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米友仁      《雲山圖》

米友仁(1074-1153),一名尹仁,字符暉,小名寅哥、鰲兒,晚號懶拙老人,祖籍山西太原,遷襄陽(今屬湖北),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系米芾長子,世稱“小米”。書法繪畫皆承家學,故世稱“大小米”。早年以書畫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後備受高宗優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高宗趙構曾命他鑑定法書。工書法,自有一種風格。他和其父米芾,均爲收藏家、鑑賞家。其山水畫脫盡古人窠臼,發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橫點,連點成片,雖草草而成卻不失天真,每畫自題曰“墨戲”。其運用“落茄皴”(即“米點皴”)加渲染之表現方法抒寫山川自然之情,世稱“米家山水”,對後來“文人畫”影響較大。


宋或元           佚名           春山行旅 

這幅作品在拍賣之前已經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由於其是著名藏家胡惠春的舊藏,許多專家都認爲其創作年代可最早追溯到元代,還有不少專家認爲其可追溯到宋代。

胡惠春(1910-1993),名仁牧,字惠春,號渭村。民國年間上海大收藏家。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筆江之子,後繼承父業,成爲一個銀行家。由於其對中國陶瓷的喜愛,同時更爲了易於商業競爭,胡惠春先生決定集中收藏明清官窯瓷器,作爲他藏品的核心。暫得樓是胡惠春先生爲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號,在香港、紐約均設有分館。“暫得”一詞取自王羲之《蘭亭集序》:“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表達了欣然而遇的內心喜悅。胡惠春相信這就是如他鑑賞一件器物時的感受。

解放初期,受周總理號召,胡惠春與香港知名學者及教育家陳君葆、當時新任中國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等人,在香港祕密組織國寶收購小組,由內地出資,大量購買戰亂散失香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清宮迭失書畫等,運回大陸,其中最著名的有《四部叢刊》、《呂氏春秋》、《晉會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


元   趙孟頫小楷         《採神圖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鬆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爲“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鮮于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爲當代第一,小楷又爲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爲楷書“四大家”。


                                                   元    趙孟頫       白鸚鵡圖 

        趙孟頫有着深厚的學養和功力,不僅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主張,並且還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畫相結合,再融以“師法自然”,就此奠定了元代文人畫的理論基礎。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鬆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但元以後的繪畫意趣則更多地體現在書法化的寫意上。而這之間,趙孟頫起到了橋樑作用。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爲理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成爲畫壇的主流。而引發這個變化的人物就是趙孟頫。

趙孟頫在人物、山水、花鳥、竹石、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並全面實踐他的文人畫主張。其花鳥畫相對較爲工細,曾畫過杏花、葵花、秋菊、梅花、鴛鴦、游魚等,但傳世的並不多見。

款識:適過錄事焦彥實之清遠堂,見白鸚鵡檠於架上。姿貌閒暇,峩冠墨喙,縞衣雪質,異非凡禽之匹。愛玩久之,歸而將筆記其略似。至大二年歲在己酉夏日吳興趙孟頫識。

題跋:

△峩冠墨喙雪翩翩,來自元貞大德年。今日歐波遺墨在,展圖題詠一悽然。海粟題於聊復軒。

△寫生者,貴得其神,不求形似。趙文敏不獨畫馬擅長,而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無不臻妙。此白鸚鵡因見異禽,愛而圖之,尤爲得意作也。石峯毛君偶於維揚肆間得歸,攜以示餘。不獨畫之生動,而書法之精妙展觀數四,因識歲月萬曆丁丑中秋日文嘉記。

                                   元             劉貫道          元世祖出獵圖 

此畫作於元世祖至正十七年(1280),在元代人物畫中屬於全景式大尺幅作品。此圖描繪的是元世祖率隨從出獵的情景。畫面以廣袤無垠、色調單一的荒漠爲背景,沙丘之後,正有一列駱駝馱隊橫越。近處元世祖忽必烈及隨從們勒馬暫駐。元世祖外穿白色裘衣,內着金雲龍紋朱袍,乘一匹黑馬,側身向後張望。近處人騎聚集,或張弓射雁;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爲馬上行獵之狀。其中騎乘黑馬、身穿白裘者,應爲元世祖,與世祖並駕的婦女,似爲皇后,其餘八人,應是侍從,其中尚有黑奴一名。隨從諸人勒馬環繞周圍,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爲馬上行獵之狀。畫面左側一少年正側身挽弓欲向空中的飛禽勁射,衆人的目光大都被這一舉動吸引,注視着是否能弓響禽落。

           圖中人物、馬騎無論衣着、裝備皆刻畫精細,表情神態自然生動,而世祖的面容,更與本院所藏<元歷代帝后像>冊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證兩圖的寫實。雖然劉貫道的畫作傳世甚少,但由此軸中人物的傳神,可明劉氏善畫的美名,非憑空得來。圖中人物用鐵線描,線條細勁流暢,設色濃麗。人物刻畫得生動自然,如世祖的雍容、挽弓少年的專注都畫得很傳神。圖中馬匹亦各具姿態,體現出作者對此類生活的稔熟,觀察之精細和深厚的功力。此圖不僅是一幅優秀的人物鞍馬畫作品,亦是研究元代前期人物肖像畫的重要資料。近年有學者認爲此圖缺乏質樸豪縱的氣息,可能系由元中後期宮廷畫家追畫。 

  此圖左下方署“至元十七年二月御衣局使臣劉貫道恭畫”。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年,是劉貫道補入御衣局的第二年。


                                        元       柯九思      庭院鶴舞圖

柯九思的傳世作品少之又少,館藏和拍得上價的作品基本上在陰山工作室的博客已經專文介紹。這裏蒐集的是拍賣會上出現的價格比較低的作品,或者是舊傳作品,或者是看上去水平尚可的作品。事實上高價的拍品也大多經過由低到高的過程,誰知道什麼時候其中又會出現一件天價拍品。

柯九思(1290-1343),元代著名書畫家。字敬仲,號丹丘、丹丘生、五雲閣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縣)人,工詩文、好詩翰、識金石,集詩人、詞家、金石鑑賞家於一身。其父柯謙(1251-1319),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提舉,是元朝仙居較爲顯揚的一個官宦。柯九思受其父的影響,自幼愛好書畫,聰穎絕倫,被視爲神童。天曆元年(1328),柯九思遊學建康經人引薦結識了懷一圖帖睦爾。不久懷王繼位稱帝,是爲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寶和禮用玉器)一職。天曆二年,元文宗仿宋閣學制,柯九思被遷升爲奎章閣鑑書博士(正五品),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鑑定。皇帝對柯九思頗信任,爲讓他能自由出入禁中,皇帝特“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一起常侍皇帝左右。所畫山水,蒼秀渾厚,丘壑不凡;花鳥石草,淡墨傳香,饒有奇趣。尤善畫墨竹,發展了墨竹畫鼻祖文同的畫法,別開生面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融於畫法之中。

                    清 華嵒 好鳥棲高枝 匡時2012春拍成交價471.5萬元

       華嵒的花鳥初學惲壽平,以清麗的沒骨花卉入手,逐漸得到了宋人工筆花鳥的意趣和寫意花鳥的秀逸洗練,他成功地發展了小寫意花鳥畫法,描繪出了衆多活潑有趣的花鳥形象。

本幅無論技法、立意、題跋書法都十分精絕。

先說技法:本幅溼筆與粗筆幹筆並用,以乾溼濃淡作爲表現手段。運筆柔中見剛,樹枝遒勁有力,因鳥的存在自然下垂,枝葉稀疏,葉的設色以花青爲主,不亂不雜,沖虛寧靜。鳥的眼睛在看着樹下,有向下躍動的趨勢,栩栩如生。枝葉與帶有神情的鳥配合,營造出了簡淡超逸,清新喜人,春意盎然,極爲和諧的畫面。

再看立意:“良禽擇木而棲”,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本事的人物最常說的一句話。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深藏了華巖高潔的情操。若以詩的角度去看此畫的話,就是託物言志詩了。空靈的意境說明作者是孤獨的,往往一個人站的高度更高了,也便孤獨了。時值雍幹盛世,文藝繁榮。華巖卻整日吟詩作畫,樂此不疲。他不慕榮華富貴,能夠安持自守,嚮往恬淡虛靜的道家境界,本幅作品正是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他的人生境界。

最後看題跋書法:華巖書法筆力強健,結體偏扁方,如他正派的爲人;“新羅”二字造型特異別緻,如他此畫的別出心裁。本題款得體得法,輕重合宜,採用了逼邊的一行形式,簡約而不簡單。“好鳥棲高枝”五個字相對墨色較重,字也較大,與下面的“新羅山人寫於嗽芳館”拉開了距離,說明作者有意強調這五個字,然而卻能夠與畫面融爲一體,沒有喧賓奪主的感覺。這與全篇的立意、畫面的境界互相配合,是一幅非常完美的作品。

華巖長期在揚州居住,但是與揚州八怪比起來絲毫不怪,且以自然超脫勝出。他在清中期畫壇上,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成就卓著的實力派畫家。張庚《國朝畫徵續錄》評其曰“善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皆能脫去時習,而力追古法,不求妍媚,誠爲近日空谷之音。”此評語可謂深刻得當。

看華嵒的畫,就如同看他的人,在不瘟不火地講述他自己的故事。

吳大澂、吳湖帆遞藏。吳湖帆題裱邊。

款識:好鳥棲高枝。新羅山人寫於嗽芳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