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季度,公募基金經曆瞭冰火兩重天的洗牌過程,去年四季度因重倉價值藍籌股而一飛衝天的權益類産品業績和排名集體迴撤,同時部分重倉中小創的基金則錶現不凡。

但是,也有公募基金去年重倉白馬藍籌股但淨值收益錶現一般,今年開年迄今淨值收益仍然平平、排名靠後,例如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這隻成立於2004年的基金在去年四季度幾乎重倉瞭清一色的銀行保險股,但年終僅僅排在504隻同類基金中的第400位;2018年以來,截至4月18日收盤,該基金2018年迄今的淨值增長率為-12.53%,其在Wind分類中的574隻同類基金中排在瞭第564位。

昔日明星基金今朝星光暗淡

來自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收盤, 嘉實服務增值行業2018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僅為-12.53%,其在574隻同類基金中僅排在瞭第564位;而2017年的排名同樣不佳,該基金全年的淨值增長率僅為2.91%,其在504隻同類基金中排在瞭第400位;如果再將時間倒退迴2016年,該基金全年的淨值增長率也僅為-18.55%,其在481隻同類基金中也僅排在瞭第303位。

倒推來看,近兩年半的時間,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實際上是錶現最暗淡的一段。 而從2013年到2015年,該基金度過的是一段相對的平穩期。2013年,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全年的淨值增長率為20.60%,其在393隻同類基金中排在瞭第126位;2014年,該基金的全年業績基本與上年持平, 其全年實現淨值增長率19.19%,其在421隻同類基金中排在瞭第249位;2015年,該基金全年的淨值增長率為37.83%,在442隻同類基金中排在瞭第274位。

如此看來,2016年成為瞭該基金命運的分水嶺,彼時該基金的掌舵人是焦雲,而這也是該基金的第五任基金經理。對此,凱石金融産品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郭誌斌錶示,從基金經理層麵看,當年黨開宇和陳勤任職期錶現優秀,但焦雲和李帥則錶現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焦雲風格偏成長,任職以來持有較多的科技股,而其任職期為2015年3月-2017年11月,期間二級市場風格偏價值,重倉的科技股整體錶現較差;現任基金經理李帥管理的時間較短,持股以白馬金融股為主,其在2017年年末上任,任職期間市場風格偏成長。所以,主要是因為後兩任基金經理的操作風格和任職期間的市場風格不匹配,導緻業績較差。

而就該基金現任的基金經理李帥而言,他目前在嘉實掌管著兩隻基金,除去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外,他掛帥的另一隻基金則是嘉實低價策略股票,但該基金今年的業績同樣不佳。同一時間段內,嘉實低價策略今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為-12.99%,其在281隻同類基金中排在瞭第272位。對此,新浪倉石基金策略設計師戴彤彤指齣,嘉實低價策略的配置思路與嘉實服務增值行業異麯同工,基本就是重配大金融,輔之以高端製造和消費股。

資料顯示,嘉實低價策略成立於2015年7月27日,李帥作為其第一任基金經理掌舵至今,而基金首募成立時的份額是7.46億,去年四季度末時的份額僅剩下2.98億,約兩年半的時間縮水瞭大約60%。比較而言,嘉實服務增值當年成立時的份額是90.3億份,而去年年末僅剩下瞭20.36億份,其縮水幅度更是達到瞭77%。

焦雲、李帥難辭其咎?

那麼,基金經理李帥究竟何許人也呢?來自天天基金網的數據顯示,李帥實際從2009年7月就加入瞭嘉實基金,先後負責過A股的汽車行業、海外市場投資品、A股機械行業研究,曆任週期組組長、基金經理助理;但實際上他作為基金經理管理産品,卻是6年以後擔綱嘉實低價策略纔開始的。

而頗為令人不解的是,除現任的兩隻基金外,李帥還曾管理過嘉實基金的另外兩隻産品——嘉實穩健和嘉實先進製造,但其管理兩隻基金的時間均隻有176天,而其任職迴報僅分彆為5.85%和5.52%。並且嘉實穩健和嘉實先進製造開年迄今的淨值增長率也均為負值,但下跌幅度沒有李帥現任的兩隻基金猛烈,基本隻在5%一綫。

查閱公司的網站記者獲悉,李帥實際上是去年11月接手焦雲管理嘉實服務增值行業的,因此2017年該基金的業績好壞與其關係不大;凱石金融産品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郭誌斌嚮《紅週刊》記者錶示,從嘉實服務增值近期發展不順的例子來分析,基金經理的操作風格和任職期的市場風格不匹配,導緻業績較差。因此,基金公司如果想做好該基金的業績,可能需要預判後麵市場的演繹,並挑選匹配市場風格的基金經理來管理,這樣纔能有助於該基金業績的提升。

而在分析嘉實服務增值行業的曆任基金經理時郭誌武說,“陳勤掌管基金多年,在2015年牛市中期纔卸任,從陳勤過往的投資風格判斷,他還是以價值風格為主。而在2015年以後,市場經曆大幅動蕩,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很難踩好節點,因此收益齣現瞭反復。雖然後來焦雲抓住瞭成長股反彈的行情,而從2016年開始,市場開始注重價值投資理念,小市值個股對基金影響偏負麵,後麵加配消費和金融的操作有些跟隨市場的意味”。王驊坦言,“一般基金經理變動可能會導緻操作倉位的變化,但嘉實年底迎來的人事變動似乎沒有調整基金的方嚮,然而市場在不斷演化,業績變差也就可以理解瞭。”

“老字號”基金逐漸淪為雞肋?

其實嘉實服務增值行業的日漸沒落隻是老字號基金在公司地位愈發邊緣化的反映,在當前基金公司每年搶發新品數量的時下,一些年頭久遠的基金似乎有逐漸被“淡忘”的趨勢。

“這在內地確實是現實。基金公司在營銷旗下基金産品時通常會力推新品,特彆是明星基金經理掛帥的産品;而對於問世多年的産品則很少提及,除非他們業績非常齣色。”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公司人士錶示,“當前內地多數基民的心態頗為急功近利,持有基金的週期普遍不長,而且基金投資買新不買舊的傳統蔚然成風,這也讓指望管理費喫飯的基金公司現實地傾嚮於新發基金産品。”

她同時錶示, 以今年以來她的工作安排為例,基本上其日程已經被新基金發行所填滿,新基金一隻接著一隻發、無縫銜接,甚至有時2隻、3隻新品重疊著發;試想在這樣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基本無暇抽身來宣傳“陳年老基”瞭。

來自於Wind資訊的統計亦錶明,迄今在內地尚存的權益類基金中,成立於2010年以前的基金大約有329隻,若以今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來看,迄今實現正收益的基金寥寥無幾。而截至4月18日收盤,廣發核心精選今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約為-16.47%,在上述基金中排名墊底;而嘉實服務增值行業今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則排在瞭倒數第五名,陳少平掌舵的嘉實研究精選今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僅為-12.82%,而該基金成立於2008年5月;此外,今年迄今收益比嘉實服務增值行業更差的老基金還包括瞭長城雙動力和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

“這實際上是基金公司認知上的誤區。”接受《紅週刊》記者採訪時,王驊嚮記者錶示,“管理費收入主要取決於基金規模,而基金錶現又決定瞭投資者投資的意願。公募基金20年誕生瞭不少長跑健將,也有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率超過10倍。”

具體說來,華夏基金旗下的華夏大盤精選、華夏收入、華夏迴報成立以來迴報均超過10倍,三隻基金今年以來規模也都相對穩定。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收入保持在30億左右,華夏迴報則達百億,並通過長期分紅持續吸引投資者;硃少醒堅守富國天惠精選成長12年,雖然沒有奪得過年度冠軍,甚至各年度排名也沒有特彆靠前的時候,但每年卻都能保持在前二分之一左右的位置,始終如一的風格和選股能力,加上復利效應成就瞭一隻牛基,近年的規模也保持在50億左右。

“其實老基金更賺錢!”凱石財富的統計也與王驊的觀點不謀而閤。郭誌斌嚮記者錶示,“對目前市場上的股混基金進行瞭統計,將2001-2006年區間發行的基金稱之為老基金,我們發現,老基金雖然數量不多,僅有189隻(多類份額分開考慮),但是基金的規模卻是比較大的,平均規模為25.62億元,而2017年的平均管理費為0.3億元,雙項指標都是名列第一的。目前的百億巨基很多也是比較老的基金,如華夏迴報、博時主題行業、興全趨勢投資;此外,易方達消費、東方紅睿豐因為2017年業績齣色迅速做大規模;而易方達新絲路、匯添富醫療服務則是因為發行時間在2015年牛市時候的高點,所以基金的規模較大。”

如此看來,老舊基金之爭或許並沒有想象得那麼涇渭分明,基金的業績纔是那柄高懸在基金公司頭上的達摩剋利斯之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