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之器.jpg

(本文涉及谜底,阅读前请斟酌)

这是第一次拜读松本清张的小说,但却是早已耳闻他是社会派推理的始祖。

因此不免俗地在心中期待结局带给我的震撼和反思。但总结来说看完之后却是略为失望。

首先砂之器一书对于刑警办案的过程有著巨细靡遗的描述,借由书中的描绘,充分表现了日本60年代与现在资讯取得难易度的落差。

看著今西刑警每次踏上寻找线索的旅程,和一张张请求地区派出所协助办案的手写信笺,深深地感到这就是所谓踏破铁鞋的精神。

当然印象最深刻的是今西刑警得知有关撕纸片女人的线索时,在铁轨旁弯腰寻找小碎片的那一幕,今西刑警不同于其他推理小说有著不可思议的直觉,可以食指一指说你就是犯人。而是像普通刑警一样,或许有著职业所具备的灵敏嗅觉,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案件而四处奔走,愿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个性。因此即便花费了五百多页的篇幅去著墨办案的过程,也不致令人感到不耐。

书中新思潮派青年的崛起与意气风发,看似都是学界上重要的人物,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随著剧情堆叠,警方的抽丝剥茧,发现了背后对于自己身世的不堪与自卑。然而即使用尽全力的想要隐藏这些事实,却只是像一个砂堆出的容器般,终究是一碰即碎的,我想书名的意义大概于此。

然而书中描写关川的篇幅远远大于真实的犯人和贺,对此大概是我对于结局感到空虚的主要原因。关川笔锋尖锐与善妒的性格,在学界备受推崇因此对于私生活更加严谨的描写花费了许多篇章,因为对于关川的人格特质有了大致上的了解,角色的立体甚至一度使我觉得犯人就是关川。

然而若只是为了误导读者,那描写的比例我认为是相当失衡的,对于和贺的个性读者似乎只能从书中人物的谈话中得知,然而从第三人的角度看来,似乎无法真正透析和贺的心理层面,进而对于犯案的手法和动机在读者看来都显得相当薄弱,甚至一头雾水。例如在宫田案发现场所发现的有关音频的纸条,究竟是和贺不慎掉落,或是警方所猜疑的故意为之,都因为对于和贺本身性格的不了解而无法得出答案或进行推理。又或是和贺与大臣千金,情人之间感情的关系,字里行间看似看得出一点端倪,但却又感觉不踏实。而和贺对于大臣的态度,也只能从关川的嘴里得知。

而犯案的手法也是我认为本书的败笔之一。当然对于音频杀人这样的手法感到相当存疑外,和贺杀害三木谦一的方式与后两位过于截然不同,尽管是因为当初和贺并未研发出音频杀人的方法,但究竟有没有必要让三木谦一的死状如此凄惨,依照当时的情况和贺应该只想赶紧处理掉这个还在世上且唯一一个知道自己秘密的人,对于三木突然来访应该是惊慌大于恨意。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但就是因为作者在解谜的部分描写得太过于草率,相比前半部漫长的办案过程,结局实在来的过于仓促,导致在阅读时甚至还来不及消化情绪就已完结。

整体来说,松本清张对于社会的描写和办案过程都描写得十分细腻,剧情引人入胜,随著今西刑警的追查仿佛身历其境,走的冤枉路不少但也显得寻找线索破案的过程十分合理且精彩。但结尾实在过于仓促导致措手不及,实属可惜。

欢迎讨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