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中,都談到了建立現代經濟體系問題,對於現代經濟體系做出了諸多重大判斷。這些重大判斷共同構成了經濟現代化的中國方案。該方案在注重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等方面體現了中國智慧。經濟現代化中國方案的推出有其國內國際背景,其將引領中國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也爲國際社會貢獻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的新方案。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提出了一個經濟現代化的方案,這一方案,強調經濟自由化導向,認爲不靠政黨和政府的主動引領而只靠市場主體的利己主義選擇,就自動能夠解決好實體與虛擬的關係問題、資本的時空佈局問題、科技的創新動力問題、市場競爭和分配的公平性問題等。這一經濟現代化方案在全球的傳播非常廣泛,其在帶來全球各國短暫發展之後,很多國家在經濟發展上陷入金融脫實向虛,資本遠離科技創新和加工製造領域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此基礎上出現金融壟斷資本破壞競爭和分配秩序等問題,這導致了很多發展中國家陷入發展停滯,喪失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機遇。

然而,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之際,中國的發展向世界各國展示了一條"行得通"的現代化經濟改革方案,爲發展中國家貢獻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新方案。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的,中國的現代化方案"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爲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同時,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方案引發的發展問題逐漸暴露。這些都爲發展中國家選擇新的經濟發展方案,從而真正實現自身發展提供了內外環境。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於以英國爲研究背景的經濟自由化方案在現實經濟運行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爲私有制基礎上的自由放任經濟會導致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金融脫實向虛、土地價格上漲、經濟危機頻發等現實問題,從而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陷入無效率和反效率狀況。實際上,盛行與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新自由主義的運行在現實全球經濟運行中確實導致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涉問題的出現。具體來說,在發展中國家內部出現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金融脫實向虛、土地價格上漲等現實問題。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係上,除了產生一定的分工利益以外,出現發達國家利用金融優勢和科技優勢佔據全球發展的高端環節,而發展中國家從事附加值低、破壞環境環節等問題。這正是發展中國家按照新自由主義等經濟現代化方案進行改革遲遲不能獲得真正發展的原因。而中國的經濟現代化方案實際上就是結合具體國情培育本國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利用中國公有制爲主體的社會主義優勢實現對市場經濟的監管與駕馭,克服自由市場經濟的"金融脫實向虛"等缺點,開發出的國別經濟現代化發展方案。中國的經濟現代化方案雖然是建立在中國具體國情之上的,但對其核心內容進行凝練,卻能爲不同社會制度的各發展中國家提供某種層次上的借鑑。根據十九大報告等文獻,可以從中國現代化經濟道路中凝練出以下幾條經濟現代化方案的基本主張:在製造業方面,由於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資本撤出進入高利潤率行業,從而極易導致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政府必須主動引領高端製造業振興戰略;在科技創新方面,不能由於發展中國家科技創新成本高而遠離創新,政府必須主動引領解決創新乏力問題;金融深化極易導致金融脫實向虛,政府應該解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房地產本質上是民生問題,應該回歸居住屬性;在國際經濟交往層面,應該對"比較優勢理論"審慎對待,保持必要的獨立自主性。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是在所有制問題上,堅決剔除"私有制神話",這一條尤爲關鍵。

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在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但是新方案有待探索。因此各發展中國家不僅要注重於培育適合本國的經濟現代化模式,還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思維。這是中國貢獻的經濟現代化國別發展方案向全球化拓展的一個必然結果。發展中國家經濟現代化的新方案加上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方案的互相印證和互相推動,將爲人類找到一條擺脫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困境的新路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