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遺存:梅山文化

——摘自流波《皇皇中華》之第十四章

在長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態,似巫似道,尚武崇文,雜猱著人類漁獵、農耕並原始手工業發展的過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研究者開始稱之為「梅山文化」,這一文化概念迅速得到海內外的關注和認定。如今,「梅山文化」研究已成燎原之勢,如火如荼,成為熱門課題。

一、梅山文化的來龍去脈 1988年5月在武漢舉行的「中國長江文化研究會」上,來自湖南冷水江市的童叢和新化縣的周少堯二位學者首次提出了湘中地方自古以來存在的一種神祕古樸的民間原始文明文化形態,稱之為「梅山文化」,這個概念當即得到大會的認可,此後逐步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法國巴黎大學華南人類研究所和法國遠東學院一些學者在法國圖魯滋一支東南亞移民族裔中發現了一個名《又到梅山36峒遊念》的巫教手抄本經,內容是表述瑤人死後靈魂需回梅山認祖歸宗,這就追尋到了古梅山的中心地帶———湘中,尤其是新化、安化、冷水江、隆回一帶。1995年10月,由中法兩國學者發起的第一屆「梅山文化研討會」在湖南邵陽市新邵縣舉辦,吹響了海內外梅山文化研究的號角;1997年10月,第二屆「梅山文化研討會」在湖南益陽市安化縣舉行,研究梅山文化的隊伍不斷壯大、影響進一步擴大;2003年10月,第三屆「梅山文化研討會」在湖南隆回縣舉行,梅山文化研究的領域進一步擴大,梅山文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時期;2006年第四屆「梅山文化研討會」在梅山文化的原生地湖南婁底市新化縣召開,將梅山文化的研究推進到更高的實質性的成熟研究階段。

「梅山」由「羋(Mi)山」音轉而來,「羋山」實指楚人居住之地,而楚人又是炎帝部族和崛起後黃帝部族在長江流域及以南長期融合的結果。楚人是黃帝之後,黃帝居軒轅丘,號軒轅氏,又因國於有熊,多為以熊和羆為圖騰的氏族部落,亦稱有熊氏。而楚人羋姓熊氏,居住地為羋山,鬻熊之後,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通簽·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因此說姓者是代表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是為族號,是為「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的傳承符號。「氏」 是由於人口的繁衍,大的老的部落又不斷分離出若干新的小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故顧炎武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歐洲一帶古又是黃帝家族的海外分封之地,這就很好的解釋了「阿爾卑斯」名稱的來源,「卑斯」就是「羋氏」,因為後來姓、氏不分了,「羋姓熊氏」就成了「羋氏」了,這正是黃帝入主中央帝後父系社會的姓氏變化。具諷刺意義的是黃帝家族血脈相通本為「羋姓」,但自入主中央帝系後,遭到長江流域炎帝部族並海外勢力的長期抵觸,深感全球大九洲一統局面追求再現之艱難,從而厭生出對四方夷的憤懣積怨,以中央對四方邦夷進行貶損,到「三代」之時四方夷逐步變成「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概念。殊不知南蠻之「蠻」正是黃帝家族血緣姓氏「羋」之通義通音之轉,「蠻」、「苗」實為「羋」者,故屈原《離騷》開頭句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因此,廣義的說,「羋山」應是長江流域中游及以南廣大地區。到秦漢時,項羽分天下王諸將,自封西楚霸王(西伯),《資治通鑒·漢紀一·太祖高皇帝上之上》:「番(pó,婆)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zhu)。」「番君將梅鋗(xuan)功多,封十萬戶侯。」梅鋗做為楚越大將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影響至深,被封為「梅王」,留下不少歷史痕跡,除湖南的湘中一帶外,向周邊放射。如梅關古驛道,位於粵贛兩省交界處的梅嶺上,是古代連接長江、珠江水系陸路最短的交通要道。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一的大庚嶺一段,梅鋗曾在此築城據守,並在嶺上廣種梅樹,因而得名,而南下不遠正是梅州。《史記·漢史》載,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小九洲)時,梅州地方屬揚州之南境,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曾是管轄揭陽、潮州和日本、高麗等地的治所。清康熙《程鄉縣誌》載:「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見《粵東名賢志》:梅鋗,湞水人,漢初,從高祖,破秦有功,封於粵,即今程鄉(梅州)地。故號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鋗得名也。至今各鄉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雲俗不詳其從,未遂以程俗多樹梅,故名梅溪。又以宋時狀元王十朋號梅溪,梅溪即十朋,皆習而不察,相傳之誤也。今考證以俟後之君子。另時縣誌主編,知縣劉廣聰亦指出:『縣以程名, 由程日文之賢也。至名州,以梅,則人多不知為漢將梅絹食邑之故。然則其名梅也,以旌功也,其名程,以表德也。 後之君子,盍三複於程梅之義乎!』」可見梅鋗所封之地正是長江流域中游並以南等廣大地域,是為古楚羋山所在,「羋」與「梅」音合,正可謂天緣成俗,這片土地便由「羋山」變成「梅山」了,後來這一帶的歷史當然就記為「梅山」的歷史了。漢後,苗瑤等百越民族與中原勢力抵禦周旋的地帶集中到了湖南湘中一,特別是宋時對抗俞演愈烈,於是「梅山」地界概念強烈聚焦到了湘中一帶,如《宋史·梅山蠻傳》記載的「上下梅山峒蠻,其地千里,東接潭(潭州,今湖南長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陽),其西則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則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湘,沅二水之間成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流域——雪峯山區域,土地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這就是歷史上「梅山」湘中狹義地域概念的由來,也有了歷史上的開梅置縣的強化管理。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惇開梅山置新化、安化兩縣之後,歷代封建統治者均有意往這裡移民,梅山地區逐漸成為漢、苗、瑤、土家等多民族雜居之地。由於生存空間的相對封閉和族羣的相對獨立,幾千年來,深厚悠遠的巫楚文化和歷代移民開梅帶進來的外地文化不斷碰撞、交融、同化,形成了豐富多彩而獨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二、梅山文化的歷史內涵 梅山文化的彌貴在於它是長江流域文明發展的動態存留,是不同文明時代文化的交融堆積。一方面它是漁獵農耕巫儺文化的遺存,是典型的伏羲神糯炎帝文明文化;另一方面又是黃帝羋姓熊氏家族在長江流域的繼承發展,從而又大量吸收黃帝後黃河流域文明文化的新型血液,是典型的炎黃文明。梅山文化的根深深紮根在長江流域文明的發展流變之中。而長江,又是怎樣的一條江呢?它是人類起源、人類文明發祥的河牀;人類從長江流域人猿揖別走來又分散到世界各地,以中華黃種為祖種又派生出白種、黑種,奠定人類人種基本格局;人類文明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發芽成長成熟,創造了上中古人類大九洲伏羲神糯炎帝世界大一統文明文化近萬年,孕育黃河孕育中華並一直引領人類文明至近代。因此說,長江不僅是中華的母親河,也是世界的母親河;不僅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始祖地,也是人類諸人種人類文明的共同始祖地。

●梅山文化深厚的歷史基奠。200萬年左右,隨著印度板塊向昆陸板塊(大陸板快,當時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幾大板塊還基本相連)的擠壓增劇,青藏高原的隆起加速,發端於高原的眾多河流順勢以奔騰無阻之氣穿越橫斷山脈向下一級階梯——雲貴高原下切,這種亙古未有的地理大變化纔是孕育人類真正的上帝之手。雖然海外昆陸——非洲有了系統的南猿,但真正類人猿進化步入人類殿堂的正是青藏高原隆起後這種神祕推動力後的地理生態變化:南面喜馬拉雅山西東橫貫高不可攀,西面帕米爾高原冰寒峭拔,北面乾旱少雨風沙茫茫,只有東面天然成為類人猿生存奔赴的場所。人類的祖猿從青藏高原越來越少的森林中下得地來長期「勞作」進化,越來越乾涸荒漠化的趨勢又使得他們本能地沿著河流向東南部的森林前行,也正如那發端於青藏高原的河流向東南下切一樣向下一個階梯——雲貴高原進發,這個過程也正是類人猿更進一步從生理上邁向人類的過程。而原本青藏、雲貴並南亞次大陸部分綿延一塊,從上千萬年到800萬年到500~300萬年的靈長類系統連貫,至於200萬年後的人類發展在長江流域更是綿延不絕了。而其它地方縱使有可能進化成人類的類人猿,但是沒有最後這種不可抗拒的地理的變化環境的推動,如非洲大陸,即使有系統的南猿,但茂密豐富的森林資源又怎能使猿下得地來進行長期前肢後肢的分離「勞作」呢?更遑論其它地方雖可能也有人猿擔還非常不繫統更別說還沒有猿進化成人的必然環境了。毛主席《賀新郎·詠史》中有「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的詩句,是類人猿步入人類殿堂進入石器時代的高度概括。長江流域從200萬年到20幾萬年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和遺存非常之多,如巫山人、元謀人、鄖縣猿人、鄖西猿人、和縣人以及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和湖北大冶縣的石龍頭文化等等。到距今5萬年至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更是己遍地分佈。據《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一書不完全統計,四川省(含重慶市)有5處,貴州省有10餘處,雲南省有10多處,西藏3處,湖北省4處,江西省2處,安徽省共有舊石器地點12處,江蘇省3處,而湖南省則多達60處之多。從5~1萬年間的原始石棚、棚架、茅棚、窩棚、高臺式建築,如距今5萬年左右的長江三峽江陵雞公山遺址的圓形石棚,到1.8萬年前的湘西北臨澧竹馬村遺址高臺式建築,再到風靡長江流域及以面的幹欄式建築,如到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時代「幹欄式」建築跨入技術新時代,鉚釘技術已十分成熟,長江西南地區「幹欄式」民居建築——俗稱掉腳樓沿續至今。至於說到人類取火化腥,目前最早的還是追溯到長江流域的元謀人了。當歷史的塵埃被風吹雨打去,文明的真相便顯現在我們的眼前。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使長江流域文明進一步大放異彩,其人類起源文明發祥源頭顯露端倪。重慶市奉節縣雲霧鄉興隆洞發現了1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時代遺址,出土了鳥形石雕、石哨和有刻畫紋的劍齒象牙雕;湖南道縣玉蟾洞出土近20000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稻遺址,伴有原始陶器、原始編織物;在地層堆積跨度為20000-9000年的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同樣發現了野生和人工栽培水稻、陶器;10000-8000年的彭頭山稻作文化羣,燦若星辰。距今8000年左右的湖南懷化高廟遺址的陶器上所發現的「乾坤卦象圖」、「星象圖」,遺址地層出土的大量水陸生動物骨骸,其中部分豬牙牀經鑒定已屬被馴養的家豬,有的陶罐上還繪製有「火焙魚」形象,無不印證了《易?繫辭傳》說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準確無誤。至於神農蹤跡更是遍佈湖南,如祁陽、耒陽、嘉禾、桂陽、汝城、耒山耒水、炎陵、茶陵等與神農氏有關的地名比比皆是。湖南郴州《桂陽州志》引《衡湘稽古錄》說:「《管子》曰:神農種穀於淇田之陽……九洲之人,乃知穀食。」又云:「天降嘉穀,神農拾之,教耕於騎田嶺之北,其地曰禾倉,後以置縣。」今日之嘉禾縣城,古名禾倉堡,即是紀念神農拾嘉穀教耕之事。神糯拾得嘉穀,又思播耕之法,在郴州汝城耒山發明耒耜。耒為柄,耜為鏟。西晉譙周《古史考》說「神農作耜」、「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衡湘稽古錄》載:「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於郴州耒山。」耒山在郴州汝城縣城南五里,即因神農帝在此發明耒耜而得名。湘江上游的耒水因發源於此而得名,耒陽又因城臨耒水之陽而得名。《列子·湯問》「楚之南,有炎人國」, 《淮南子·天文訓》:「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可見,「祝融」一職早期還是輔佐炎帝的,到黃帝完全執掌中央政權後,炎帝司南職責才由祝融完全掌管。到了「三代」後,雖然黃帝勢力經營中原已達幾千年,長江流域許多科技文化仍然領中華並世界之先河,由長沙馬王堆、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所驗證。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遠的有燧人、有巢、伏羲、神糯、炎帝縱橫馳騁,創造了大九洲全球文明文化一統世界;近有「三代」周朝三位開國帝文王、武王和成王之師的熊鬻、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之師老子、中國第一詩人、世界四大古代詩人之一的愛國主義大詩人屈原,等等。有長江流域如此生生不息深厚文明的滋潤,纔有梅山文化深遠悠長的文化底蘊。隨著炎帝勢力的消弱,黃河勢力的進一步迫壓,糯民逐漸分化成夷,夷又進一步分化成「百越」、「百濮」,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苗、瑤、壯、土、彝、侗等少數民族,不斷潛入深山老林之中,「上峒梅山上山打獵」、「中峒梅山掮棚放鴨」、「下峒梅山打魚摸蝦」,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梅山文化中的篤信鬼神、祭祀先祖、多神崇拜正是長江流域古糯民的萬物有靈、原始崇拜、原始宗教、靈魂歸祖、傳統習俗的傳承。湖南懷化洪江市高廟文明遺址,2005年發掘時,清理出一處距今約8000年左右的目前世界發現的最早的大型祭祀場所,再現史前宗教祭祀場景。

●梅山文化與黃帝家族。黃帝家族入主中央帝後,出於統治的目的對四方夷進行貶損壓制,四方夷概念到「三代」後「夷」逐漸具體化成「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而黃帝家族在長江流域的傳統「羋氏」分支逐步形成了楚的主體。正因為這樣,後來黃帝家族在長江流域的分支也同樣成為夷系受到打擊。如堯舜時鯀因與海外地中海沿岸的炎帝系共工作戰失利而受到打擊,被中央政權詛咒成切不爛煮不熟的肉「鯀」,又贈以「檮杌」貶號,意為木頭疙瘩,「檮杌」為「楚」一音的來源。後大禹承父遺志治水西征地中海沿岸取得成功,東歸才繼承帝位,並背棄了堯舜時期的「禪讓」制,讓兒子夏啟繼位建立夏,又廢除貴族聯盟議會制,這也是這一家族對先皇殺其祖父「鯀」不滿而所做的反應吧。後來的史學者、記載對炎帝、黃帝、蚩尤、神農的關係不甚明瞭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歷史悠遠,文字記載少,傳承遺漏有變;另一方面是孔子整理春秋史料,由於知智所限,認為大部分上古史籍是「怪力亂語」,對之持疑多棄而不用,毀者甚眾,到司馬遷寫史時同樣持孔丘史觀,棄眾多史料於不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幾千年來的「黃帝黃河中心論」,本來末代炎帝才與第一代黃帝打鬥在一起,卻硬還有將黃帝說在炎帝前面的。如《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其實說炎黃共祖是千真萬確的。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後代即為黃帝軒轅氏,因此第一代炎帝和黃帝之間相差十幾世。後來的研究還有個問題是,把三皇五帝時代認定為某個皇帝,結果必然謬誤不少。本來是末代炎帝榆罔與第一代黃帝軒轅爭奪天下失敗,後來炎帝長江流域的蚩尤勢力又來抗爭,也失敗,這就是歷史上的炎黃蚩尤之戰。伏羲神糯時代是文明文化世界大統時代,神糯時代末期亦稱炎帝時代,其時黃帝部落興起,社會逐步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世界將從根本上改變上萬年來的以宗族文明文化維繫天下的格局,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慣用於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記錄的歷史背景。這段記錄基本事實成立,但以黃帝為中心所述,時序上有所顛倒。神農氏末期,也即炎帝時代,天下開始紛亂,這正是黃帝部族得以興起的歷史機緣。說「炎帝欲侵凌諸侯」又是以「黃帝中心論」的角度論述,但炎黃部族鬥爭的結果是諸侯倒向了黃帝部族一邊。正因如此,黃帝部族才能入主中央帝的,歷史潮流難以逆轉,炎帝部族順應潮流與之融合,使後來的中華民族成了炎黃子孫。又因為白民和黑民也是這個時期從青藏高原「震蕩」出來,雅糯人——長江流域上游雅礱江流域糯民與白民的融洽有了歐洲民族的祖先雅利安人種的出現,同時黑種崑崙人也走向世界,到了非洲,歷史上有黑人為「崑崙人「、黑奴為」崑崙奴」之稱,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民族都為炎黃子孫。《詩·小雅·斯干》有:「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這些詩句披露的信息是什麼?黃帝熊姓羆氏,由男姓替代以往族姆入主中央帝,掌管四方,從此民間由此聯繫起婦女身孕時如果夢見熊羆則為生男之預兆,夢見虺蛇便為生女之預兆。「虺蛇」不正是炎帝蚩尤部族的圖騰嗎?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於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迂徙往來無常處。」可見第一任黃帝時代的範圍還受到四方夷的嚴重掣肘,而之所以南向能登熊湘,恐怕還是與其「羋姓熊氏」家族的原住地——熊湘有關,況且,這時也正是炎帝勢力因失利妥協於黃帝部族勢力互相融合時期。「熊湘」也正是「有熊」之地,「羋山」之地,古楚之地,熊羆原始部族的發祥之地,正是黃帝家族「羋姓熊氏」的來源。在這裡,「江」、「湘」二者就鎖定了「熊」之所在的地理方向範圍必然在長江以南的湖湘大地,則此「熊」指向「羋山」深處的大熊山,而不是河南西部的熊耳山。大熊山,又名熊膽山,神山,位於湖南湘中新化縣境北部,距縣城70餘公里,總面積7623公頃。南宋祝穆所撰《方輿勝攬》稱「山川熊山,己昔黃帝登熊山,意其此也」。熊山古寺遺址發現有「軒轅黃帝遊此山」的碑記。這裡羣山逶迤,最高峯九龍峯海拔1662米,屬湘中最高峯,與海拔1602米的瞭望臺遙相聳立,40餘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連綿百里橫亙湘中,雲霧繞繞,景象萬千,蔚為壯觀,與海外黃帝家族歐洲分封之地阿爾卑斯山區相比可謂各有千秋,不相伯仲。《山海經·中山經·熊山》有「……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黃帝家族以「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的六大部落又是當時的準軍事力量。熊山正是熊氏家族的「熊、羆」部的兵營所在,如果是冬天穴門打開,則必將興兵舉事了。黃帝登「熊湘」之時,也許「蚩尤」部眾還迎接同祖同根的胞族「天子」的到來,不滿歸不滿,禮節是禮節。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果然後來這裡又是蚩尤起兵舉事的地方,只是這次可是針對中原黃帝的起兵,可謂是黃帝的「謫系」造反了,由此蚩尤也成為苗瑤九黎族的首領。有意思的是,在由縣城進入大熊山腹地段,確有一類似「熊之穴」的小山洞。鬥爭是長期的,長江流域的好漢一個個前赴後繼,刑天雖被黃帝斷首,但「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執干鏚以舞」。蚩尤勢力是長江流域炎帝勢力消弱後在中華本土與黃帝族進行抗爭最慘烈的,歷史必然留下不少記憶。海外地中海沿岸神糯炎帝共工勢力與黃帝勢力也是長久之爭,共工撞坍不周山,古希臘、羅馬文明其也實正是黃帝勢力地中海鬥爭勝利的另一碩果。看看刑天、蚩尤、共工,那個不是頂天立地、氣傲山河的英雄,這也就是梅山文化、湖湘文化的精氣、血性所在,所謂「楚有三戶,亡秦必楚」是也。事物的本身就是矛盾的統一體,炎帝黃帝是矛盾,但後來走向聯合;黃帝蚩尤是矛盾也統一了,蚩尤失敗,但黃帝族還是要選用蚩尤家族,並以其畫像威鎮四方,可見蚩尤之威。因此,梅山文化中即有黃(帝)老(子)的道家,又有蚩尤的尚武,就不足為怪了。

●梅山文化與蚩尤。要說蚩尤,我們還得將炎帝、黃帝、蚩尤之間的關係理順理順。炎帝、赤帝是神糯時代後期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型時期的首領之稱,「炎帝」也就是「赤帝」,地中海沿岸 「赤卡德」國家的建立正是「赤帝」勢力海外作為。後來歷代的歷史注者、學者在神糯、炎帝到底是一帝還是兩人確實難已甄別,說法不一。關鍵在於要搞清「神糯」、「炎帝」、「黃帝」是時代、是帝稱、有時也代指獨立的某代的某個帝王,然後依據史料就能做出相對正確的結論來。從整體上說,「三皇」、「五帝」的基礎基業都在長江流域,這是綱、是根本,這個綱舉目才能理順才能張,這樣纔不至於讓思維走到自己設計的拘泥狹隘陷阱中去。比喻說陝西的炎帝、黃帝甚至於北方留下這麼多蚩尤的遺跡,這都是真實的歷史,這就說明炎帝、黃帝、蚩尤勢力曾經在這一帶有所作為,特別是神糯時代晚期的炎帝時期,黃帝部族在西北、中原一帶向炎帝勢力發走「奪權」的鬥爭,取得成功。因為是繼承權的宗族理念上發生的根本的轉變,由上萬年的女系繼承權轉變成男姓繼承法則,這是根本常綱的改變,引起全球糯民體系如此激烈的反應在情理之中。但炎黃蚩尤部族本又是同根同系,都是長江流域伏羲、神糯的子孫,因此炎黃聯合,蚩尤部族代表長江流域、代表女系神權的抗爭戰敗後,蚩尤部族又是黃帝系中重要的管理者,管仲把蚩尤說成是黃帝的「六相」之首,是最大的臣子,相當於今天的總理。《管子·五行篇》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后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為使當時,大常察於地利,故使為稟者……」。並且連蚩尤手下部將如與黃帝大戰時的「風伯」、「雨師」都成為黃帝的左右重要使臣。《史記·封禪書》說:「合鬼神於西泰山,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好不威風八面。黃帝入主中央帝後,「炎帝」、「赤帝」這個首領職稱又改為了「祝融」,今天湖南境內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主峯即為「祝融峯」,有「祝融祠」,可能為當時司南治所。今天南方少數民族大都說他們的祖先是從北方南下的,這其實說的就是炎黃時代長江流域勢力從黃河流域退卻的史事。其實不只是南方的少數民族,當時長江流域的糯民是向四周退卻,如青藏高原的藏族就是這個時期的炎帝部姜族系向西北西南退卻後成為羌族而來,向四周退卻的糯民逐漸成為後來所稱的四方夷,西北方遊牧民族逐漸形成,四方夷又具體化成「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所以蚩尤又成了南方進一步分化後的百越、豐濮、九黎族共同的祖先、首領。

圖為湘西花垣縣新落成的苗族始祖蚩尤像揭幕儀式

蚩尤特點之一就是戰神。但這個戰神註定要以反面的人物現場,要不,黃帝主宰的位置往那兒擱。《龍魚河圖》記載:「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這段有幾點信息非常明顯,一是點明瞭蚩尤與軒轅熊氏(因為還沒入主中央帝,故還不能稱之為黃帝)其實都是末代炎帝朝的實力派臣子;軒轅熊氏實力當然強勁,是當時正在升起的政治明星,將要替代末代神糯炎帝入主中央帝位,也即天下帝位——天子、萬邦之君;而蚩尤部眾顯然代表了炎帝家族長江流域最強實力,部落甚眾,有九九八十一頭領;因長江流域已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開始用重金屬煅造武器,故蚩尤能「銅頭鐵額」、「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眾天下」。接著說蚩尤「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譴玄女授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說蚩尤「誅殺無道,不仁不慈」基本是屬於「勝者王」對「敗者寇」的指責,是不需要道義理由的莫須有。蚩尤的武功是不可戰勝的,但最後黃帝戰勝炎帝並聯合標誌著歷史前進的潮流——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無論蚩尤部眾怎樣的武功天下,但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蚩尤部眾除遠走海外的外,中華本土的部眾最後還是加入到黃帝的進步行列中來,成為黃帝政權中的得力支柱。所謂「天譴玄女授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實屬史家為黃帝爭面子而附會。事實上,黃帝的戰勝蚩尤,其實還是黃帝藉助於長江流域傳統的母系宗法祖制,由族姆娭毑(湖南長沙地方今天叫祖母還是稱娭毑)調節,使蚩尤部最後臣服的。《黃帝玄女戰法》雲:「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勝』遂得戰法焉。」 「人首鳥形的婦人」正是伏羲神糯炎帝之祖圖騰之一的鳥圖騰。《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因此說,無論是「玄女」還是「天女日魃」,都是神糯炎帝族的族姆娭毑,反黃帝父系制的蚩尤部眾在族姆娭毑的調解下最後放棄抵抗也在情理之中。《龍魚河圖》記載黃帝得玄女兵信神符而擒殺蚩尤之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珍服。」由此也證炎帝蚩尤部族在黃帝族入主中央帝前本為天下共主、萬邦之君的傳統帝承祖族。梅山文化中尚武的傳統與蚩尤是密不可分的,熊湘梅山一帶又是重金屬蘊藏量很大的區域,自古開發冶煉,商代高質量的青銅器大多出自熊湘梅山一帶就不足為怪了,且民間銅鐵匠自古聞名。

鳳鳥崇拜是長江流域先民最早的祖族圖騰之一,高廟遺址中發掘出距今近8000年前的鳳鳥圖案。梅山教對楓樹極為崇拜,緣於楓樹常棲鳳凰,於楓樹下設壇。《山海經》:「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 《軒轅本紀》:「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擲械於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後華為楓木之林。」難怪梅山人對楓木的崇拜,又因楓木為蚩尤老祖的木杖所化,即杖化為林。梅山人又把對楓樹的崇拜與對檀樹的崇拜結合起來,這當然也是有淵源的。檀君神話是韓國開國神話,在中國和韓國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說是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於是「下視三危、太白」,並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桓雄率領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雲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於一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成人,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並囑咐喫了艾和蒜之後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一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成人。桓雄天王與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神話反應的是荊楚南支的彝族虎熊部落來到朝鮮半島後融合的歷史。朝鮮文學家權近(1352—1409)在《應制詩注》中說:「昔神人降檀木下,國人立為王,國號檀君。」而梅山教,其主要神也就是檀(壇)主——檀君,崇拜檀樹、楓樹,形成一方檀(壇)主,進一步形成廟宇。檀君正是蚩尤所化,而梅山教張五郎倒立形象也正是蚩尤部眾早期對抗黃帝中原勢力的一種隱喻。

●梅山文化與眾多民族的關聯。梅山文化是長江流域綿延不斷的古老文明的活化石,而長江流域古老文明的創造者從伏羲神糯時代的糯民到夷到百越、百濮眾多「蠻族」生生不息,一脈相承。為什麼長江流域及以南直到太平洋、澳洲有如此眾多的民族分佈?講清楚了這個問題,其實也就回答了梅山文化與眾多民族的關係問題了。今天西方學術界、日本學者共同認識到上古時候人類有一個共同的文明體系,有一種共同的語言,這語言,他們叫——埃斯特拉特語言。「埃斯特拉特」其實是日本語的讀音,即ョルバ,「ョル」就是夜,「バ」就是壩、場所、地方,聯起來的意思就是夜晚、日落的地方,正是印歐語的「阿拉巴」、「歐羅巴」。同時,他們也注意到中華文明與美洲、澳洲、地中海古文明的相通相似,由於「西方中心」論,他們當然不原意認為是你中華文明、古漢語是源頭;而放到美洲、澳洲當然也不合適,因時間、考古上的證據薄弱;而地中海有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西方還認定蘇美爾文明就是世界最早文明的發祥,心想,將中華文明拉入中東文明這個系統,中國人應該沒什麼說的了。但事實終歸是事實,歷史終歸是歷史,歷史的霪霾總會雲開日出,中華並人類共同的史料、越來越多的考古證表明,這個人類的文明發祥之地只能是中華,是中華的長江流域。而無論「阿拉巴」、「歐羅巴」還是「埃斯特拉特」,其實正是古長江流域糯民對西方太陽落山之地並引伸為夜晚的古讀。而中華古史論述的神糯前的大九洲時代,就是伏羲神糯時代糯民創造的全球文明文化大一統時代,這個文明文化大統一的形成發展承載人類歷史約萬年之久,而這個文明文化的主體力量就是以期長江流域為主體的糯民部眾;到了神糯時代晚期,進入炎帝時期,這時社會開始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型,到黃帝部族勢力的壯大,入主中央傳承帝系,炎帝勢力進一步削弱,部族部分向海外遷移,長江流域本部和從北方退回的部眾開始分化,逐步由糯變夷,邊緣地方的糯由於地理環境變化,如遷至西北一帶的糯民逐步遊牧化;夷的進一步分化,黃帝中央帝系進一步打壓,歷史上的幾次流放「四凶」,形成了「東夷、南蠻、西戎、並狄」概念;長江流域及以南是傳統的水稻農糯區域,糯夷甚眾、部族甚眾,分化成百越、百濮,今天長江流域不少少數民族說他們的祖先是從北方過來的,說的就是炎帝勢力失敗於黃帝部族後大部從北方退回這一歷史事件,如苗族、瑤族都是這麼記憶的。長江流域及以南的眾多同源部族在奇山異水間的異化分支的過程正是梅山文化神奇多彩的源碼。時光到了中華歷史的漢代以後尤其是宋元,湘中一帶成為苗蠻瑤獠抵抗中央政權的主要場所,使這黃帝家族源頭的「羋姓熊氏」之地「羋山」因歷史的因素定格在了湘中一帶——梅山。我們今天看到的梅山文化的核心地帶,如新化、安化等地的苗、瑤民族在中央政權的進攻中向周邊撤退遷徙,現住民大多是漢代以來特別是宋朝開梅時從江浙、江西等地遷來的民眾,部分留下的苗、瑤兄弟也只得改族放姓,這就是今天梅山中心區域新化、安化一帶反而沒有瑤、苗等所謂的「少數民族」的原因。新化紫鵲界梯田開發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秦漢之際已初出規模,紫鵲界隨處是供勞作時休息的茶亭,連海拔最高的風車巷絕頂也建有茶亭,足見當時紫鵲界梯田開發的繁榮興旺景象。在紫鵲界一帶,至今留有許多瑤民生活的遺跡,如瑤人沖、瑤人凼、瑤人峒、瑤人屋場等地名,在山中仍可找到與世隔絕的瑤人石屋遺址。先民們向周邊向南退卻遷徙的同時又將梯田農耕文明傳播:雲南有哈尼梯田、廣西有龍勝梯田、菲律賓有巴納韋高水稻梯田、印度尼西亞有巴離島梯田等等,充分體現了這些民族之間相通相承的關聯。

古老美麗的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

這樣分析下來,你就知道,今天的所謂漢族、少數民族其實是怎麼一回事,都是同胞兄弟,用淺顯的話說譬如一家的孩子,一個到城市去了,發展壯大,講了普通話;幾個還在老家,守望著老的習慣,講著不斷分化了的土話,這是這樣。由此說來,梅山文化的許多內涵與長江流域及以南並中南、印度半島甚至於海洋中的廣大眾多所謂的「少數民族」、「土著民族」的文化內涵是相通相同的,不同的是,它又吸收了眾多遷徙而來的漢族文化。梅山文化以長江流域流域文明文化的發展為基奠,又不斷吸取新的文明和文化,所以說梅山文化是巫糯(儺)文化、是水稻糯(農)耕文化、是炎黃文化、是荊楚文化、是湖湘文化,是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並人類文明文化的活化石。我們今天只知道幾大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殊不知這些教派的源頭其實都在亞洲、在中國、在長江流域。而梅山文化的原始宗教包含了人類原始崇拜的諸多基因,是人類早期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天地祖先崇拜的合理髮展,從中可窺見人類從原始崇拜到原始宗教到教派宗教的形成的軌跡。我們現在只知道西方傳教士到世界各地的傳教,但人類歷史上基本宗教的形成、傳播早在黃帝時代的顓頊時期就形成,謂「高陽氏八才子」到世界各地「總揆百事」,顓頊帝後來成為西方耶穌的原型,帝嚳成為西方「上帝」的原型,八才俊之一的「叔得」成為基督的原型,尨降成為伊斯蘭教莫罕默德的原型;堯舜時代「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奠定後來世界各宗教教義、社會倫理的基礎。正如長江流域文明文化是中華並世界文明文化的源頭基石一樣,人類宗教的源頭、基石同樣是長江流域上萬年來的原始崇拜、原始宗教。而梅山教見證人類早期原始崇拜到原始巫儺教到顓頊教到五教並分離出世界各種教義教派各大宗教的過程,又反過來融巫、道、佛、儒於一體,是宗教發祥發展的活化石。三、梅山文化研究的廣闊前景

正因為梅山文化是亙古至今的文明文化的鮮活體,始終處在人類文明主體的長江流域的河牀中心,其文明之源猶如長江奔騰復海,川流不息,亙古長青。梅山文化的概念雖然非常年輕,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它的內涵卻從古至今,淵遠流長,綿延不絕。梅山文化有一大批原生原地的為之吶喊、呼喚、研究的熱血學者,這本身就是梅山文化血性之體現,也是長江文明、楚湘文化的精神實質之體現。梅山文化的內涵決定了梅山文化的原始、廣闊、交融、開放的特點,它有一定的地域性,這個地域的狹隘範疇至少也是長江流域中游及以南廣大區域,而廣義的說是人類文明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的歷史空間,這也是我們很難也無從或無需對梅山文化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定義概念的根本原因,這也必然決定我們的研究必須將地域性和廣泛性有機結合起來,尤其要走出宋代以來形成的狹小「梅山」空間的地理束縛思維,走向廣闊的長江、黃河甚至世界的開放空間。梅山文化是長江流域文明發祥、發展、變化過程的文化濃縮,是一個流變的、動態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走出靜止、封閉、單一的狀況,把梅山文化放到長江文明、炎黃文明、荊楚文明、湖湘文化的廣闊延續的背景中去,用辯證的發展的歷史觀研究發掘,梅山文化研究必然迎來光明燦爛的前景。於2006年8月上旬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