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二年級時,你在做些什麼呢?

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2017級本科生項煜晨,不久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期刊發表了SCI綜述

這是一篇怎樣的文章呢?先和小編一起大致瞭解下~

一般來說,完成高質量的專業主題綜述,是優秀的研究生一二年級時的水平,那麼一個大二的本科生是如何做到的呢?看看文章的第一作者項煜晨是怎麼說的吧!

總結前人文獻 提出創新想法

1月29日,項煜晨關於自體軟骨細胞移植(ACI)優化策略的綜述性文章在《骨科轉化雜誌》(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以下簡稱JOT)上發表。由於膝關節軟骨組織在一生中都受着不可逆的磨損,而目前最熱門的自體軟骨細胞移植又有許多弊端,該文章創新性地提出了從其他途徑獲取不同種類的幹細胞再轉爲軟骨細胞來延長ACI療效的想法,以減輕ACI技術對人體的損傷。

《骨科轉化雜誌》封面

SCI是《科學引文索引》的簡稱,通過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JOT正是SCI的刊源之一。SCI收錄的文獻幾乎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

SCI不僅作爲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還成爲了科研評價的一種依據。SCI論文即是被SCI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可分爲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和文獻綜述(review article)。簡單來說,研究論文需要研究者設計實驗得出結果,文獻綜述需要對前人的研究總結分析。生物學的特性是實驗週期極長,很少有人在本科畢業前完成實驗並發表研究論文,因而基於文獻分析的文獻綜述成爲相對快捷的方式。項煜晨的論文正是一篇綜述。

項煜晨的導師歐陽宏偉表示,從2006年到2018年,每年都有8~12個本科生來到他的實驗室做研究實習,十三年來總計超過100個。他們一般都是作爲共同作者發表SCI文章,也有七八年學制的醫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做3~4年實驗再在大四大五時發表第一作者的研究論文。但在大一就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英文SCI綜述論文投稿並在大二發表的,項煜晨是第一個

在新組織中建造自愈單位並潛伏(配圖來自綜述文章)

歷經半年寫就 科研帶有溫度

據項煜晨介紹,這篇文章源於他大一時的一門名叫“全球挑戰”的課程佈置的一篇小論文作業。該課程通過介紹一些諸如《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之類的的科普讀物,讓同學瞭解各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也會請相關權威專家來授課。經過文獻查閱和多番對比,項煜晨選擇了“自體軟骨細胞移植”這樣一個前人鑽研尚淺的新課題。

巧的是,這正是歐陽宏偉老師多年的研究方向之一。課程結束後,歐陽教授主動聯繫了項煜晨,向他展示了JOT的邀稿郵件。項煜晨決定抓住這次機會。

爲了寫這篇不到6000字的論文,項煜晨在大一的暑假裏閉關寫作。通過閱讀至少120篇的頂刊文獻,不斷推倒之前的邏輯重構,寫成後再交由歐陽導師實驗室裏的師兄師姐們查看,方纔完成了初稿。

儘管項煜晨對第一次的投遞並不抱什麼希望,但是看到編輯反饋回來的洋洋灑灑的十八條修改意見時,他直言內心有些崩潰。

修改任務繁重沒有頭緒,新學期開始課程也變得緊張。項煜晨幾次有放棄的念頭。好在一門“整合人體結構與功能”的課程拯救了他。他通過撰寫這門課程的報告,瞭解了論文寫作的框架格式,重新搭建了綜述的邏輯,又融會貫通了歐陽教授推薦的幾篇論文內容。經過長達半年的修修改改,2018年12月26日,經歐陽導師審稿後文章終於投遞出去。這次他沒有再收到修改意見,成功發表SCI綜述。

事實上,項煜晨對自己的要求一直很嚴格。身在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的他,日常上課都是全英文的。他在大一前的暑假就背完了所有的託福單詞,併購買網絡英語課程促使自己提升口語,此外他還擔任了英語社社長。平時的課餘時間,他最喜歡的是看文獻。除了朋友圈分享,他甚至還創建了一個微信公衆號來發表自己看文獻的心得體悟。“其實在(文章)發表之前,我也看重‘功名’;但現在我發現如果想要長期從事科研項目,就一定不能被它所束縛”項煜晨說。

他對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規劃:繼續深造,讀到博士後成爲研究所的研究員或者導師,日後從事抗衰老(anti-aging)方向。他從一開始就篤定了學術的道路——與其說他選擇了科研,不如說他享受着科研

項煜晨說,做科研是一件有溫度的事情。他認爲研究者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小小樂趣: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科研方向,給自己的實驗室取個特別的名字,與師兄師姐們一起探討……這些看似平淡事情,其實可以給枯燥的研究生活帶來莫大的安慰。

項煜晨把這種“安慰”定義爲科研者的故事性。一個更清晰的例子是他欣賞着的導師歐陽宏偉——十年前歐陽教授爲實驗室學生做滑板示範的媒體報道《滑板教授和他的610實驗室》,至今還貼在他的實驗室中,“610”是這個實驗室特別的名字。

滑板與教授,科研與樂趣,這些看似矛盾的東西交織成了項煜晨心中科學家的真正模樣——故事性。在他看來,寫論文是要講好一個故事,而講述者本身應該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這樣才能在科研中兼顧人文情懷

想在SCI發表文章 他有幾點心得

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副教授張武明指出,這篇綜述的成功發表離不開新穎的選題與流利的英語表達。項煜晨也坦言,在方向選擇和機會上,導師也給了他許多幫助

對於本科生髮表SCI綜述,項煜晨給出了自己的心得:

提高英語寫作能力。SCI論文一般由英文書寫,需要紮實的英語基礎和完善的邏輯結構。

足夠的文獻積累。閱讀相關的報刊文獻,可以瞭解世界目前的最新熱點。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方向的文獻都可以參考閱讀,便於融會貫通,產生新的思路。

養成批判性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每閱讀完一篇文獻時,可以對實驗方式、邏輯結構等做出些評論,思考相關領域研究的缺陷與分歧,並嘗試加入自己的優化方法。

與導師溝通。導師不僅能夠提供專業方面的建議,也能提供更多的機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