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碑帖融合的開路先鋒——紀念何紹基逝世140周年重慶書畫藝術網專訪著名書法家--伍昭富先生

▲重慶書畫藝術網:何紹基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大家,有人譽其為「清代書法第一家」,尤其是他的創新具有開創性意義,當之無愧為碑帖融合的開路先鋒。您對他的藝術成就作何評價?何紹基哪種書體成就最高? 伍昭富:清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被稱為「書道中興」的一個時代。至中期,碑學興起,晚期盛行。碑學的倡導,崛起,改變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書法帖學一統天下的局面,為書法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湧現了一批成績卓著的書法大家,何紹基便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在碑帖兩派的熔鑄而又諸體全面發展上,他是開路先鋒,是典範,是楷模,堪稱「清代第一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碑、帖的融合上,後來有些人也取得過好的成績,但,都未超越何紹基。 何紹基很有天賦,在學識修養上非常全面,在書法方面,篆隸楷行草(除狂草外)樣樣精通,都有創新,成績斐然。楷行草中融入篆隸,篆隸中融入行草書,他的各體書法,都很好地體現出了碑帖融合的思想。在諸體中,相對比較還是行草書成績最大,尤其是他的日記、信札、冊頁、楹聯等代表著它碑、帖融合的最高水平。四川何應輝在一次看稿會上,曾對我說:何紹基書法最好的是他的日記、信札、冊頁。我完全贊同何先生的觀點。

(何紹基書法四條屏)

▲重慶書畫藝術網:您浸淫何紹基書法20餘年,是何原因讓您對何紹基書法情有獨鍾呢? 伍昭富:用「情有獨鍾」來評我對何紹基書法的熱愛是很恰當的。我的的確確是何紹基書法藝術的追隨者。我學書的過程可分為這樣幾個階段:6至8歲,在外婆家讀私塾,始學柳公權楷書。在小學至中專階段,斷斷續續臨習柳體和顏體。1963年參加革命工作後,受四川省機械廳一先生的影響,對隸書產生興趣,從而學習漢隸。直至1995年前,業餘學書,多學漢隸諸名碑,同時穿插臨習金石秦篆和清人篆書,還穿插臨習顏魯公《祭侄文稿》、《爭座位帖》、懷素《小草千字文》、米芾、智永等行草書以及北碑《鄭文公碑》,在這段時間裡,80年代至90年代初,把心思集中到了參與組建發展中華硬筆書法家協會的工作中,放鬆了對毛筆書法篆隸的學習,雖在堅持,但精力不集中,進步不大。從1995年起,放棄了硬筆書協的工作,把學書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學習何紹基行草書上,兼習北碑、晉人小楷和漢隸、金石文。學何紹基,實屬偶然。當時,回過頭去看篆隸學習,成績不大,誓改寫行草書。行草書學誰?是堅持學顏、米、懷素還是另闢新徑?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何紹基留蜀墨跡》。於是開始接觸何紹基書法。開初,對子貞書不理解,看不懂,覺得用筆怪怪的,作品不「規矩」,興趣不大。正在這個時候,全國大興明清書風,我為順應潮流便接受了何紹基書。臨習不過半年,學何行書作品竟然入選了中國書協舉辦的第一屆全國行草書大展。這是我第一次入選中國書協舉辦的書展,在展覽中還得到沈鵬先生的肯定,對我的震動極大,使我看到了學何紹基書的前景,從而堅定了學何紹基書的決心。我一直堅持學習,從1996年到2002年,我用學何書創作的行書作品投中國書協舉辦的各種書展,包括「國展」、「中青展」,各類單項展,近乎投一次稿,入選一次。參加文化部「群星獎」連續幾次入選並獲銀獎等。在參加重慶直轄市後的市書展中,第一、二屆分獲一等獎、市獎,獲重慶市首屆書法藝術獎等。這些都證明,我學何紹基書,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從而,進一步激發了我學好何書的熱情。書法史告訴我們:再天才的書法家,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位書家或一種經典,作為一種精神依憑,或作為一種技術學習的對象,在自身的筆下一直書寫著。事實也是如此,如果書家不帶著傳統的印記而來,就看不到一種精神和技術的來源,會讓欣賞者的欣賞無法安放。優秀的書法家就是把一種經典寫活了,寫透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可能就建立起來了。作為缺乏天賦的我,選准一位書家和他及他追求過的經典學習,這是學好書法的前提。這個書家,這個經典正是何紹基書和他學過的經典。不管「跟風」如何風靡,我都堅持學子貞,不動搖。

▲重慶書畫藝術網:何紹基哪些方面對您影響最大? 伍昭富:一是他的包容思想,即碑帖融合的思想。子貞學書最先學顏真卿,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其老師阮元影響下,也尊起碑來。但他沒有以碑貶帖,而是千方百計地把碑與帖融合起來,創作出一種嶄新的書法風格,這是何子貞書法大成的首要條件。二是創造精神。首先在用筆的方法上,創造前無古人的「高懸回腕」執筆法,改變了傳統的執筆方法,從而產生不同的、新的藝術效果。三是篆隸楷行草(除狂草外)全面研習,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都有創新,都有自我面目。四是運用篆隸用筆參入楷、行、草,又把楷行草,尤其是行草的用筆參入篆隸,極大地豐富了各種書體的內涵,讓各體書法面目一新。五是在用筆用紙上的選擇。何紹基在用筆上,選長鋒羊毫。在用紙上,雖不挑剔,什麼紙都可用,但還是偏愛毛邊紙一類比較粗糙的紙。用筆選擇也好,用紙的選擇也罷,目的都是追求「蒼辣」、「遲澀」的藝術效果。六是一生勤奮,全面修養。中國書法幾千年的發展史,靠兩種精神支撐著,即創造精神和人文精神,碑學體現創造精神,而帖學則更能體現人文精神,碑帖結合,沒有人文精神的全面修養,沒有一生勤奮,敢於和善於創造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何子貞的學識修養,一生勤奮是當代書法家的楷模。

▲重慶書畫藝術網:范國明先生曾評價您的書藝具「五勝」,即力勝、情勝、勢勝、奇勝、韻勝。在書法創作藝術(創作技法)方面,何紹基對您哪些方面影響最為深遠?您吸納、繼承、發展了何紹基的哪些書法創作技法?篆隸入行草有何優缺點? 伍昭富:范國明先生評我書藝具「五勝」,即力勝,情勝,勢勝,奇勝,韻勝。實際上是范先生用子貞書的五大特點來鞭韃和激勵我,其用心良苦。何子貞「高懸回腕」足見其力勝;何子貞在創作和臨帖中所參入的情感,足見其情勝;何子貞「行書以恣肆中見逸氣,往往一行書中,忽而似壯士鬥力,筋骨湧現;忽又銜環勒馬,意態超然」足見其勢勝;何子貞恪守「橫平豎直」,從平實中生出險妙,橫不求平,豎不求直,使書勁險欹側,變化萬千,足見其奇勝。子貞用筆遒勁,注意氣韻,不以分布為工,而以圓潤婉遒見長,筆墨古拙而有奇趣,字形不計工拙妍丑,而追求點畫上的蒼勁凝重,參差錯落,足見其韻勝。 何紹基書最突出一點就是篆隸入楷行草,楷行草入篆隸。中國書法的發展過程,是篆生隸,隸生楷行草。篆隸入楷行草,實際上,何紹基是在追根溯源,取高古之法,書寫楷行草,使楷行草樸拙,蒼辣,遲澀避滑,厚重遒勁。曾有人講過,沒有篆隸筆意的楷行草書,不是好的書法。二王書法,諸遂良書法,顏魯公書法等等,書中無不內含篆隸筆意。何紹基從中領悟了篆隸入楷、入行、入草的內涵而發展之。何紹基又反過來,在篆隸中參入行草用筆,改變了篆書和隸書獃滯的面目,給人一種鮮活的感覺。篆隸入楷行草,雖缺少了帖書的「清逸」、「妍美」之氣,但更顯拙樸、金石氣韻。

▲重慶書畫藝術網:您對何紹基創造的「回腕執筆法」作何評價?他的獨特執筆方法對書法風格產生哪些影響?您為何堅持您的傳統執筆法?

伍昭富:何紹基能開碑帖融合的先河,獨創的「回腕執筆法」幫了他的大忙。所謂「回腕執筆法」,他在跋《張玄墓誌》時曾說:「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褥也。」說得通俗一點,「回腕執筆法」就是高懸臂肘,臂與腕平,然後回腕,握筆對胸,寫字做到通身力到,腕平鋒正。這種執筆運腕方法,應當說是不合人體生理的,十分吃力,每寫一次字都要出一身大汗。其優點是能氣力貫注於腕臂之間,可使精神高度集中,無其他雜念。筆鋒完全垂直於紙面,是一種心到、眼到、手到的絕對中鋒態勢。它保持了中鋒入紙,又略帶顫掣,從而產生「生拙」、「遲澀」的金石味和碑趣,避免了一味平直光滑的現象。「回腕執筆法」是何紹基書寫的主要執筆方法,但不是唯一的執筆方法。在何紹基的墨跡中,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的日記、信札、行草、小楷,何紹基還善畫。這些,他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高懸回腕」來書寫,而是採用了傳統的執筆方法。 何紹基在擇紙用筆上,也很考究。何紹基平身多用長鋒羊毫,長鋒羊毫彈性不及其他毛筆,然吸水多,且不易調停。但駕馭得法,寫出來的字蒼勁有力,無流滑之態,最能體現北碑的那種古樸,渾厚、鏗鏘有力的風貌。在比較粗糙的紙上寫字,則是何紹基平生書法的另一種嘗試。一般書寫,何紹基多用生宣,並不擇紙。但在他的傳世作品中,有相當的是書寫在毛邊紙和粗糙的紙質上的,多了「蒼」、「澀」意味,紙澀則墨澀,墨澀則字澀,蒼辣。這種「蒼」、「澀」味,恰到好處地體現出金文、北碑的氣息。 我在學子貞書中,沒有採用「回腕執筆法」。這是因為:在學子貞前,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執筆法;再則,我右手手腕脫過臼,以致殘疾,想回腕,卻沒有了回腕的條件。蘇軾早就講過「把筆無定法」。何況子貞用筆也不是一種方法。書法的成功與否,不全在某種執筆方法,應因人而異,關鍵在指導思想,選准書家,選准經典,勤奮一輩子,學深、學透。

▲重慶書畫藝術網:您的書法風格與何紹基書風相比,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何獨特之處? 伍昭富:既把何紹基作為我學書的書法大家,我就得在學書的過程中,把他的書法儘力學深、學透。二十年過去了,回頭來看,既未學深,更沒學透。在碑帖上有融合,然而,僅僅是開始;在各體書中,跟著子貞的學書路子,臨習他臨過的篆、隸、碑、行、草,但不及他全面、深入。在篆隸用筆參入楷行草,追求書法的金石氣和「蒼辣」、「枯澀」,勁險欹側、多變化方面,尚屬實踐階段。一句話,在學何紹基書上,只能說,才開始入門,要進得去,出得來,形成自我面目,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老天爺不一定再給我機會,就算老天爺再給我時間,我沒有何紹基的天賦,沒有何紹基的學養,沒有何紹基的創造精神,再勤奮,也擺脫不了古人的藩籬,獨出新跡。

▲重慶書畫藝術網:據您所知,在何紹基書法諸多臨習者中,有哪些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您對他們的藝術成就如何評價? 伍昭富:學習何紹基的人有,但不是很多。碑帖熔鑄的觀點,還不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就是學何紹基的人,目的不同,也是各取所需。與子貞同時代的人,如趙之謙,在學子貞行草上下過工夫,然為我所用,其行草雖也有一定特色,但沒有更進一步。近現代人如齊白石、郭鳳惠、李一氓、林散之、沙孟海、舒同,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楊超等,他們都受過何紹基碑帖融合思想的影響,學過何書。其中,郭鳳惠、楊超,學到了子貞書的形,缺子貞書的神,「未越雷池一步」。唯舒同學子貞書,突破子貞書中某一點,有創新,而自成面目。但在如何做到多肉不肥,肉中含骨,墨氣華滋,線條彎曲不弱,蒼澀,諸體皆善,文氣等方面,都無法與子貞相比。 當今,學子貞書者,不是很多。有如舒同、李一氓、郭鳳惠、楊超水平者,卻不見其人。可見,碑帖融合的思想要深入人心,徹底改變碑帖對峙的局面,是一個極其久遠的過程。不是當下和以後幾代人就可實現的目標。

▲重慶書畫藝術網:有人將何紹基的書法稱為「何體」,對此您作何評價?您認為何紹基書風具有哪些特點?對現當代書風產生了何種影響?您對何紹基堅持的「碑帖融合」作何評價?「碑帖融合」派會否成為當代書壇的主要流派?

伍昭富:將何紹基書稱為「何體」,雖無可厚非,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他不可能像稱顏、柳、歐、趙那樣響亮,得以最廣泛的認同、傳承。首先,顏、柳、歐、趙屬帖學範疇,是他們撐起了帖書的傳承、發展、壯大,而一統天下,無人可取代。再則,稱顏、柳、歐、趙體,主指他們的楷書。而楷書,有嚴格的用筆法則,人們當楷模來學習。要學好書法,必須至少選其中一體學習。「何體」主指何紹基行草書。而「何體」是碑帖融合的新產物。在碑帖兩大派對峙的情況下,要想有更多的人理解和學習,還需要長久的努力。我想,真正到了那個時候,人們會像頂拜顏、柳、歐、趙一樣,頂拜「何體」,學習「何體」,發揚光大,傳承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帖學排斥碑學的現象仍是突出的。所謂「回歸傳統」,實際上人們理解為是回歸帖學。片面地認為帖學才是傳統,碑書只不過是「民間書法」罷了,就當書法展廳看,二王書風一統天下,已到千人一面的地步。碑書,儘管在清中葉以後,漸興,發展迅猛,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裡,影響及於全國,以至達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的程度」在「回歸傳統」的口號下,尊帖排碑的現象是嚴重的。但不管怎樣,碑書在展廳里仍佔有一席之地,雖然作品不多,但它們與千人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極大反差,更吸引人們眼球,震撼人們心靈。雄強的中國,需要雄強的書風。實踐告訴我們,碑帖兩派並峙共存,不可動搖。誰要成為主流書風,吃掉對方,不再有可能。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那是它們都有存在的理由。中國書法幾千年的發展史,靠兩種精神支撐,即創造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碑學和帖學恰好分別代表了這兩種精神。 碑帖融合,是中國書法發展的趨勢。但,要在短時間內成為當代書壇的主要流派,是不現實的。這是因為,「碑帖融合」雖然有了何紹基這個開路先鋒和有一定數量的代表人物,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但帖派的保守和排它性,絕對不會讓「融合」者舒舒服服地成長、壯大、發展起來,阻力依然重重,要衝破阻力,只有隨時間的推移,認清「碑帖融合」的發展趨勢,有更多的人參加探索、實踐,最後才能成為氣候,成為新型的一派書風。

(伍昭富書法)

伍昭富簡介:

伍昭富,藝名冬生,1941年12月生於四川省瀘州市,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重慶九龍坡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九龍書畫院副院長。

自幼酷愛書法,初學柳、顏,後習漢魏碑刻、帛簡、木牘、金石篆文、隋智永、唐張旭、懷素、顏魯公,宋米芾,清人何紹基,近人于右任行草書以及鍾繇、二王小楷。研習何紹基行草尤勤。國畫主要學吳俊卿,石濤,徐青藤傅抱石,八大山人.山水,花烏並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