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川普与习近平(AP)

中美贸易战,川普与习近平(AP)

历时21个月的美中贸易战,终于在最近达成初步共识,即将在最近签署第一阶段协议。虽然双方只是暂时休兵,但在不确定性降低下有利全球经济成长。

美中贸易战使得中国大陆经济受创,出口持续疲软,世界工厂角色式微。去年前三季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率为6.2%,大陆官方预估今年还能维持约6%的经济成长率,但各界普遍怀疑数据的真实性;而且未来中国经济情势不容乐观,仍面临「保六」的挑战。

中国大陆在协议中承诺,未来两年由美国增加进口约两千亿美元的商品及劳务,其中包括每年需增加进口约400亿美元的农产品,再搭配其他制度改革措施,来换取美国调降对部分产品加征的关税。

今年中国大陆进口衰退,未来两年预估仍然不会好转,所以增加两千亿美元进口的目标很难达成。未来中国必须以干预市场手段来增加美国进口,必然会取代其他国家进口;不但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质疑,更对美国此种违反国际经贸规范,强迫贸易对手采购,破坏市场机制「以邻为壑」的政策不以为然。

美中贸易战使得加工出口型企业纷纷撤离中国大陆,不过在美中贸易战之前,中国大陆已经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再盲目追求量的增加,而更重视质的精进;不只专注出口创汇,更强调附加价值的提升。在此政策下,加工出口型产业自然成为中国大陆「腾笼换鸟」的犠牲者,美中贸易战只是加速这类型企业继续外移。

中美贸易战,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达成,牵动美股情势。(AP)
中美贸易战,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达成,牵动美股情势。(AP)

事实上,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中国「十三五计划」(2016-2020)的重点,更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路径。「中国制造2025」成为美国的眼中钉,未来中国大陆不能再倾国家之力来推动,也不可以强迫外国企业技术移转,产业政策推动方式必需改弦易辙。

中国大陆目前在规划「十四五计划」(2021-2025),主轴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显见未来仍不以追求高成长为目标,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更要加速推动自主创新,发展新技术,可以在全球供应链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一直希望借由美中贸易战可使美中经济脱勾(decoupling),将供应链移出大陆,并可确保美国技术优势。不过以中国内需市场为导向的美国企业,并没有退出中国市场。因为虽然中国大陆今年经济成长趋缓,但在采取扩张性财政及货币政策刺激下,13兆美元规模的市场,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特别是未来在美中贸易协定下,若是中国大陆政府可以减少干预,落实保障智慧财产权,将会有助于改善中国大陆的经营环境,美国企业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更不会轻言退出。所以会形成「制造脱勾,但市场连结」的结果,美中两国仍然存在经贸摩擦的导火线。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原刊《奔腾思潮》,授权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