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6日晚,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臨水報告廳裏,一場名爲《金鎖記》的話劇悄然上演。八盞檯燈湊成的燈光設備照亮了舞臺,也照亮了那羣年輕人的夢想。那天晚上,浙江大學梵音劇社成立了。

  2003年梵音劇社《金鎖記》演出現場

  2018年12月6日晚,浙大紫金港劇場門口人頭攢動,前來看劇的師生隊伍又一次從劇場門前延伸到了陽明橋上。梵音劇社年度大戲《北京人》即將上演……

  從2003到2019,16年來,去看一場梵音的演出已成爲浙大人必做的事情之一。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份浙大人共同的回憶。

  “戲比天大”:懷揣草根之心前進

  北京人藝有一個信條“戲比天大”,梵音劇社的社員們也把這句話作爲自己的座右銘。十多年來,幕起幕落,從臨水報告廳到下沉廣場,再到永謙劇場和紫金港劇場。梵音劇社用一出出精彩的好戲吸引了無數師生的目光,也用一出出高品質的劇目詮釋着“戲比天大”。

  梵音劇社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梵音劇社,有幾個經久流傳的小故事,時刻提醒着社員們不忘初心,秉持草根之心繼續前行。

  1

  一羣“摳門兒”的孩子

  梵音人以“梵音紅”作爲自己的標誌性顏色。可最初選擇紅色的原因卻有點尷尬,不是爲了表達梵音人熱情如火,也不是爲了體現這是“舞臺幕布的一角”,而是因爲——便宜!

  劇社成立之初,社員們第一次去印社服,找了很多家文化衫店都因爲價格太貴沒能成交。機緣巧合中,社員們意外發現批發市場正好有一批紅色短袖T恤低價處理,便果斷地將其定爲社服!而“紅色”也就意外地成了劇社的標誌色。

  對於服裝道具,梵音劇社一直有着自己的原則:能借的絕不用租的,能做的絕不用買的。當然,最好是“撿來”的!

  “我們本就只是由學生組成的業餘社團,每部戲可能只演出一兩場,如果都要花錢買服裝道具的話,太奢侈了!”曾經的梵音社員,如今的梵音指導老師李萌說。

  爲了搭建一個適合的場景,你會看到社員們通宵達旦地幹着蹩腳的木工活;爲了節省經費,你也會看到一個個漂亮姑娘們在廢品回收站裏興致勃勃地尋找適合的道具原型。

  這是2011年《窩頭會館》的劇照。圖片中這個栩栩如生的小院,一磚一瓦都是社員做出來的。而角落裏那一隻泥塑的關公像,則是用15元1平米的厚泡沫板粘起來,再用小刀雕刻成的,加上顏料總造價不到70元。

  話劇《這裏的黎明靜悄悄》裏用五合板切割成型再貼紙加工成的步槍

  紙糊的屏風,正面是一個場景,背面是另一個場景

  梵音人就這樣把“摳門兒”進行到底。

  在梵音內部流傳着一本名爲《怎樣使縫紉機好用》的“自修教材”。協排話劇《求是魂》時,副導演夏平同學用劇社的電動縫紉機自己縫了一牀舊式被套作爲道具,演出時把自己的被子塞進去成型,演出後被子帶回寢室繼續用。

  雖然梵音人個個“摳門兒”,面對劇社卻是十分慷慨。

  2010年,劇社排演楊絳先生的話劇《稱心如意》,四個家庭的舞臺背景,舞美選擇了用四幅國畫的明暗來表現,這四幅2米寬8米高的水墨畫是2010級社員林青洋用近1個月的課餘時間畫就的。演出過後,曾有人找到她想以2萬元的價格買下這四幅畫,被她婉言謝絕了。她說,這組畫是送給劇社的,多少錢都不賣!

  “不瘋魔,不成活”

  2

  梵音劇社的社員們沒有一位是表演或藝術專業出身,當這些業餘的學生想要演出一部真實打動人的戲劇,比專業演員更要下一番苦功夫。

  沒有理論知識,就去選修和旁聽學校爲數不多的戲劇欣賞和實踐課“偷師學藝”;沒有口條身段,就每週練聲練舞提高基本功;沒有瞬間飆淚的演技,就靠真心投入,與角色共情。

  梵音劇社《戀愛的犀牛》劇照

  《戀愛的犀牛》是一部深受校園劇團喜愛的先鋒戲劇作品。裏面的主角馬路和明明的極致情感,每每上演都能給觀衆帶來極大震撼。但兩位主演身上的壓力也不是常人能體會的。劇社第三版《戀愛的犀牛》的男主角佟欣雨,就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

  “專業演員可以把情感演出來,而我們只能讓自己變成那個角色。”每個熟知他的人都會這樣評價:“老銅”演完馬路變了一個人。幾個月來全身心的沉醉,反覆的爆發,讓他從一個陽光大男孩變成了一個深沉內斂的人。多年後他又回到原來的樣子,回憶起那一段,佟欣雨還會說“馬路在我身體裏住了很久”。

  佟欣雨,2007級統計學專業,現在北京從事專業戲劇編導工作,有《燃燒的瘋人院》等作品。

  2012年,學校籌備記述竺可楨老校長一生的大型話劇《求是魂》,梵音劇社全部骨幹進組。2009級廣告學專業的社員都興鴻榮幸地得到了全劇最難的“老年竺可楨”一角。拿到角色後,他硬是讀完了全套400萬字的《竺可楨日記》和竺校長撰寫的其他文章,每次排練他都是最投入,待得最久的那一個。

  都興鴻,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工作

  全國巡演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個老年竺可楨太像了!但他並沒有開心地笑起來,而是沉浸在老年竺可楨的氣質裏,用老氣的話劇腔說:“謝謝你們,我會繼續努力!”

  “對舞臺,我們一直心存敬畏。只要站在臺上,燈光亮起,就一定要以最飽滿的感情,最集中的精力,大家心往一處想,擰成一股繩,自豪而謹慎地把演出做到最好。”在劇社待過10年的一位老社員這樣說。

  梵音劇社電影改編話劇《那時花開》榮獲2005年中國杭州大學生電影節二等獎

  16年來,梵音人共排演大中型話劇、先鋒藝術話劇和原創校園話劇40餘部,各種演出80多場,其中原創話劇6部,一部榮獲浙江省大學生戲劇節“優秀劇目獎”。他們將“戲比天大”這句話牢牢記在心上。

  人比戲大:戲裏戲外熱度不減

  16年,5000多個日夜從指縫間淌過,幾十出離合悲歡、嬉笑怒罵的戲碼,上演在梵音的舞臺上,也上演在梵音人的生活裏。

  在梵音,社員們相約出遊,相約看展,相約毅行……在一次次戲裏戲外的碰撞中,社員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濃,親如一家。

  戲劇是件很有儀式感的事,生活也是。梵音人絕不會錯過任何重要的節日。每年的“生日”都會組織紀念活動,小到吃蛋糕,大到辦戲劇節。

  每年的12月31日,劇社的固定節目是包餃子。一羣“新手”七手八腳包出參差不齊的“作品”,然後一起笑着品嚐,在新年鐘聲快敲響時一起到文化廣場許願。

  巧的是,幾乎每一年都有梵音的社員在“新年狂歡夜”的晚會上做主持、演節目。有一年的冬天特別冷,狂歡夜的後臺又不避風。有心的老社員跑到校外超市去買了十幾個“暖寶寶”,放在衣服裏捂熱了,跑到後臺塞進每一個梵音演員和主持的口袋裏。

  一起製作舞臺背景

  社員們常說,“在梵音,總有家的感覺。”劇社前指導老師李五一堅持爲每屆畢業生組織送別活動,還經常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給大家買帶有浙大標識的紀念品,提醒每個梵音的孩子記得常回家看看。

  如今,李老師已經退休,依然一場不落地看遍劇社的演出,參加梵音情侶們的婚禮……

  梵音人把梵音精神總結爲“人情味、榮譽感、大衆化”。人情味,就是重感情,有溫度;榮譽感,就是敬畏舞臺,尊重藝術;大衆化,就是不只做“陽春白雪”,把梵音的溫度傳遞給每一個人。

  梵音:曲不終,魂不散

  每一齣戲都有要謝幕的時候,喜悅中又帶着不捨,但對於每一代梵音人來說卻總是曲終,人不散;對於梵音劇社來說更是曲不終,魂不散。

  最後,讓我們跟隨相機膠捲,回到夢開始的地方。2003年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一個叫田甜的女孩勇敢地叩響了當時紫金港校區學工委的大門——一個“即將”跨越十餘年的夢想由此開始……

  2003

  《金鎖記》(原創)

  2004

  《像雞毛一樣飛》

  2005

  《費加羅的婚禮》

  2006

  《小井衚衕》

  2007

  《譁變》

  2008

  《傾城之戀》

  2009

  《什麼愛不愛的》(原創)

  2010

  《稱心如意》

  2011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

  2012

  《借我一個男高音》

  2013

  《殊途》(原創)

  《鳧傒吟》(原創)

  2014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2015

  《紅色的天空》

  2016

  《青蛇》

  2017

  《守歲》

  2018

  《之江情書》(原創)

  你看過梵音劇社的劇嗎?

  你與梵音有什麼難忘的故事?

  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喲~

  文字記者:李靈 | 夏平 | 張明煒

  圖片來源:由梵音劇社提供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韓詩雨

  責任編輯:金云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