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游晓鹏

  齐岸民 文图 全文阅读需要11分钟

  因为,上海有值得一看的艺术展览。

  【行观背景】

  2019年3月中旬,两年必看的上海双年展临近结束,难得一遇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展行将撤展,草间弥生二度来上海的个展,似乎不能再次"擦肩"而过了。

  必须一看了,必须锁定双休日,必须带上儿子棋子,实施亲子观展。

  【观看理由】

  以"美育代童蒙",观看艺术展览是绕不开的途径之一。

  【游资合计】

  父子往返高铁支出2216元(含折扣儿童票),宿两晚1230元,门票310元。展览相关衍生品460元,附加饮食、市内交通等杂支,约计5000元。若高铁之费除外,至少3000元撂给了上海"艺术"。

  场景之一

  周六的上海,小雨,晨招出租车抵外滩复星美术中心,街上难得呈现人车稀少的场景。

  远远望去,草间弥生波点大南瓜雕塑(高约3米)置于场外,相当显著显耀地惹眼,那是"圆点女王"标签式艺术符号之一,据传亦是她少年(二战时期)吃南瓜吃到"吐"的记忆。不过已经熬到90岁的"怪婆婆",却生生把南瓜加圆点寓意成了爱。她曾经带着誓言般善意的语气说:"我将圆点点缀在所有的地方,我希望这种创作能够帮助我们从精神的挣扎中解脱出来。"

  草间弥生玄幻一贯的波点(或称圆点),据说来自她病态的幻视觉,她巧妙地借用了艺术的波点,解脱了病状中自我,至于能否"解脱"除去她本人之外的"我们"?自己迄今确定不了。

  能确定的是她第二次来上海画圈圈了,首次来是2013年,授权展方是上海当代艺术馆。

  能确定的是,她的粉丝在开馆前,像"早鸟"一样开始排队了;此外,猜度那展览题名"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大抵是不虚的肺腑执意。

  90岁的草间弥生毕竟脱离了早年的"狂野美学",其过往裸净了身体涂抹"波点"的泼辣、叛逆与先锋,今天已经置换成华丽的浸没式、多射式装置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式样。不过,执着不变的是那酷似"拔火罐"留印的"圆点",情投意合、自然流变嫁接到新的艺术介体里,这一点确保了"怪婆婆"依然可以"笑眯眯"告白世界艺术界:"我在作品中倾注的尊重和趣味会传递给所有人,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单就草间弥生作品表象观看,或许一些人不以为然,那多数是不知其然的误判。棋子在展厅三楼浏览《我的永恒灵魂》系列布上绘画时,居然撂出一句意外之语:"我能画出这样的画。"

  单就草间弥生绘画图形、色彩、笔触,对应的技法可能属于简单、纯色、轻松,或许任何人均能照猫画虎,仿出似曾相识的"波点",不过猫,永远不是虎。

  艺术必颠覆,始能成"虎"。草间弥生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便是一只"幼虎"了,如今"老虎"一个,其艺术的自然力量,依然可以保持随时随地的"呼啸生风"。

  孩子口出"狂言",未知艺术观念先行独尊的道理,可以宽容以待;现场又闻一女结论式表象言语:"这花卉雕塑好不精细呀!"很想较劲般地告知那位素不相识同样来观展的女士:"精细不独是艺术的本质。"忍而未语,想想艺术必须辨析,必须等待宽容;复想整个当代艺术波澜起伏、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似乎不正是在这种存疑的语境中,逐渐走出一波不可逆转、不可一世的行情吗?

  我们父子用去50分钟,如愿地完成了草间弥生42件作品的观看,速速赶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场景之二

  细雨未歇,前来观看上海双年展者冒雨自觉排队入场,安检前的工作人员说:"开展以来,今天人最多。"

  虽说人流如灌,进入场内来者看点不一、各寻路径,人流自然散开,未觉拥塞、声噪、碍眼之扰。

  67位中外艺术家,以多式样的艺术"塑造",在"禹步"题旨下,试图以艺术的书写彰显城市社会文化的"步姿",从行进中的彷徨、徘徊、矛盾抵达自省的境地。

  来自墨西哥的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是如何想到"禹步"的?它的原始意义传谓夏禹神秘的徘徊于进退之间的舞步,至于那古老的步姿虚实用意如何?没有多少人诠释清晰。梅迪纳亦只是笼统说:"借用徘徊于进退之间的禹步身姿,期望借此超越西方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方式,探究一种全新思维,从而引领我们突破悖论的重围,再显光辉。"

  生涩加概念的题旨,一直是当代艺术隐喻学术气的通例。不过,如此生涩、蓄意、深刻的展览冠名,比较此前11次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冠名,"禹步"假借了中国古老的IP,不失一次古典高格。无论冠名深浅直白或深奥艰涩,过往与现在,双年展始终不遗余力地试图诠释一个不断"禹步"前行的上海,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文化态度,并由此形成了上海城市一张明亮的标签,其眼界、坚守、愿景足可以"榜样中国"了。

  似乎被"禹步"的概念左右了自我意识,在偌大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空间内随性轻松地观看,完全凭着兴趣、焦点改变行迹,上下来回、左右顾盼,忽而近观、时而远看,进退自如,全然不顾规矩,却又主次分明,仿佛应和了"禹步",甚至猜度作品陈列路径的规划设计,正系紧扣主题的刻意?

  父子不知倦怠地观看5小时后,下午4时出大门,再次惊叹:"还有那么多人在排队呀!"

  场景之三

  翌日,雨。提早来上海博物馆前候队,缓缓移步队列中。排队人群中夹杂着多种语言、多种肤色的观者,他们知道董其昌?就像中国人知道米开朗基诺吗?

  于是我感叹夸耀地跟棋子说:"瞧瞧,这就是艺术家的伟大,世界共识、世界膜拜!"棋子"嗯嗯"作答,不置任何态度。

  对于儿童的"观看之道",我认可约翰·伯格的那句名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先于言语,会存在言语与实情之间的鸿沟。

  现场遇到一群幼童跟随阿姨老师,脸贴着玻璃罩看董其昌的草书《放歌行》。阿姨老师轻声慢语般地试图向孩子"兜售辨识"。

  却不该问小朋友:"这字写得如何呀?"

  一个男孩不假思索地作答:"写得乱七八糟!"

  一旁的棋子闻听,扑哧一笑,旋即走开,去继续发现玻璃展线前的空隙,或撩隙身进地"抢看位",不然看不到董其昌书画,反倒满眼尽是黑压压人墙数重。由此,可见300年董其昌"丹青宝筏(展览主题)",以禅喻画、书写渡人,了不得的上海人董其昌以及那个时代:"狮子一滴乳,散为诸名家。"

  上海人的得意在于,继纽约大都会、东京国立博物馆之后,董其昌书画以及相关作品154件,终于可以"荣归故里"了。

  两小时观看,午时步出馆外,等候入场的人群被导引线,拉出一个曲回几重的队列。

  下午2:15的高铁返程,4小时抵达郑州东站。

  城市比较

  半月过去,上海双年展、董其昌书画展均已结束,草间弥生的个展截止到6月9日。近日再度搜索相关APP发现,上海依然值得一看的展览尚有:油罐中的水粒子、西方绘画500年、喻红的婆娑之境等等。同款APP检索郑州,仅河南博物院常设侧馆有一条展讯。相信郑州还有其他零星的小型展,终因级别、品相不及公众追捧程度,而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地由始而终。

  最后,再回到自拟的标题,来论一二:我们为什么要去上海看艺术展览?

  开文用了"值得"二字,做了概括表象的结论。显而易见"值得"不是论据、亦不全是结论。

  哪些展览值得看,哪些不值得看?没有绝对标准,仁者智者见识的问题。不过,仍有参照的关键词可以考量:艺术史公认的艺术家、现世顶级艺术家、弥久不衰的国际化主题展以及数字化艺术展等。过往的董其昌、现世的草间弥生、24年持久续办的上海双年展,无疑够上"标格"。诚然,一个城市正在进行中的展览,未必个个"高、大、上",而只有强势震撼的IP展事,方能滋养一个城市的"丰润",或"拔高"一座城市。

  上海明显抢占了中国的艺术高地,丰润了自我,至少在中国可以同北京形成"双峰顾盼"之势。主导这种趋势舞步者,不是私家美术馆、画廊等,而是地方政府。

  上海双年展始俑者上海文化局,自1996年起始,一直在政府"怀柔的意念里"漂亮地生存与发展,看不出丝毫官气和迂腐,而它早年的起点并非多么国际"标格",24年逐渐走出了一条上升的线,走出了自己的"禹步"。

  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主导"标格"者:一政府、二资方。其他均无力推进城市文化的演进,最多是文化艺术的大众观看者或消费者。此外,启动一个像模像样的展事,任何一座城市、一处地方,若存强烈的意愿、意识、意志,理论上均可以做到"顶格"的国际范儿,上海和乌镇大致做到了。

  2016年郑州有过一次"黏土之约"国际陶瓷双年展,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6位艺术家,在河南博物院东厅呈现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高级展览,大家曾经寄希望于它能够"不是一时的,而是持久的灿烂"。2年逾期了,没有如期而至,黏土散落、碾碎了吗?我不知道,亦不想追问!

  一座城市需要博物馆、美术馆,它是城市的"神庙"亦是"秀场",它需要持续不间断地输出内容,而不是"空盒子"。

  对于观者而言,专程去异地看展览,虽说不悖"观看之道";毕竟,比之家门口"顺道"看展览,远走异地无疑要多备旅资,更何况其隐含在"城市比较"之后的体觉,有种淡淡的自愧不如的"酸醋味"。

  肤浅地考量上海、郑州两城"艺事",偏颇下了一个武断的结论:绿洲与沙漠般的迥异,至少2019年度,值得视觉分享的"绿洲"之地,依然在千里之外的黄浦江畔。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邱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