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史记 周本纪》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相信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大意是说:周幽王为了搏得褒姒一笑,她却偏偏不笑。在当时设有烽火和大鼓,只要有敌人来犯,一举烽火和敲响大鼓,各诸侯率兵就会赶来救援,有一次没有敌人,周幽王却举起烽火,诸侯们都来了,却没有发现敌人,褒姒看到诸侯们被耍的团团转,开怀大笑。数次以后,正如“狼来了”一样,诸侯们再也不来了。

  今天我们抛开历史的角度,抛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谈一谈个人。

  男欢女爱,人之本性。

  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搏得褒姒一笑,可谓费劲了心思。我们可以说周幽王沉迷女色,太重儿女情长,我们也可以说褒姒“红颜祸水”、“祸国殃民”。

  归根究底,一切不过源于他对她的喜欢。在喜欢面前,在国家和搏她一笑面前,周幽王选择了后者,然后他也这样去做了。

  最后她笑了,西周也亡了。我不知道周幽王会不会后悔。

  历史属于“记事”,不会对感情着重太多笔墨。固然是有,那也是源于太平盛世,并未因此造成“祸国”或者“殃民”的影响,提及一两笔,反而有助于提高君王的正面形象。

  周幽王则不同,当时在大臣的眼中,褒姒是“祸首”,在后世评价中,周幽王和褒姒对于西周的灭亡都有责任,一个是“昏庸”、一个是“祸水”,总之鲜有人站在个人角度去看问题。

  就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我们稍微改动一下,“情,亦我所欲也;国,亦我所欲也。”两者没办法兼得,我们应该怎么办?或许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国家,但是周幽王选择了“情”之一字。

  说这么多,其实一切不过源于“人之所欲”,“人性使然”罢了。我们可以批判他失为一个好的“君主”,好的国家领首,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绝对不失为一个好的“情人”,至少在我眼中就是如此。

  总结:历史是没有心理描写的,因为史学家也不能知道君王在想什么,只能通过他的行动来揣测。开明的皇帝可能被毛笔圈起来,注明一个“贤”字,亡国之君则也会被点评一个“庸”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