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戶籍制度改革新舉措不斷,引發廣泛關注。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佈《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佈和社會融合。”“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被視爲“戶籍管理同城化”的開端,指明瞭戶籍制度改革的新方向。

不止如此,在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治安管理工作座談會上,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就曾表示,“要結合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實行城市羣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努力實現城市羣戶籍政策的一體化調整。”公安部門將率先在城市羣內建立新型戶籍制度,實現戶籍一體化、管理同城化的改革,這對於戶籍制度改革的進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現代化都市圈的培育與發展離不開戶籍制度改革,城市羣的融合與戶籍一體化必將形成合力,兩者相互促進。一方面,戶籍管理的同城化爲都市圈的培育掃清了制度障礙;另一方面,戶籍制度改革以都市圈融合爲抓手也將開啓新階段。

都市圈是城市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縱觀世界發達國家,都市圈承載着一國的經濟、文化、信息、科技、知識、人才等的核心力量。我國發展相對成熟的三大城市羣——珠三角城市羣、長三角城市羣和京津冀城市羣,其經濟總量已經佔到全國GDP的四成以上。城市羣必將是我國城市發展的主體形態,對社會經濟發展起重要支撐作用,而都市圈則將是城市羣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

然而,都市圈並非簡單畫個圈,城市羣也並非因地理位置接近而自然成羣。“都市圈是城市羣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爲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都市圈首先需要經濟、文化、科技等高度發達的核心城市,其次需要圈內基礎設施、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全面一體化,從而使得不同區域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承擔不同的專業職能,通過關聯、協作來實現高效分工,提高城市發展質量。

然而,分割管理的戶籍制度對生產要素(特別是人才)的自由流動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礙,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前提。沒有社會體制的一體化,就無法實現人力資源的一體化,也就不能實現產業的高效分工協作。都市圈的戶籍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到“城市羣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的改革,將掃清阻礙“一體化”的行政壁壘和體制障礙,爲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礎。

從2014年至今,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2014年9月,國務院發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對全國的城鎮體系規劃和戶籍制度改革做出了戰略性的頂層設計和全面規劃。隨後,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了建立新型戶籍制度的目標。這些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穩健推進改革,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教育、就業、養老、醫療、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調整落戶制度,實現小城市落戶的全面放開、中等城市落戶的逐步放開和大城市落戶的合理放寬,釋放不少改革紅利。

隨着政策的落地,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新型居住證制度和中小城市的“零門檻”落戶制度在全國全面鋪開,大城市不斷放寬落戶門檻。以西安爲例,從2017年至今,先後7次升級調整戶籍政策,吸引上百萬人落戶;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也加入戶改行列;北京、上海以積分落戶形式廣納人才。但需要正視的是,戶籍制度改革進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育、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差距仍較大,農民在中小城市的落戶意願不高,戶口隱形標籤仍然存在。在戶籍制度改革即將迎來“大考”之際,“城市羣的戶籍一體化”打開了突破口,將成爲戶改的新方向,力促“一億人落戶”的規劃目標早日實現。

都市圈是經濟發展的載體,戶籍制度是社會管理的基礎環節,以都市圈融合促戶籍改革是一石二鳥、一箭雙鵰。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事關全局,意義重大,非有攻堅的決心不能實現改革目標。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