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分別在2002年、2012年、2013年發佈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其中第二批的37件作品皆爲書畫類作品,今晚嘆茶分享給大家

  資料來源丨國家文物局網站、故宮博物院官網、遼寧省博物館官網、上海博物館官網、貴州省博物館官網、《貴州省博物館藏品志》、中國考古網、@中國藝術品收藏

  西晉·陸機《平復帖》卷

  陸機草隸書平復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平復帖》卷,晉,陸機書,紙本,手卷,縱23.7cm,橫20.6cm 。草隸書9行86字。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它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爲草隸書。其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3542/img0004.xml

  東晉·王珣《伯遠帖》卷

  王珣行書伯遠帖(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伯遠帖》,晉,王珣書,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此帖與陸機《平復帖》爲現今僅存的兩件晉代名人法書。

  王羲之作爲“書聖”,垂範百代。但他的書作只以臨本、摹本和刻本的形式流傳,沒有一件真跡傳世。王氏家族世代擅書,名家輩出,然命運亦大抵相同。唯羲之族侄王珣有此短箋留在人間。我們可從中窺見“二王”行草書使轉用筆的精微之處。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16/6047/img0002.xml

  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卷

  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

  此卷前紙13行,行距較鬆,後紙15行,行距趨緊,然前後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優於其它摹本。用筆俯仰反覆,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合,顯得自然生動,並具一定的“存真”的優點,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爲接近原跡的唐摹本。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628/img0010.xml

  唐·歐陽詢《夢奠帖》卷

  歐陽詢書仲尼夢奠帖卷(局部)(圖自遼寧省博物館官網)

  歐陽詢爲唐代著名書法家。楷書端肅險勁,法度森嚴,世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爲唐初四大書家。此帖則是彌足珍貴的歐氏書法墨跡之一,從中可以窺見歐陽詢行書的面貌。

  唐·國詮書《善見律》卷

  國詮楷書善見律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館官網)

  《善見律》卷,唐,國詮書,紙本,楷書,縱22.6cm,橫468.8cm。全文二百六十餘行,四千四百多字,實爲唐人小楷上乘之作。

  今日所見唐人寫經主要爲百年前敦煌藏經洞發現,多出民間寫手,且斷爛殘破。此卷則爲千年傳世之本,首尾俱全。

  同樣難得的是此卷的傳承過程。它曾入南宋內府,鈐有高宗“紹興”、理宗“緝熙殿寶”二璽;元代曾歸趙孟頫、皇姊祥哥剌吉兩大藏家;明代華夏、董其昌及清初王鴻緒曾藏;入清宮後著錄於《祕殿珠林續編》。卷後趙孟頫、馮子振、趙巖、邢侗、董其昌等大家的題跋相互輝映,爲之增重不少。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0736/img0009.xml

  唐·懷素《苦筍帖》卷

  懷素,唐代書法家,僧人。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與張旭齊名。《苦筍帖》爲懷素代表作,該帖標誌了他的中年以後直至晚年的基本風貌。

  唐·杜牧《張好好詩》卷

  杜牧行書張好好詩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館官網)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書,紙本,行書,縱28.2cm,橫162cm。此卷是唐代詩人、書法家的僅存墨跡,也是稀見的唐代名人書法作品之一。

  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衆。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爲她而作。詩中描寫了作爲少年歌妓的張好好始得高官沈傳師寵遇,終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託了對她的無限同情,是杜牧詩作名篇。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179/img0004.xml

  唐人《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

  圖自遼寧省博物館官網

  王羲之墨跡早在北宋時期就不易獲致,唐摹本日漸稀少。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跡一等之譽,從中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之間書風的傳承關係,爲研究我國書體的發展演變提供了極爲珍貴的資料。

  此摹本在流傳過程中曾兩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見火燒的痕跡。

  五代·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楊凝式草書神仙起居法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神仙起居法》卷,五代,楊凝式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21.2cm。草書8行,共85字。

  《神仙起居法》是楊凝式書寫的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文體近似口訣。

  書法由唐到宋,楊凝式是一轉折人物。此幅小行草書在繼承唐代書法的基礎上,以險中求正的特點創立新風格,盡得天真爛漫之趣。此書是楊凝式行草書傳世作品的代表作,對宋代書法影響較大。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11/1931/img0007.xml

  北宋·林逋《自書詩》卷

  林逋自書詩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自書詩》卷,宋,林逋書,紙本,手卷,縱32cm,橫302.6cm。行書34行,6段接紙。

  此卷是林逋歸隱西湖孤山時所作,共5首詩。林逋時年57歲,其書體瘦勁,秀逸,筆法厚重,風致綽約,與時人李建中風骨俊整的書風極爲接近。再後又有蘇軾書七言古詩一首,此書藏鋒斂鍔,姿媚可愛,是罕見的蘇軾傳世佳作之一。這兩段名人書法相映生輝,珠聯璧合,實爲難得的珍寶。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11/2321/img0007.xml

  北宋·蔡襄《自書詩》卷

  蔡襄行書自書詩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蔡襄自書詩》卷,北宋,蔡襄書,紙本,三接紙,縱28.2cm,橫221.2cm,行書,73行,884字。

  北宋皇祐二年,蔡襄罷福建轉運使,召還汴京修起居注,遂從福州一路北行,歷時半年多。沿途見聞有感於懷者,皆成詩章,此卷所書五言、七言詩11首即是。書寫時間當在詩成之後不久,蔡襄時年約40歲。因屬個人詩稿,無意求工,故筆致飄逸流暢,點畫婉轉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圓潤的書風特色與純熟的功力。

  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629/img0008.xml

  北宋·文彥博《三帖卷》

  文彥博《三帖卷》(局部)(圖自中國考古網)

  文彥博的《三帖卷》是《護葬》、《定將》、《汴河》三帖聯裝,似爲案牘批語。第一帖年歲久遠,似經揭損,墨色較疲。第二貼字如拳大,筆勢沉着,有顏真卿遺風,張珩認爲此爲文彥博傳世墨跡第一。

  北宋·韓琦《行楷信札卷》

  圖自貴州省博物館官網

  韓琦爲北宋名相,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其楷書受顏真卿影響而自成一家。此《札卷》爲二通,前札系韓琦請歐陽修爲自己新建的晝錦堂作文,即《乞歐陽修記書錦堂札》。歐陽公此文爲後世傳頌的《晝錦堂記》。此札爲後札,即《記成謝歐陽修札》。此信札經輾轉收藏,有蔡景行、泰不華、高士奇等歷代名人題跋。據載朱熹也曾在此捲上有跋,惜已不存。此信札及蔡景行跋語選入《三希堂法帖》,名《謝歐陽公帖》,又名《信宿帖》。

  詳細網址:http://www.gzmuseum.com/dl/gzjx/sh/

  北宋·王安石《楞嚴經旨要》卷

  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局部)(圖自上海博物館官網)

  全篇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間錯落參差,並不板滯,有“橫雨斜風”之勢,得蕭散簡遠的意韻。

  高清詳細網址: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collection/zoom.action?cpInfoId=534&picId=1867

  北宋·黃庭堅《諸上座》卷

  黃庭堅草書諸上座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諸上座帖》,宋,黃庭堅書,紙本,手卷,草書,92行,縱33cm,橫729.5cm。全文系佛家禪語。

  此書學懷素的狂草體,筆意縱橫,氣勢蒼渾雄偉,字法奇宕,如馬脫繮,無所拘束,尤其能顯示出書者懸腕攝鋒運筆的高超書藝。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630/img0001.xml

  北宋·米芾《苕溪詩》卷

  米芾行書苕溪詩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苕溪詩》卷,北宋,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cm,橫189.5cm。

  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629/img0006.xml

  北宋·趙佶《草書千字文》卷

  圖自遼寧省博物館官網

  《草書千字文》是宋徽宗趙佶傳世的狂草作品,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頗爲壯觀。

  — 書畫類 —

  隋·展子虔《遊春圖》卷

  展子虔遊春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遊春圖》卷,隋,展子虔作,絹本,設色,縱43cm,橫80.5cm。

  這是一幅山水畫,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到山間水旁“踏青”遊玩的情景。

  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苟,形態畢現。山石樹木只用線條畫出,可以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的變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後繪畫中出現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製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建築物和人物、馬匹間以紅、白諸色。亮麗的色彩亦更好地襯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發的春天氣息。

  《遊春圖》卷歷來被認爲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近些年有學者對於這幅作品的作者和時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討論。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573/img0005.xml

  唐·韓滉《五牛圖》卷

  韓滉五牛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五牛圖》卷,唐,韓滉作,紙本,設色,縱20.8cm,橫139.8cm。它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爲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

  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動態十足。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確的藝術表現力。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每頭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過對眼神的着力刻畫,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極爲傳神。

  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爲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7/1539/img0005.xml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卷

  周昉揮扇仕女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揮扇仕女圖》卷,傳爲唐周昉繪,絹本,設色,縱33.7cm,橫204.8cm。此圖描繪了13位頭挽高髻、細目圓面、長裙曳地的妃嬪和宮女形象。

  作者注意畫面橫向疏密、鬆緊的韻律變化,縱向高低錯落的層次變化,從而使得畫面結構井然有序,並避免了構圖上的單調呆板。圖中色彩豐富,以紅色爲主,兼有青、灰、紫、綠等各色。冷暖色調相互映襯,顯現出人物肌膚的細嫩和衣料的華貴。衣紋線條近鐵線描,圓潤秀勁,富有力度和柔韌性,較準確地勾畫出了人物的種種體態。

  周昉的仕女畫取材於現實生活中貴族婦女的行樂活動,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其作品在張揚唐王朝繁華興盛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亦揭示了貴婦們極度貧乏的精神世界。此圖中嬪妃們體貌豐腴,衣飾華麗,但她們面含幽怨,舉止慵倦,毫無生氣。

  詳細資料: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711.html?hl=%E6%8C%A5%E6%89%87%E4%BB%95%E5%A5%B3%E5%9B%BE

  唐·孫位《高逸圖》卷

  圖自上海博物館

  這幅圖所描繪的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的故事,該畫作刻畫了魏晉士大夫“高逸風度”的共性,又刻畫出了他們的個性。現存《高逸圖》爲《竹林七賢圖》殘卷,圖中只剩四賢。

  五代·王齊翰《勘書圖》卷

  圖自書法欣賞

  此圖繪一文士勘書之暇挑耳自娛的情景。文人白衣長髯,袒胸赤足,坐於書幾前,左手扶椅,右手作挑耳狀,神態怡然自得。書几上有攤開的書卷,一書童於几旁侍立。文人身後爲三疊屏風,上畫青綠設色山水。屏風前橫一長案,上陳卷帙。

  畫家十分巧妙地選取畫中人“校讀間隙挑耳”這一看似平常的動作,着意刻畫了其愜意的神情。加之環境的鋪陳、烘托,生動地表現了貴族文人閒適的情狀,展示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側面。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

  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重屏會棋圖》卷,五代,周文矩繪,絹本,設色,縱40.3cm,橫70.5cm。本幅無作者款印。經徐邦達先生鑑定,此係宋人摹本。故宮所藏的這幅畫即使不是周文矩原作,也應是接近於原作的宋人摹本精品。

  由於此圖背景的屏風中還畫有屏風,因此人們稱此圖爲“重屏”圖。圖中描繪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的宮廷行樂生活。

  作者在逼真地刻畫出人物肖像特徵的同時,也真實地描繪出室內的生活用具,爲後人研究五代時期各種生活器用的形制以及中國早期皇室的行樂雅集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

  周文矩的畫風受後主李煜的顫筆法影響很大,喜以瘦挺顫掣的筆法入畫,以別具特色的畫風稱譽畫壇。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563/img0002.xml

  五代·胡瓌《卓歇圖》卷

  胡瓌卓歇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卓歇圖》卷,五代,胡瓌作(傳),絹本,設色,縱33cm,橫256cm。

  該圖舊傳爲五代契丹畫家胡瓌作。據畫中大多數人物髡頂、腦後垂雙辮的髮式和方頂黑巾等特點,當屬金代女真人的風俗,故極可能出自金代漢族畫家的手筆。

  全卷畫女真貴族在狩獵歇息時邀南宋使臣宴飲觀舞的情景。前半段爲立歇部分,馬背上的獵物點綴了人馬剛從追逐和喧鬧中轉入了靜態。馬羣的盡頭是走向樂舞場地的捧花女,把歇息和樂舞兩段有機地結合起來。舞蹈者在箜篌的伴奏下跳躍,構成全圖的高潮,顯示了作者處理大場面中人馬動靜、聚散的藝術能力,充滿了濃厚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氣息。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0452/img0003.xml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韓熙載夜宴圖》卷,五代,顧閎中作 (宋摹本) ,絹本,設色,縱28.7cm,橫335.5cm。

  作品如實地再現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夜宴賓客的歷史情景,細緻地描繪了宴會上彈絲吹竹、清歌豔舞、主客揉雜、調笑歡樂的熱鬧場面,又深入地刻劃了主人公超脫不羈、沉鬱寡歡的複雜性格。

  作品的藝術水平相當高超。造型準確精微,線條工細流暢,色彩絢麗清雅。不同物象的筆墨運用又富有變化,尤其敷色更見豐富、和諧,仕女的素妝豔服與男賓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鮮明對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傢俱沉厚古雅,仕女裙衫、簾幕、帳幔、枕蓆上的圖案又絢爛多采。不同色彩對比參差,交相輝映,使整體色調豔而不俗,絢中出素,呈現出高雅、素馨的格調。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2138/img0003.xml

  五代·衛賢《高士圖》軸

  衛賢高士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高士圖》卷,五代,衛賢作,絹本,設色,縱134.5cm,橫52.5cm。該畫描繪漢代隱士梁鴻與妻孟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

  此圖雖爲主題人物畫,實則集山水、人物、建築畫爲一體。山石多用幹筆皴擦,注意用墨色的深淺對比強調峯岫的凹凸和凝重的質感,石上幹筆點苔的技法更是畫家的獨創。房屋和木欄柵籬用界筆描繪,結構交待嚴謹清楚,並能表現出一定的立體感和縱深關係,是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傳世卷軸畫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筆“植柱構樑”的建築畫跡之一。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2041/img0010.xml

  五代·董源《山口待渡圖》卷

  圖自遼寧省博物館官網

  圖中山勢重疊,緩平綿長,植被豐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處水面浩渺,扁舟隱現,中景山勢重疊,林木疏朗挺直,竹叢雜處其間,茅屋隱約可見;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點出主題。全圖構思精細,設色雅淡,岡巒清潤,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爲主,多用苔點,色彩淡雅,爲典型的江南山水。

  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卷

  黃筌寫生珍禽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寫生珍禽圖》卷,五代,黃筌作,絹本,設色,縱41.5cm,橫70.8cm。此圖爲手卷,是黃筌傳世的重要作品。

  畫家用細密的線條和濃麗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中的衆多生靈,在尺幅不大的絹素上畫了昆蟲、鳥雀及龜類共24只,均以細勁的線條畫出輪廓,然後賦以色彩。

  這幅《寫生珍禽圖》只是作者爲創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給其子黃居寶臨摹練習用的一幅稿本。僅從這幅稿本上即可瞭解黃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黃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566/img0007.xml

  北宋·王詵《漁村小雪圖》卷

  王詵漁村小雪圖卷(局部)(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漁村小雪圖》卷,北宋,王詵作,絹本,設色,縱44.5cm,橫219.5cm,描寫冬季小雪初霽的漁村山林景色,反映文人逸士嚮往山林隱逸生活的雅緻情懷。

  此圖是王詵師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作品充分體現了北宋時文人畫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作主旨,以嫺熟的技法寫“詞人墨卿難狀之景”,正是“詩畫一律”的典範作品。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2120/img0006.xml

  北宋·樑師閔《蘆汀密雪圖》卷

  樑師閔蘆汀密雪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蘆汀密雪圖》卷,北宋,樑師閔繪,絹本,設色,縱26.5cm,橫145.6cm,爲樑師閔的傳世孤品。

  此畫描繪嚴冬時節的沙渚平川,坡石竹枝已盡爲白雪覆蓋,叢叢乾枯的蘆草在陰沉晦暗的背景下瑟瑟隱現。清寂之中,一池湖水尚未封凍,兩隻鸂鶒(有學者考證爲赤麻鴨)在沙洲上相互依偎,一對鴛鴦於寒波中游水嬉戲,此情此景與漫天密雪的荒寒景色形成對比,充滿詩意,是一幅山水與花鳥融匯的湖天小景佳作。

  整幅用筆細潤,皴法簡括,水墨爲主,略施赭色,大片空白的運用正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於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特質,恰到好處地表現出江南的湖山雪景。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2133/img0058.xml

  北宋·祁序《江山牧放圖》卷

  祁序江山放牧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江山放牧圖》卷,宋,祁序繪,絹本,設色,縱47.3cm,橫115.6cm。此幅是祁序流存至今的唯一一件作品。

  圖繪初春時節,牧童們在湖澤坡岸間牧牛的情景,是典型的宋代風俗小品畫。作品表現了各種情態的牛,皆神態生動,富有情趣,顯示出作者嫺熟的筆墨技法和準確的造型能力。圖中點景的樹木具有宋人李唐刻畫粗簡的遺風,堤岸坡石的表現別具匠心,以曲折彎轉的墨線勾邊,再以石綠色暈染坡面,亮麗的色彩不僅豐富了畫面的色調,也爲全幅增添了萬物復甦的春之氣息。作者將悠閒愜意的牛與風和日麗的環境有機地融爲一體,畫面中洋溢着濃郁的鄉土風情。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595/img0005.xml

  北宋·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臨韋偃牧放圖》卷,宋,李公麟作,絹本,水墨淡設色,縱46.2cm,橫429.8cm。

  這是一幅宋朝畫家李公麟臨摹唐朝畫家韋偃的作品。全圖共畫了人一百四十餘口、馬一千二百多匹,可謂洋洋大觀。

  畫中的馬匹和人物均用墨線勾勒,線條挺拔有力,色澤較濃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強了畫面的氣氛。構圖和筆墨的變化。使整個作品主次分明、生動活潑,避免了呆板、重複和混亂。如此龐大的構圖,若沒有長時間的經營和縝密的運思,即使是臨摹,也是難以設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繪畫作品是畫在紙上的,並不施色彩。這件作品爲臨摹本,用絹素作畫並施淡彩,與畫史的記載完全吻合。唐朝畫家韋偃已無可靠的作品存世,通過李公麟的這個摹本,也可以領略其繪畫的風采。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2120/img0005.xml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清明上河圖》卷,北宋,張擇端作,絹本,淡設色,縱24.8cm,橫528cm。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爲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爲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樑,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爲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橋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過橋孔,艄工們的緊張工作吸引了許多羣衆圍觀。

  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紮結着綵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僕役、販夫、走卒、車轎伕、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髮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閒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於汴京內城東南。

  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着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7/1900/img0009.xml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千里江山圖》卷,北宋,王希孟作,絹本,設色,縱51.5cm,橫1191.5cm,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一向被視爲宋代青綠山水中的鉅製傑構。

  《千里江山圖》卷在設色和用筆上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縱觀宋代畫壇,雖然也有一些畫家用此法創作,但從目前存世作品看,尚無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圖》卷。

  從此卷所描繪的景物看,系以南方清麗秀潤的山水爲主體,在部分山巒的表現上加進了一些北方山水的特徵,可謂集南北山水於一體的精心之作。從畫面表現的建築形式以及江南水鄉的生活場景、生產勞作使用的工具等方面看,畫家對江南地區有着較爲深刻的瞭解,其藝術創作當來源於生活,而王希孟於18歲時即創作出如此宏幅鉅製,不可能沒有深厚的生活積累,由此筆者推測,畫家王希孟應是江南人,至於具體籍貫便無從知曉了。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2121/img0065.xml

  南宋·馬和之《後赤壁賦圖》卷

  馬和之《後赤壁賦圖》卷(局部)(圖自@中國藝術品收藏)

  南宋馬和之作,絹本,淡設色,縱25.9釐米,橫143釐米。描寫北宋文學家蘇軾夜遊赤壁的故事。畫面夜色茫茫,江水浩蕩,一葉扁舟隨波逐流,船中三人對坐,遊玩賞景。人物生動傳神,筆法工中帶寫,運筆流暢,衣紋作蘭葉描,設色淡雅。此爲馬和之山水人物畫的代表作,後幅有南宋趙構草書《後赤壁賦》一文。

  詳細網址:http://photo.weibo.com/2197376813/wbphotos/large/mid/4288470157662973/pid/82f94f2dgy1fvmr51ec2sj20v8bi8heb?Refer=weibofeedv5

  南宋·趙伯驌《萬鬆金闕圖》卷

  趙伯驌萬鬆金闕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萬鬆金闕圖》卷,南宋,趙伯驌作,絹本,青綠設色,縱27.7cm,橫136cm。

  該圖無作者款印,後紙有元代趙孟頫跋,稱之爲趙伯驌真筆。該圖畫江南的湖畔松嶺和樓閣,屬青綠山水,筆法清細繁複,格調柔麗雅潔,顯示出南宋皇家貴胄新的審美情趣。該圖的出現,標誌着宋代山水畫的表現對象從北方雄渾的山川轉移到江南的青山綠水。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567/img0004.xml

  宋人摹閻立本《步輦圖》卷

  閻立本步輦圖卷(局部)(圖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步輦圖》卷,唐,閻立本作,絹本,設色,縱38.5cm,橫129cm。

  這是一幅歷史畫。它反映唐初松贊干布遣使臣到長安向唐王朝求婚聯姻的故事。閻立本以此爲題,繪製了這幅歌頌古代漢、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畫幅描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宮內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讚的情景。

  按照畫家閻立本當時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這次歷史性會見的目擊者,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非常真實、生動。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嚴,使臣祿東讚的幹練、謙和,引見官員和內侍的恭謹,年輕宮女的天真活潑,都各具特點,躍然絹上,祿東贊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氣質上的差別也有所表現。

  全畫以細勁的線條塑造人物形象,線條純熟,富有變化和表現力;設色濃重、鮮豔,是一幅出色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作品。圖中的李世民、祿東贊等人應當帶有肖像畫特徵。

  高清全卷網址: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8/1629/img0001.xml

  靜讀時代,感悟生活

  嘆茶,瞭望微信晚間副刊

  總監製丨史湘洲

  監  制 | 潘燕

  編  輯|唐朵朵

  如有收穫,點一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