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不純粹建築筆記

ID:OurNote



最著名的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於2019年5月16日離世。

享年102歲。


相信非常多的人,在書上,或者到過實地,看到過,感受到過,震撼於他的建築。

從玻璃金字塔,到美秀博物館,到東館,到香山飯店,到蘇博。。

唯願:逝者安息。

藉此,我們來回顧一下貝老的一生。


貝聿銘先生出生在廣州,望族之後。

10歲時,回到上海就讀青年會中學,高中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

18歲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

22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年貝聿銘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27歲,留校受聘爲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28歲那年,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爲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

43歲時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美國建築界宣佈1979年爲“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那年他62歲,而於此前一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已經奠定了貝聿銘作爲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

47歲時爲爲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政府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約翰·肯尼迪圖書館。這座建造時間長達十五年,於1979年才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貝聿銘根據自己的一貫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蒐集素材,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佈局方式,使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爲一體,成爲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建築。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在貝老的晚年,仍接手了很多的建築設計,最著名就屬與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中銀大廈,伊斯蘭博物館。

貝老一生,一共設計了26座落成建築,一共榮獲了10項榮譽學術獎,榮獲了28項建築業獎項,榮獲了5項社會榮譽獎。其中包括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建築獎。

以下是他的建築作品代表作。

建築作品:

1949年   港灣石油公司辦公樓     
1955年   丹佛美國國家辦公樓
1956年   富蘭克林國家銀行/羅斯福廣場購物中心    
1960年   丹佛市希爾頓飯店
1962年   瑪莉亞城廣場大廈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71年   海港大樓
1972年   達拉斯市政廳
1974年   國家美術館東館
1977年   漢考克大廈
1978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
1979年   肯尼迪圖書館
1981年   摩根大樓
1982年   香山飯店
1982年   中銀大廈
1985年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1989年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1990年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1995年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1996年   美秀美術館
1998年   搖滾音樂名人堂
2006年   蘇州博物館新館
2004年   中國駐美大使館
2006年  澳門科學館
2008年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如果我一開始只做形式,我就會是雕塑家,不會成爲建築師。建築師首先必須把一切事情整合起來,之後才創造形式。你得同時考量許多事情。但形式絕非不重要——其實,那不是最終目的。你不能光從形式着手,然後把功能隨意塞進來。我不會這麼做,如果你這麼做,肯定無法成功。

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我現在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卻依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靜靜欣賞貝老的23個作品吧。




01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法國巴黎

1983年—1989年


改造巴黎盧浮宮設計圖紙


貝聿銘爲盧浮宮擴建設計的圖紙


貝聿銘在盧浮宮金字塔模型前


貝聿銘與盧浮宮金字塔


  



02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卡塔爾 多哈

2000—2008


這座博物館在2008年順利開館,

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貝老的目標是

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說的,

捕捉住“伊斯蘭建築的精髓”。



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

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

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03



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6-1997年




貝老以桃花源爲原型,

精心策劃設計了這棟美術館。

整個美術館的參訪過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發現之旅,

峯迴路轉,引人入勝,

唯美景緻處處動人,讓人留以回味。


美術館平面圖



局部鳥瞰圖


鳥瞰圖


隧道


  



04



蘇州博物館

2003年—2006年

(新館)


建築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

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

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

成爲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


蘇州博物館片石假山手繪圖




在建築的構造上,

玻璃、鋼鐵結構

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

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築的木構材料,

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

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



  



05



香港中銀大廈



香港中銀大廈

樓高七十層

以竹子(節節高)的形象作爲建築主題

外形極富想象力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結構模型



貝聿銘在研究結構模型







其他作品摘選

  



06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中國北京


香山飯店

北京

1982年


  



07



路思義紀念教堂

臺灣東海大學

1956—1963


  



08



艾佛森美術館

1968年


  



09



美國大氣研究中心

科羅拉多州落基山脈

1960-1967年


  



10



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

1969年


  



11



德國歷史博物館


  



12



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13



波士頓美術館


  



14



新加坡華僑銀行中心

1976年


  



15



羅徹斯特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1976年


  



16



費城社會山項目


  



17



上海藝術博物館


  



18



威斯納館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1985年


  



19



達拉斯市政廳


  



20



莫頓·梅爾森交響樂中心 

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

1981—1989年


  



21



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大廈

休斯頓


  



22



雅各布·傑維思會議中心


  



23



澳門科學館

2006年



貝老照片



貝氏全家福(左一是貝聿銘)


貝聿銘父親貝祖詒和夫人蔣士雲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左一)


少年貝聿銘在獅子林



貝聿銘在哈佛




貝聿銘與陸書華的結婚照



貝聿銘與家人


貝聿銘和傑奎琳·肯尼迪出席新聞發佈會,1964年


貝聿銘和肯尼迪夫人傑奎琳


巴黎盧浮宮施工現場,

中間手持玻璃材料的是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

密特朗旁邊戴紅色安全帽的是貝聿銘。


貝聿銘與羅納德·里根總統及夫人南希合影



貝聿銘在講解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模型


貝聿銘與兒子



貝聿銘回蘇時與貝氏親友的合影,1989年


貝聿銘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獲Leonore and Walter Annenberg Award,2012年


貝聿銘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這位百歲老人一生的故事

數不盡道不完。

一路走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