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稱,中國將在未來10年內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事實上,進口激增並不意味著糧食危機,與國外相比,農業補貼的缺失導致中國農產品競爭力差才是長期以來國際貿易逆差存在的重要原因。

1中國10年內將成世界最大農產品進口國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1月公布報告稱,因農村耕地減少和其他生產能力束縛,中國將在5-10年內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

  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在2011財年首次成為美國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出口額接近200億美元,出口產品包括大豆、棉花、堅果和毛皮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沒有詳細說明中國必須要進口哪些農產品,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豆和棉花進口國。程國強稱,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包括:生產規模太小、人均用地不足世界平均用地40%、組織結構不夠發達、科技支持太少。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消費國、最大豬肉消費國、糖的主要消費國,隨著國內需求猛增而產量有所下降,這些產品的進口都在增加。中國表示,希望在未來5年內實現糧食大部分自給自足。

  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農產品需求,中國最大的糧食進口集團中糧集團計劃5年內花費100億美元(約合635億元人民幣)進行全球收購。該公司董事姜華說:「由於中國農業資源有限,我們不得不將目光對準海外市場。未來10年將是中國食品消費高速增長期,這些食物包括家禽、肉類、蛋以及乳製品。」中糧集團的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

2農業進口多源於政府補貼少

  大豆已經淪陷、玉米非常危險、棉花業已告急……「日前有媒體報道中國正在淪為幾類農產品凈進口國時發出上述警訊。但其實,進口激增並不意味著糧食危機,與國外相比,農業補貼的缺失導致中國農產品競爭力差才是長期以來國際貿易逆差存在的重要原因。

  農產品競爭力來源於補貼

  農業在工業社會先天勢弱,政府為農業「埋單」可提高經濟福利和農產品競爭優勢

  至今在多數國家存在的農業補貼是由農業支持工業向工業反哺農業政策轉變的結果。從經濟學角度看,農業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交織的產物,在工業社會具有先天弱質性。諸如生物特性和自然條件導致的生產不穩定和脆弱;農產品生產布局廣泛、時間集中、市場信號滯後;農產品數量大、價值低、不易儲存導致價格缺乏彈性,調解供給難度大。政府必須採取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業配置。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政府為農業「埋單」的行為並不意味著虧本。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分析了補貼被用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產生的的效應,依靠政府支持,政府積極地運用補貼或出口鼓勵等措施對那些被認為存在規模經濟、外部經濟或大量「租」的產業予以扶持,擴大本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以增加本國經濟福利和提高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

  農業具有公共屬性,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收入穩定需要政府出手

  從社會角度考察,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農業部門不僅提供農產品和工業原料,還承擔吸納剩餘勞動力就業,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農村景觀等社會功能。日本在1999年頒布的《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正式確立了農業多功能性理論,以保護其「稻米文化」。這些功能大多是通過市場交易無法獲得的公益性價值,需要政府給予補貼和支持進行必要的補償。此外,農業與非農業(工業)部門之間收入的差距以及農業向非農業轉移過程中農民所負擔的物質和精神成本,會使農民不滿情緒高漲。為緩和這種矛盾,以保障農民收入為目的實行的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不可避免。

  農產品競爭力弱不怪「洋貨」

  中國農業補貼總量偏低,農業總收入中來自農業支持政策作用的份額低於OECD成員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中國農業補貼的力度不斷加大,但由於農業人口眾多,人均補貼力度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大。據統計,1998年美國、歐盟和日本三方農業補貼佔WTO農業補貼總額的89%,其中歐盟佔44%、美國佔24%、日本佔21%。同期中國農業國內支持總量約相當歐盟的1/10,美國的1/4。另據OEDC最近的一次評估,中國農業政策的補貼支持總量2007~2009年平均為878億美元,絕對水平僅次於歐盟(1478億美元)、美國(1092億美元),高於日本和韓國;相對水平而言,中國農業總支持率平均(國民收入用於農業補貼的比率)為2.05%,低於土耳其(3.5%)和韓國(2.4%)。

  自從西方國家實施對農業的補貼以後,經濟運行一直相對平穩,很少再出現1929-1933那樣的崩潰性的危機。最近的金融危機,雖然很嚴重,但是也沒有出現大面積的饑荒挨餓。農業補貼的作用,功不可沒。同時,食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也為各個國家提供金融危機拯救奠定了基礎,可以迅速通過央行注入資金,拯救金融體系,無需擔心食品價格瘋狂上漲。

  間接補貼在流通環節遭侵犯,占農業補貼總額75%的糧油補貼絕大部分給城鎮消費者,農民獲益甚少

  因循發達國家農業補貼的路徑,中國初期主要採用定價購價和臨時收儲等間接補貼政策,補貼資金多集中在價格支持、降低種子、肥料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流通方面。例如以高於市場價格水平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採購農產品,與市場均衡價格的差額就構成了農業補貼。但由於這部分資金不是直接補給農民。其中的絕大部分利益被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不法商人侵犯,通過這類對流通環節的補貼,最後真正補貼給了農民的部分少之又少。例如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每年用於糧棉油流通環節的補貼幾乎占農業補貼總額75%,其中絕大部分作為城鎮居民的消費補貼,農民只能從中獲取少許利益。

  農民直接補貼對家庭純收入貢獻不超過5%,專項補貼規模相對較小,實施範圍僅局限項目區

  當發達國家逐步調減價格支持,轉向收入直接補貼,中國也順勢出台了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對種糧農民的收入補貼措施,但這部分政策的執行並不盡如人意。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專項補貼規模相對較小,實施範圍僅局限項目區。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課題調查顯示,33%的被調查農戶雖然獲得了糧食生產補貼卻不清楚補貼金額;而那些知道獲得總補貼金額的農戶中40%的人不清楚他們獲得的是哪種補貼。農民收入補貼對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貢獻均沒有超過5%。採取現金良種補貼的地區,有65%的農戶表示「應該」是獲得了良種補貼資金,但能夠肯定的只有23%。

  另從補貼政策發生的機制來看,中國財政對農業的補貼缺乏事先的規劃與安排,補貼對象與補貼數額隨意。沒有相應立法規定和年度預算,缺乏可預期性和自覺性。在重慶的「吉峰行賄門」黑幕中,弄虛作假,剋扣購機補成為經常現象。農機購置補貼只限於本年度購買的機具,而一些經銷商為生意需要,向農機戶開假髮票、違規套取補貼資金。

  為抗通脹和維穩人為壓低糧價,相當於讓農民農業反向補貼城市和工業,農民不再把土地當「命根子」

  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中食品價格所佔權重為33.6%,糧價因成本變動的上漲常常被認為是通貨膨脹的先導因素。因此儘管中國農業的生產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國內糧價應該高過國際糧價,但在政策調控之下,糧價卻常年偏低,儲備糧制度在其中作用顯著。政府在平時按指導價收儲糧食,當糧食收購期價格快速上漲時,國家糧食局就用短期增加市場投放的辦法迅速把價格壓下來。2009年3月,中儲糧總經理包克辛公開中國儲備糧的數字為2億噸,政府為抑制通脹製造出的糧價倒掛現象極大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甚至導致糧食走私。

  在糧價「欽定」的現實下,本就弱勢的中糧農民只能離開土地,拋荒外出打工成為利益最大化的自然選擇。1995-2008年間,中國糧食種植面積減少3167千公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卻大幅上升。工資性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22.42%上漲至38.94%,同期農業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卻從1995年的50.67%大幅下降至29.98%。父老鄉親解釋說:「澆灌麥田,費時費力費錢,一畝小麥即便豐收也賣不了幾百元錢,幾畝小麥的收入不如打工一個月掙的多。」

  近五年穀物進口量不到總產量的1%,所謂農產品的「進口威脅」絕大部分來自大豆

  60%以上依賴進口的大豆歷來是他人詬病中國糧食安全的理由。但其實這種單一的進口品種並不能構成對中國糧食健康生態的否定。除大豆以外,中國近五年穀物的進口量不到穀物總產量的1%。2009年中國凈進口糧食4264.5萬噸,其中大豆4220萬噸。也就是說,所謂農產品的「進口威脅」絕大部分來自大豆,並非全局性的。而且大豆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相對較低,將大豆產業按照市場原則配置資源,大豆進口量激增和外資加速整合大豆加工業反而是發揮中國比較優勢的體現。2009-2010年度,中國大豆壓榨已達4450萬噸,超越巴西和阿根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大豆壓榨國。

  糧食依靠交換更安全,《經濟學人》:危險恰恰來自強調自給自足

  不論在國家內部的各省份之間,還是在各國間,糧食貿易肯定是將糧食從價格低的地方運送到價格高的地方,以獲得利潤。生產成本相對低的地方多生產糧食,成本相對高的地方少生產糧食,在產量一定的條件下總成本得以降低。某種程度上,進口糧食實際上就是進口耕地、進口水、進口資源,假設進口3000萬噸的糧食相當於節約300公頃的耕地和300億立方米的水,這些節約的資源合理利用就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簡單從糧食安全形度出發,通過高強度農業保護政策扭曲資源配置機制,不僅會加大國內糧食安全成本,同時也降低了世界資源配置效率。《經濟學人》曾在《不要讓你的鄰居(國)挨餓》一文中提出忠告,「危險恰恰來自各國都強調自給自足,既不準出口又不準進口,這時候國際市場這個最大的儲備庫就失去作用了。」

3美國2011財年農業出口額創歷史新高

  美國農業部10日公布數據顯示,2011財年美國農業出口額達137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數據顯示,2011財年美國農業出口在國內創造了115萬個工作崗位,出口順差達到427億美元,也是歷史最高水平。

  美國農業部長湯姆·維爾薩克當天表示,下一財年美國農業發展前景依然樂觀,奧巴馬政府今年與韓國、哥倫比亞和巴拿馬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將增加出口23億美元,為美國內創造近2萬個工作崗位。

  維爾薩克說,農業是美國經濟的一個亮點,是出口增長、創造就業和國家競爭力發展的推動力,世界對美國農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

4美國聯邦政府農業補貼政策

  美國產業化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政府補貼,最近10年農業補貼較1995年增加80%

  美國是最早對農業進行補貼的國家之一,起始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農業調整法》發展至今,農業補貼政策使佔全國人口不到2%的農民不僅養活了近3億美國人,還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據經合組織估計,平均每100美元的農業產值中,有20-30美元來自政府補貼。

  儘管在WTO農業談判中,美國倡導取消生產補貼(農產品加工)和出口補貼,但最新的農業法案卻繼續加強國內農業補貼的總量和規模,該法案明確在2002至2011年10年內政府用於農業的補貼年均在200億美元左右,而總量達到1900億美元,這比1995年農業法案的農業補貼總量增加了80%。美國近年開始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即由傳統的目標價格、保護價格、貸款差額支付為主逐漸轉向對農民的直接收入支付補貼、反周期支付補貼等為主的收入支持政策。

《2002年農業法案》

  目前美國農業補貼政策的運行格局是以《2002年農業安全與農村投資法案》(《2002年農業法案》)為基本框架的。美國,2002年農業法案是以為農場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網為基本出發點,既保留了收入補貼,又創造了一些價格補貼手段。《2002年農業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實施同定直接補貼,擴大補貼種類,加入反周期補貼,提高貸款利率,擴大種植彈性空間,提高補貼上限,推行出口和糧食援助計劃,擴大資源保育面積。

  主要的補貼計劃為農產品計劃,其項目為:固定直接支付、反周期收入支持計劃及農業貸款三種。農民可以自由選擇補貼方案。

  固定直接支付計劃取代了以前使用的生產彈性合約。新的《2002年農業法案》中,小麥、玉米、燕麥、棉花及稻米採用固定的支付率,另外新增加黃豆、榨油種子、花生等項目。在固定直接支付計劃中,不論種植的農產品種類、生產數量及農產品價格為何,固定直接支付的金額均相同。該支付計劃對農民而言是很有彈性的。農民可以根據預期農產品價格及生產成本等作為種植決策,自由轉換種植作物及調整產量。在正確的種植決策下,固定直接支付計劃會增加農民的額外收入,擴大種植面積,從而使農產品產量增加;支付率及支付收益是同定的,因此農民傾向持續種植、擴充產量,維持生產歷史記錄,以在未來擴充生產面積增加支付金額。

  反周期收入支持計劃是新的計劃,以歷史生產量作為基礎。當農產品價格小於目標價格,就會啟動反周期收入支持計劃來補助農民的收入。該計劃可以支持及穩定農民的收入,價格越低補助越多;由過去的生產量來決定現在的支付水準的方式會影響現有的生產決策。為了獲得更多補貼農民會刻意維持種植面積以擴大基本面積,建立歷史生產量,因此限制了對市場價格的反應能力。

  美國農業部農場服務局成立商品信貸公司(CCC)來掌管農產品貸款計劃。農產品貸款計劃允許生產者以農產品作為抵押。根據生產數量多寡向政府貸款。當市場價格比貸款利率(單位為金額)低時允許農民以比較低的金額償還貸款,此金額稱為銷售貸款償付利率,其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差就是給予農民的補貼。銷售貸款償付利率會定期計算予以公布。農民也可以直接申請獲得同等金額的補貼,而不必通過借出再償還的程序,此方式稱為貸款差額補貼。農產品貸款補貼計劃貸款的對象增加到了花生、羊毛、安哥拉山羊毛、蜂蜜、小鷹嘴豆、小扁豆、干豆上,小麥、飼料用穀物、棉花的貸款利率增加,黃豆及榨油用種子則減少。同時設定每種商品貸款利率的,而先前的農場法是根據前年的市場價格來設定貸款利率的。當農產品市場價格越低於貸款利率時,補助的金額越多;當農產品市場價格越低迷時,生產者會比較相對報酬率,將生產的方向偏向可以獲得較多貸款的農產品作為種植計劃的決策;貸款金額增加或者減少會誘使生產者朝向貸款額度增加的農產品項目增加生產面積。

  根據《2002年農業法案》,美國計劃在2002-2007年再投資220億美元用於農業資源保育計劃項目,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計劃、農田水土保持濕地保護、草地保育、農田與牧場環境激勵項目等。

  《2003年農業援助法案》向遭受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及其他緊急情況損失的生產者提供補貼,包括作物災害計劃、牲畜補償計劃和牲畜援助計劃三種農業補貼政策。該法案再次擴大了農產品補貼範圍,及時修補了《2002年農業法案》執行中的一些漏洞,進一步提高了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此外,還彌補了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計劃中的一些漏洞。

  美國眾議院農業委員會於2007年7月19日投票通過美國《2007年農業法案》,相比較《2002年農業法案》,最大差異在於提高農業貸款比例,涉及農產品種類包括小麥、大麥、燕麥、大豆、棉花及細糖等農產品,並擴大範圍至蔬果等農產品,予以農業補貼,並涉及再生資源及耕地保護補貼期間延長至5年。

  美國眾議院與參議院2008年5月通過為期5年、金額近3 000億美元的新農業法案--《2008年糧食、環境保育與能源法案》,除延續2007年新農業法中,除滿足國內農業和國家財政需求及《2002年農業法案》中農業安全與確保農民收益外,又引入了平均作物收入選擇(ACRE)項目補貼。

5結語

  農業先天性地更加需要政府支持,補貼多少決定了一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含金量。通過農業補貼,發展穩定的農業,讓農民農場主致富,讓其他相關的整體農業產業鏈受益,西方發達國家,建立起了「和諧社會」的樣板。以農業補貼而論,中國的農業體系,距離西方發達國家,至少還有50-100年以上的差距。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