,各種運動一個比一個激進,最終形成「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

這些激進的理論和實踐,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危害,直到十年文革,達到高峯。

如果比較一下我們的近鄰日本,差不多和「戊戌變法」同時期的「明治維新」,就可從中得出不少啟發。

同樣的例子,還有英國和法國。英國民主政體的建立過程一直是改良、漸進的,到現在英國還有王室,因此英國一直沒有出現大的曲折、反覆。法國則發生了「大革命」,導致雅各賓派「紅色恐怖」專政,後來更有波拿巴的「霧月政變」,幾經周折,民主政體才最終確立。

何去何從,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四、改良主義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對於社會歷史的前進運動來說,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改良是常態,革命是非常態。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代,總是經常處在改良的狀態中,否則,那個社會就停滯了,不前進了。所以改良是經常存在的。而革命則不然,社會革命不能經常存在,一個社會不能經常處在革命的狀態中。如果是那樣,這個社會就會是病態的。

那麼,中國目前的現狀,有改良多大的空間呢?換句話說,發生革命的幾率又有多大?

改良不以推翻一個社會的制度為目的,改良是在社會制度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在體制內進行。漸進的改良在既定的體制內運行,對推進社會進步會起到積極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說,一次大的革命基本完成,就應該通過調整、改良(調整也是改良)的形式鞏固革命成果,用漸進的改良方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可以用革命的精神發展生產力,但不可以用革命手段,不可以無休無止地繼續革命。大革命勝利後還要繼續革命,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誤解。一般來說,當政者只歡迎改良,不歡迎革命。如果當政者自己發動革命,只會把自己的陣腳搞亂,把社會發展結構搞亂,達不到發動革命的初衷。可以說,這就是革命和改良之間的關係。

反過來,一個社會的改良進行不下去的時候,或者那個社會不允許改良的時候,往往就可能爆發革命,改良就要讓位於革命。

如果不是心存偏見的話,從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的歷程就可以看出,現存體制,還是在主動或被動地適應時代和民眾的要求,還是在不斷改良,儘管有時會出現偏差,會左右搖擺,但總的趨勢是螺旋式上升。

特別是本屆政府,改革的力度、步伐都明顯加大。民眾應該有理由相信中樞的改革決心,也應該給他們以時日。

至少從目前來看,和平過渡的希望還是存在的。

本屆政府決策的市場性指向是十分明確的,市場化改革的調子高過以往任何時期,如司法獨立、公平競爭、市場主導、精簡機構、國企改革等等,這表明改革派仍然在主導中國前進的方向。比如近期關於戶籍改革的決定,關於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議題,都是屬於「破冰」的行為,也是屬於制度建設的組成部分。只要堅持市場化發展道路,只要經濟得到發展,最終結果社會必然多元,必然會在司法獨立、社會公正方面取得重大進步。

真正寄希望於中國和平、民主、自由的人們,無論是革命派、改良派,以建設的態度對待中國改革,以最大的誠意合力推動改革。切記,只有革命派、改良派,也包括現實派是真心希望中國繼續深化改革的,其他如極左派、五毛派,都恨不得一夜間就把改革開放掐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