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孫山 實習生 陳倩盼

  “互聯網+護理服務”爲高齡、失能等有護理需求的羣體提供了便利。隨着《“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的推行,原來市場上一些網約護士行爲得到了規範。對於“互聯網+護理服務”,人們還有哪些顧慮?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互聯網+護理服務”,受訪者主要的顧慮在於上門服務的安全性(61.6%),以及網約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責任劃分(57.4%)。關於“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完善,64.0%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對平臺資質的審覈,61.6%的受訪者建議加強護士資質管理。

  受訪者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28.2%,二線城市的佔44.3%,三四線城市的佔22.7%,縣城或鄉鎮的佔4.2%。

  體驗“互聯網+護理服務” 受訪者最擔心上門服務安全性

  北京朝陽區某三甲醫院護士高琴(化名)在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她表示,自己最大的顧慮就是上門服務的人身安全。“平臺會給護士買人身保險。但有人會在沒有需要的情況下故意在平臺上下單,專門找年輕的護士接單”。此外,高琴也擔心在家裏提供護理服務的操作安全,“家裏不像醫院,如果在醫院病人的針不好扎,我可以找別的護士幫忙。但在家裏不行,我不可能帶着另外一個護士。去的時候我會評估病人情況,如果我覺得自己做不好,就不會去服務”。

  家住天津的任嵐(化名)擔心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護士的資質,“比如服務安全性如何,護士是否接受過正規的上門服務培訓,相關審覈是否嚴格,如果發生意外情況如何追責。再有就是家裏能否提供一個適合護士操作的環境”。

  北京市民任靜(化名)的母親生病臥牀,非常需要上門護理服務。任靜覺得,現在的“互聯網+護理服務”的項目比較有限,“其實上門護理需求還有很多,護士基本都能操作,但可能出於安全性的考慮,很多都不在服務項目內”。

  調查顯示,對於“互聯網+護理服務”,受訪者主要的顧慮在於上門服務的安全性(61.6%),接下來是網約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責任劃分(57.4%)、護理的專業能力(50.8%)和互聯網平臺的信息安全(50.6%)。

  湖南省某縣醫院的護士王婷(化名)希望可以由兩個護士一起去服務,同時約定好出診時間。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教授周子君指出,由於家裏的條件和醫院不同,提供上門護理服務是存在醫療風險的。“上門護理服務中,像點滴、換藥等是存在很大風險的,萬一出現問題,在家裏沒有醫院那麼好的搶救設備”。

  64.0%受訪者建議加強對平臺資質的審覈

  任嵐期待,“互聯網+護理服務”在推廣中可以與社區醫療資源進行結合,“如果‘互聯網+護理服務’能和當地社區門診相結合,推廣起來也有助於分散大型門診的壓力”。

  高琴告訴記者,她3年前註冊網約護士時,平臺要求她上傳護士資格證由平臺方審覈,之前是通過畢業年數來覈驗從業經驗的。“護士資格證註冊年限是5年,有的時候會過期,過期了還要提供延續註冊的材料。現在身份證也要上傳了,我感覺再加上一個工作單位證明就更好了,例如單位的胸卡。之前我們在提交資料審覈時,App沒要求要有詳細的工作單位證明,平臺不會向消費者提供護士具體醫院的信息,現在都有要求了”。

  要完善“互聯網+護理服務”,64.0%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對平臺資質的審覈,61.6%的受訪者建議加強護士資質管理,50.2%的受訪者希望服務過程可查詢、可追溯。

  周子君認爲,制度上的設計非常重要,“護士是要有職業資質的,這畢竟是護理服務,不是別的產品,不能吸納沒有資質的護士。要怎麼防範風險,出了事怎樣解決,需要從制度層面來解決”。

  在周子君看來,第一,護士一定要有資質。“一些互聯網平臺可能沒有核實護士的資質。‘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不同於一般的電子商務平臺,我認爲這個模式就是醫院現有的醫療和護理服務的延伸。‘互聯網+護理服務’應該依託於醫療機構來做,而不是依託平臺來做,主體還得是醫院。一方面,社區護士上門服務,另一方面,有行動力的老人可以去一些養老機構,或者有一定醫療服務能力的機構,比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依託現有的醫療機構做延伸,來滿足老年人對護理服務的需求”。(社會調查中心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