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水導(yooshi),最近航仔給我寄了一盒在市場上還不多見的、由2plus在2018年出版的原創遊戲《什麼不見啦》。

身為80後的我,在玩的時候被它充滿著台灣80年代濃濃古早味,搞的淚流滿面,彷彿回到了童年。

說句實話,在沒玩這款遊戲之前,光聽這遊戲名字我是排斥的。因為一聽就是個毛線遊戲啊,「什麼不見啦」這種疑問性短語,不就和「您吃了嗎」「澡洗了嗎」「哎呀我的天哪」這些生活性短語屬於一類么?

我們桌遊玩家一般都有一種策略玩家的優越感,誰高興一開始就承認自己是毛線愛好者……咳咳,其實我是。

但是,即使我承認我是毛線愛好者,也不會對如此中二名字的桌游產生濃厚興趣吧,什麼不見啦你自己找唄,問我做什麼?

可當我實際拿到遊戲後,這遊戲的盒子美工還是有吸引到我:綠牆桌前,堆放著一堆老貨,充滿了《忘憂雜貨店》插圖的既視感。錄音機、掛式電話、非數碼單反相機、黑貓(哦不對,這個是混進去的)等等已經在我們生活中消失的東西,靜靜地放在桌子上,頗有種懷念的味道。

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說明書,用超凡的閱讀理解能力看完了規則,然而明白了機制的我又一次在心裡泛起了嘀咕——這是一款記憶遊戲。作為一個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對於要求記憶的遊戲一般並不是很感冒。

我還是決定隔天和小夥伴們一開為敬。

轉眼就到了隔天,這個遊戲的人數是3-7人,已經是很明顯的聚會遊戲了,既然如此,肯定人多才熱鬧,於是我一口氣約了六個小夥伴,決定好好聚會一次。

結果這群渣鴿了三個。於是我們只能以最低人數三人開始試玩這個遊戲。

開始給大家(其實也就倆)介紹這款遊戲了,一通由於配件畫風而引發的吐槽又讓我措手不及。

因為他們分別是這樣……

這樣……

和這樣的……

這濃濃的日和風引來一陣嘲笑,我不由對他們倆嗤之以鼻孔。雖然單看確實人物畫風有些鬼畜,但是作為一款以八九十年代為背景,主打懷舊的遊戲來說,把這些人物放到大圖中竟毫無違和感!

說起懷舊,《什麼不見啦》真的用心良苦,雖然是台灣地區的背景,但繡花被、鐵皮青蛙、毽子啥的我們在大陸也是家家都有,這些曾經的生活用品,早已烙印在我們嬸嬸的鬧海里。

好遊戲用心在細節,我舉幾個例子來炫耀一下我的發現。首先就是剛剛上面的鬼畜人物圓牌,不知道80後和90後早期小夥伴有沒有想到什麼……對了,曾經風靡一時的小虎隊乾脆面,裡面的旋風卡和這幾個一樣,邊上有四個小圓形的符號,包括石頭剪刀布的圖案!

找到老圖真的差點老淚縱橫,上了年紀就是喜歡懷舊。當年為了收集,不知吃了多少防腐劑,但是現在卻再也吃不到當年的味道了……

其次,與所選人物顏色對應的token,像極了小時候吃的一種進口糖,肯定很多人吃過。

最後就是卡牌的設計,這復古的配色其實也很花心思,既讓人感覺舒服,又容易激起回憶的感覺。這配色很容易帶動觀者的感情和思緒。

遊戲配件剛剛都介紹得差不多了,主要由一堆場景卡,每個玩家自己的人物(有一個是動物貓)立牌,和對應顏色的押注token,以及一刀物品卡和計分token,構成了這個遊戲的全部。

遊戲開始時,初始設置如圖所示,盡量均勻平均發完物品卡,隨機抽取五張大的場景卡背朝上放在桌子上,計分片和一個沙漏放於桌子中央,每張場景卡邊上放一張押注卡用於後面的押注。

首先有一輪大家偷窺場景的步驟,每個人拿取自己面前的一張場景卡,然後同時數五秒看完,然後換下一張,直到每個人都花了25秒看過所有五張場景卡。在看的時候,你不光要盡量記住畫上出現的物品和細節,還要記住這整個場景的位置。

用友人A的話來說,玩大家來找茬厲害的玩家,這時候還是有優勢的。

大家都看過記過後,遊戲就正式開始了。

由最年輕的玩家開始,每次翻開一張物品卡,如果有人覺得這個物品出現在某個場景卡上時,即立即去搶沙漏,然後可以第一個下注。

到這一步有點像很多反應類遊戲,下注階段又有一點《隻言片語》的意思,每個玩家按順序輪流下注(靠搶沙漏玩家近的玩家優先順序也高),放到下注卡上,第一個位置的不扣分,後面的依次會有扣分,越往後扣得越多。

最後如果你猜的場景卡確實有該物品的話,你得到等於本次下注人數的分加減調整值。猜錯則直接扣兩分。

如果你是這張卡上唯一下注的玩家,則可以額外加一分。某人到35分或牌全部出完則結束,分多的獲勝。

由於有的物品會在多張場景卡上出現,所以如何避過大部隊而獨自去猜另一張有物品的牌常常是拉開分差的策略之一。

實際玩起來,這遊戲充滿了歡聲笑語。才兩三輪之後,兩位友人就直呼「這遊戲不錯!」雖然物品都是台灣八十年代的老物,但海峽兩岸是文化共通有感觸的。

大家常常為了不走尋常路獨拿加一分而冒險腦補去猜別的場景卡,畢竟富貴險中求。當你完全不記得哪張有時,又可以跟風去蹭看起來很自信下注的玩家,可結果往往是看起來很自信的玩家其實也是瞎幾把猜的,最後所有人都扣分也是喜聞樂見。

其實這遊戲並不需要太強的記憶力,有的東西可以根據場景主題去猜測,當你估計在步行街上會有一個中年婦女拎的塑料袋裡有一個魚頭,結果翻出來真有一個買菜的中年婦女但她袋子里放的是青菜的時候,這種很接近真相卻失之交臂的自嘲感,真的是猜錯了都很開心。

遊戲還提供了分最低的玩家可以交換翻開的若干張場景卡的規則,別小看這簡單的一換,多來幾次之後,之前的記憶就會完全被打亂(我說的是我們中老年人,記憶精英略過此部分)。

一局之後,真的酣暢淋漓,我說你們要不要看看其他幾個場景還有啥,他們再次異口同聲表示拒絕,因為他們還想下次再玩多人局,不想被劇透。

遊戲過程中,我彷彿再次回到了童年,簡單而激烈,就像曾經兒時的遊戲曾帶給我們的快樂。

到此,我才明白了那個曾經看似中二的名稱的深刻意義——什麼不見啦?什麼不見啦?大概不見的是兒時曾經的純真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