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唱衰了五年的百貨業2016年出現明顯分化。中國百貨業協會、RET睿意德商業地產行業研究中心同期發布百貨業行業報告解讀顯示,新一輪的淘汰、調整和重組啟動,除了常見的業態調整之外,聯營模式利潤觸天花板,百貨業76%開始自營。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行業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我國百貨行業毛利率始終維持在20%左右,較美、日有較大差距。以聯營模式為主,自營比例不足10%。「短平快」的聯營模式使我國百貨在過去20年里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布局,為今天的行業困境埋下了伏筆。聯營模式使百貨公司遭遇毛利率天花板,也始終未能習得對消費市場的敏銳,以及對供應鏈的控制力。

中國百貨業協會在報告中指出,在調查當中,76.6%受訪百貨實行自采自營模式。近62.5%受訪百貨企業現有的自采自營比例不到10%。此外,在中國百貨業協會調查的百貨企業當中,37.8%的企業擁有自己的自有品牌。

在業內人士看來,包括市場培育期較長、人才專業度與百貨企業經營差異較大等,使得開發自有品牌仍有較多值得商榷之處。但聯營與自營模式的博弈是百貨行業重要的課題之一。

一位百貨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多數百貨企業兩種模式均會涉及。聯營模式幫助百貨企業節省運營成本,沒有庫存壓力,也更靈活調整。聯營模式的大部分品牌導購是由供應商安排,一定程度上減少勞動力成本。但風險小也對應著盈利空間小的利潤結構,百貨企業與聯營供應商之間的利潤分成,在不同品牌之間差異較大,取決於雙方話語權大小。

百貨企業在聯營模式當中的話語權有限。此外,商場更多的是與聯營商家接觸,對與消費者直接相關的消費趨勢感知比較滯後。自營模式下,百貨企業首先要面對重模式風險,規模大的企業採購等綜合成本更低,不過當前供應商的層層代理機制,令百貨企業在與品牌進行採購合作時工作量、難度都更大。

來源:北京商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