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l lang="zh" data-theme="light">

知乎 - 知乎

如今每個人不敢信任彼此,是環境影響所致,還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來自專欄認知升級6 人贊了文章

信任這件事,如果從短期看,環境決定個人;但從長期來看,其實每個人決定著環境。更加確切的說,我們就是彼此的環境。

01

一戰期間,戰爭被短暫的和平所打破。

那是在1914年的聖誕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五個月,整個西部戰線發生了一件令德國最高統帥部和英軍最高參謀部驚恐萬分的事——西部戰線的交戰雙方突然間停火了,先是一兩個連隊不放一槍,最後是整個西線數百萬一線部隊全部停火。

在這之前,交戰的一線部隊指揮官們誰也沒有下過停火的命令,而且也沒人知道哪支部隊率先停火。儘管有著嚴格的軍令所約束己方的士兵不能與敵方士兵溝通,但是在這一天,英國和德國的軍人們紛紛離開他們的戰壕,穿過無人中間地帶,聚集在一起,來埋葬已經犧牲的戰友、交換禮物、點起篝火齊唱聖誕歌曲。

《倫敦新聞畫報》1915年1月9日報道此事時所配插圖/wikipedia

由於這一真實事件發生在1914年聖誕節前後,於是就被之後研究戰爭史的學家稱為「聖誕停火」。但是,即使這樣,很多人再第一次聽說這個事件的時候,還是會質疑它的真實性。

畢竟世界大戰在我們的印象中是「絞肉機」般的存在。

1916年那場持續九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這個戰役導致雙方死亡人數達七十萬,所以被歷史學家稱為「絞肉機」。但事實是這樣的場景並不是貫穿整個一戰的常態。相反,戰爭早期一位英國參謀在視察前線時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我)驚訝地發現德國人在我方步槍射程內走動,我們的人卻視而不見。我心裡暗自決定,等我們管事兒的時候一定要杜絕這種事情,這絕不能放任。這些人顯然都沒意識到我們在打仗,兩邊看起來都是在遵循『自己活也讓別人活。

這並不是特例。其實,這種相安無事的場景在整個戰線上的戰壕里隨處可見,哪怕高級軍官在怎麼拚命阻撓,哪怕戰爭激起了嗜血的本能,哪怕殺人或被殺是起碼的打仗邏輯,它們都真實的發生了。而其中最令人為之記憶和思考的,就是1914年的「聖誕停火」。

2014年12月11日,1914年聖誕休戰紀念碑揭幕儀式舉行,歐洲足球協會聯盟主席米歇爾-普拉蒂尼等出席了儀式/視覺中國

相比之下,在如今和平的時代,雖然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與多元文化的更多交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協作程度和複雜度比一戰期間提高了許多,但是人與人之間卻已經看不到什麼真正的信任,更不用說有「在敵人槍口下走出戰壕」的勇氣了。

於是,不禁產生疑問:

為什麼在戰爭年代,面對面戰壕的敵人都可以互相信任地走出戰壕;

而在和平年代,朋友也會變成敵人?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從人們知道「聖誕停火」這件事之後,世界各地的學家就開始研究探討其背後的原因。在這些人其中,或許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艾克斯羅德(Robert Axelrod)能給出一個答案,他在1985年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博弈論(Game Theory)。

博弈論也稱對弈論,研究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以及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生物學家使用博弈理論來理解和預測進化論的某些結果。它應該可以解釋為什麼「不信任」會像病毒一般蔓延開來,以及每個人對此的適應機制。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博弈論和「聖誕停火」背後的原因,那就先來玩一個遊戲吧。

02

這個遊戲假設你面前有一台機器,而在這台機器的另一邊也有一個人,遊戲規則就是:當你放進去1枚硬幣,對方會得到3枚硬幣,反之亦然。

你和另一個人都可以選擇「合作」,放一枚硬幣;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欺騙」,不放硬幣;對方也有可能同樣這樣選擇。

這樣的遊戲分成兩輪,換句話說,這樣的選擇你要做兩次。但是不同的是,這兩次我會告訴你對方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然後你可以對應做出選擇;

好了,遊戲正式開始。按照之前的約定:對方第一次選擇「欺騙」;第二次選擇「合作」,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了。

兩輪遊戲下來,你應該會發現,只有當兩輪都選擇「欺騙」,才能讓自己的收益是最大化,而這也是一個窘境。信任別人,與別人合作固然好,但這樣有可能會讓別人占你的便宜,就像當你走出戰壕,對方卻在戰壕里開槍打你。

所以,在有些時候,選擇「欺騙」恰恰是最為理性的。

這其實也是一場「囚徒困境」,只不過雙方不是牢里的囚徒在選擇合作和背叛,而是遊戲中的雙方。

原版囚徒困境示意圖。雖然整體來看雙方都選沉默最好,但兩個理性的囚徒單次遭遇卻一定會導致背叛/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相遇一次的囚徒,當然選擇背叛。但是如果兩個囚徒相遇多次呢?

就像這個遊戲並不止兩輪,而是會重複好幾輪,之後會發生什麼?

接下來遊戲會重新開始,但是會有五個選手上場,分別是A,B,C,D,E五位同學,他們每個人有著獨具一格的性格特點,以下就是這五位同學的性格特點:

A:第一輪會選擇「合作」,然後會一直模仿對手上一輪的行為;

B:永遠選擇「合作」;

C:永遠選擇「欺騙」;

D:先選擇「合作」,直到對手選擇「欺騙」後,會一直「欺騙」下去;

E:「合作」、「欺騙」、「合作」、「合作」,再然後如果對手反擊,就會變成「A」;反之,會變成「C」。

這些性格就會在遊戲中發揮作用。同時,這五位同學會兩兩配對,進行十局比賽,每局比賽分成十輪。

你會認為他們之間誰會贏得最後的比賽,做出你的選擇吧。

比賽結果是A同學贏得了比賽,如果你猜錯了,也不要失落,因為說不定你在生活中就是這位A同學。

其實,這位A同學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比如「互惠利他」主義,「以牙還牙」再或者「互惠寬容」等。而A同學贏得比賽的關鍵就在於這個比賽第一是重複性的,第二規則是恆定的。

這就解釋了在一戰的西線戰場上發生的自發性停火事件:當你每天被迫與同一批人——這裡不僅僅局限於對面戰壕中的敵人,而是現實中的同一批人或者同一個人,進行著同樣重複性的遊戲(例如戰壕中的對峙)時,像「A同學」這樣的人不僅會贏得短暫的和平,有可能還會贏得真正的勝利。

同理,理論推演和實際模擬都表明囚徒會「學會」合作——雖然背叛對方能獲得短期利益,但是合作卻能帶來長期利益——無罪釋放或者兩個人都少判幾年。

這個例子其實也在一些反映戰爭的影視劇中已經出現過很多次,最為經典的就是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當龍文章帶領著他的「炮灰團」與日軍在中緬邊境隔江的長期對峙中,竟然在沒有進行交流的前提下達成了一種默契——隔江兩岸相互對唱,你不開槍,我也不還擊。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豆瓣

這實際上形成了一場重複囚徒博弈,而它很容易導向合作。雙方的策略十分接近於著名的「一報還一報」:你朝我開炮,我就反過來朝你開炮;但如果對方沒有明顯的敵對行為,我們也心照不宣地不公然向你們開火。

03

從一戰到現在,人類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也逐步進化,無論從智力還是體力都在提高,這其中也包括對於信任與合作的理解。

那麼,就用遊戲來模擬一下這個過程:讓玩家人數的組成開始隨遊戲的進程進行「進化」,這個進化分為如下三步:

在這個過程中,並不需要等待玩家的死亡和繁殖來進化信任,而是只需要「失敗」就滅亡,「成功」的行為得到模仿。

好了,接下來就把A,B,C,D,E同學各五個放進這個遊戲中,按照「進化」規則開始遊戲。

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遊戲結束了。最後的結果是A同學與D同學共存的局面,但是前者比後者有巨大的人數優勢。所以,在如今的這個世界裡,應該像A同學這樣的人會比較多。

然而,真實的世界並不是遊戲這麼理想,是沒有這樣恆定的規則和指定的人數(好人與壞人的數量),而是隨機變化的。

因此,這個世界並不是簡單的非白即黑。

那麼,如果把真實世界中的隨機性因素加到遊戲中,——改變一輪遊戲的局數或者改變「都選擇」合作的回報數量,然後在進行遊戲,結果會變成怎樣?

經過遊戲迭代更替,結果表明較之前的結果出現了明顯的出入,即出現了新的結局:

1、當遊戲一輪中的局數重複性過低,就會造成結果產生變動;

2、當選擇「合作」的回報變動時,遊戲結果也會出現出入;

對於第一個情況,其實在1985年的調查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英國「關係慈善機構」在1985年對數百萬英國人做了一項調查,是有關「你在關鍵時候會有多少位親人朋友幫助你」,而在這份調查報告中,當被問起他們有多少親密的朋友時,最常見的答案是:3個;而到了2014年,這個機構更新了這一調查的現狀:這個答案就變成了0。

雖然生活在如今互聯網的世界中,每個人互相進行溝通已經不再是問題,點點手機屏幕就可以遠距離信息溝通,這一點在一戰時是無法想像的。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人與人之間在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溝通和交流,但是這並不是在真正進行的「重複互動」,就像網路中流傳的一個段子說的那樣:與你隔著屏幕聊天的對方,你是無法短時間分清他(它)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

正因為這樣,人與人之間呈現出越來越少的「重複互動」,所帶來的影響就是不信任的加劇擴散。

社交媒體/必應

對於第二個情況,如果用博弈論的理論來分析,那就是當「雙贏」的回報率發生變化,博弈雙方就會更傾向於「零和遊戲」(你死我活,反之亦然),而不會選擇「雙贏」,因為雙方都會更加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

於是,就像遊戲中表現的那樣:雙方信任隨即破滅。

其實,影響信任的因素不僅僅只有上述的兩個,另外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因素。要搞清楚這個因素,我們還是再進入遊戲吧。

04

假設在遊戲一開始的那台機器兩端,都站著一個「禮尚往來」的A同學,然後開始遊戲,結果會如何呢?

如果不出意外,兩個人一開始肯定都會選擇「合作」,然後一直合作下去,呈現出一幅美好的場景。但是,如果在某一輪中其中一個人(左)出了一些「意外」——比如在投幣時摔倒了,沒有把硬幣投進機器(等於選擇「欺騙」),而另外一個人(右)還是按照之前的「約定」繼續投幣。

那麼,在這一輪結束後,左邊的A同學還是收到了硬幣,但是右邊的A同學沒有收到硬幣,他並不知道真實情況是什麼,只是覺得受到了欺騙。

於是在下一輪,右邊的A同學選擇報復,去欺騙左邊的A同學,而左邊的A同學還是按照「約定」去投幣。而在這一輪結束時,左邊的A同學沒有收到硬幣,認為右邊的A同學騙了他。

就這樣,欺騙在一輪一輪的遊戲中重複,沒有終止。直到左邊和右邊的A同學見面溝通,來消除誤會,才能重新回到合作中。

還是那句話:遊戲不是現實。現實中這樣的意外所產生的誤會真的太多了,但是最後真正能消除誤會的有多少呢?同時,如果隨著小誤會一步一步變成大的誤會,再好的朋友也會變成敵人,這並不是多難的事情。

但是可惜的是,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感覺——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誤會會隨之解開。正如吳軍老師在他的專欄中說的那樣:

在一個和人之間有交流的環境里,每一個人是否得到了信息固然重要,每一個人都知道其他人也獲得了同樣的信息可能更重要。從「共有信息」到「大眾信息」變化的這個過程,才是信息引起質變的過程。

而在這裡,你知道(或者對方也知道)這個誤會的存在就是「共有信息」,只有你與對方真正進行了溝通,將「共有信息」變成「大眾信息」後,這個誤會才能真正解開。

有效溝通/必應

05

通過以上的一系列遊戲,可以從博弈論中揭示出三個影響「信任」的關鍵因素:

1、重複的互動

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但是信任建立的前提是,協作的雙方或者多方有著良好的重複互動。

2、「雙贏」並非不可能

在人與人合作的關係中,並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進行「雙贏」,而摒棄「零和遊戲」,但是並不是說「雙贏」就不會發生。但至少要在合作中爭取雙贏的可能性。

3、誤解的及時處理

如果發生誤會,請儘快彼此進行溝通、解決,千萬不要將小的誤會演化成大的誤會,因為到那時,信任將會蕩然無存。

當然,現實世界中影響信任的不僅僅只有這三個因素,同時還包括其他很多因素,比如價值觀、社會地位、文化傳統和信仰等等。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如今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正在失去信任,而是我們所處的環境正在違背信任進化的規律。

博弈/必應

遊戲和網路,其實都是一個很大的環境。因此有很多人認為這個環境已經變壞了——網路和遊戲是現代社會的「毒品」。因為它們會改變一個人的很多,包括價值觀、主動性,乃至上進心。

但是,用博弈論的視角來審視,從短期來看,環境決定個人;但從長期來看,其實每個人決定著環境。更加確切的說,我們就是彼此的環境。放到遊戲中,如果我們看到別的玩家在遊戲中掛機或者使用作弊器,自己一邊罵著「掛機狗」,另一邊忘記自己也曾做過同樣的行為。

再來看網路,很多人會說現在的網路環境太差了,隨處都是鍵盤俠和噴子,但是如果現在假設一個場景:你在網路上發表了一個心情或者評論了一個時事,然後就有一個噴子在評論區問候了你的全家,並且用「操」這個漢字的四聲來開頭,這時你會如何回應?

很多人這時肯定會熱血沸騰、頭腦發熱、意識從理性轉向憤怒,隨之點開這個噴子的評論的「回復」開始「禮貌性」的回擊。而就在這短短十幾秒,甚至幾秒內,你自己也變成了噴子。

所以,不要再責怪環境,因為環境並不會做出選擇,而我們可以。從明天開始試著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變,努力和其他人一起創造一個讓信任良好進化的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努力尋求雙贏的可能和誤會及時溝通解決。

或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再不用躲在自己的戰壕里去觀察彼此,一起各自走出戰壕,穿過戰爭的無人地帶,來到彼此的面前......

德法兩國一戰老兵的後代穿上當年的軍服,在紀念碑前握手。但願這樣的悲劇永遠不要重演/wikipedia

願,世界和平!


ps:本文中使用的遊戲部分來自於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艾克斯羅德(Robert Axelrod)所著的《合作的演化》一書所改編的遊戲國產《信任的進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下載來玩一下,目前安卓與ios端都已上線。

再ps:文中未註明來源的遊戲圖片全部來自遊戲《信任的進化》截圖。

參考資料:

1、為什麼一戰會出現「聖誕停火」?果殼網.2014.12.26

2、皇帝的新裝和「子非魚」吳軍的谷歌方法論.2018.10.16

3、白靜. 不同形式下間接互惠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8.

4、方興東.社交媒體治理需突破「囚徒困境」[J].新聞戰線,2018(09):123.

5、唐宸.基於多種獎勵機制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研究[J].科學家,2017,5(24):54-56.

6、陸勁松,孫菲菲.囚徒困境的解決方式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7(17):67-68.

7、One in 10 do not have a close friend and even more feel unloved, survey finds.The Guardian.2014.8.12

8、《合作的演化》.羅伯特·艾克斯羅德

文章作者:康斯坦丁FL,《讀者》簽約作者、簡書、知乎專欄主理人;

微信公眾號:失控的紙飛機,歡迎關注!

聲明:本文為作者本人原創文章,版權所屬公眾號「失控的紙飛機」所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作者,站內給我私信留言或者微博:@Fly Levine,謝謝!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