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小基快跑

可以陪聊哦!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一直以來,指數總是受到各種稱贊。

不管上市公司如何起落沉浮,指數都是優勝劣汰、充滿活力,長期而言不斷向上、生生不息。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2張

2008-2018年標普500指數走勢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3張

數據來源:wind

前兩天翻看傑裏米·西格爾的《投資者的未來》(The Future for Investors),在寫這本書之前,西格爾一直認為簡單直接地復制指數的投資策略,就是最好的積累財富的方法。

 

完全仿照指數構建投資組合,意味著當新公司進入市場並登上主要股票指數時,投資者可以因為它們的優異表現而獲得好處。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4張

這與我們對指數的認知是相似的——定期調整成分股,相當於一種內生淘汰機制,使得指數的成分股都是優中選優,確保了指數的活力與健康。

 

從來只有新人笑,舊人只能躲在角落裡哭?

 

一直吐故納新的指數是不是一定比原來那些「老傢伙」強?

 

看到這兩個問題,你應該預料到了下面的反轉。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5張

在《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中,西格爾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測算

標普500指數1957年3月1日正式發布,初始成分股有500隻。

 

截止2003年12月31日,這500隻初始成分股中有159隻因為各種原因消失了,還剩下341隻股票。

 

而標普500指數在這46年零10個月中,更新過917家新公司,平均每年20家。

令人驚訝的是,拿著初始的那500隻股票,收益率要比不斷更新的標普500指數更高。

               

具體來看:

如果在1957年3月1日按照市值權重買入標普500指數原始公司,一直持有至2003年底,1000美元的初始投資可累積至15.7萬美元,年化收益率11.40%。

 

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年化收益率為10.85%,1000美元的初始投資最後可累積至12.45萬美元。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6張

數據來源:wind

投資者只要在1957年購買這些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原始股票,並持有至2003年底,就可以擊敗標普500指數。甚至不需要知道哪些公司會「倖存」,哪些公司不會。

 

為什麼會這樣?

 

西格爾認為原因很簡單——盡管新進入指數的公司質地更優良,無論是利潤還是市值都比老公司增長得更快,但是進入指數時價格已經不便宜了,後期的上漲空間有限。

 

這個道理不難明白。

 

市值一直都是指數選取成分股考量的重要因素,美股的指數這樣,A股的指數也是如此。上市公司經過一輪上漲,市值擴大,進入了指數,但它不可能一直漲…

 

是不是有點意思了?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7張

當然,沒有A股的數據測算是不完整的。

 

順著西格爾的思路,我們依葫蘆畫瓢。來看看「A股的標普500」——滬深300指數

滬深300指數於2005年4月8日上市,初始成分股300隻。

 

截止2018年12月31日,這300隻股票中,23隻已經退市,剩下的277隻股票中,只有70隻還留在滬深300指數中,其中只有46隻從未被剔除出滬深300指數。

換句話說,不到十四年時間,85%的滬深300成分股都發生過更替。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8張

數據來源:wind

如果在2005年4月8日,按照市值權重買入這300隻滬深300指數成分股,一直持有至2018年12月31日,10萬元的初始投資可累積至44.63萬元,年化收益率11.50%。

(註:已退市股票按照退市價格計算)

 

同一時期,滬深300指數漲幅205.73%,10萬元的初始投資,可累計至30.57萬元,年化收益率8.47%。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9張

數據來源:wind

有數據有真相:

你只要在2005年4月8日購買滬深300指數的原始成分股,並持有至2018年底,就可以擊敗滬深300指數,而且超額收益還很可觀,10萬元的初始投資最後收益多了近14萬,年化收益率也多了3%。

看到這兒,有些專業的小夥伴會有疑問——

 

會不會是因為分紅的原因?價格指數剔除了分紅,少了一塊收益啊!

 

這裏先科普一下,根據對分紅的處理,指數分兩種——價格指數和全收益指數,當成分股分紅派息時,價格指數不予修正,任其價格自然回落,而全收益指數按除息日前的價格予以修正。平常看到的滬深300、上證50都是價格指數。

 

我們拿考慮了分紅的滬深300全收益指數(H00300)來算算: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0張

註:滬深300全收益指數於2006年4月3日上市

顯然,分紅並不是指數跑輸原始成分股的原因。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1張

有人可能會說:這可能是時點選擇的問題吧,換個時間段,未必是這樣。

 

那我們繼續算算。

 

滬深300指數上市以來,一共經歷了27次定期成分股調整(半年一次)。

 

如果在每次調整成分股後,按照市值權重買入滬深300指數當日成分股,一直持有至2018年12月31日,和同時期的滬深300指數PK一下,誰的表現更好呢?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2張

註:2018年12月滬深300調整了成分股,由於時間太短,未參與上述計算

無一例外——按調整日的成分股買入,並一直持有,都戰勝了同期的滬深300指數。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3張

這是不是滬深300指數本身的bug?換個指數呢?

 

那我們集齊上證50、中證100、深證100R、中證500、上證180、中小板指、創業板指這7大主流指數,夠有代表性了吧?

 

計算方法和滬深300一樣,按市值權重買入指數上市首日的成分股,一直持有至2018年12月31日。和同期的指數漲幅進行比較。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4張

數據來源:wind

除了中小板指以外,買入初始成分股並一直持有的投資策略,都戰勝了不斷更新變化的指數。

 

為什麼中小板指數是個例外呢?我們稍後再表。

 

這下,你應該相信這個指數bug了吧。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5張

在我們看來,造成這個bug的原因,主要和指數的編制規則有關——選取市值大、成交量活躍的個股。而市場又存在下面兩種現象:

 

① 「小市值效應」

 

市值相對較小的股票回報更高。這是我們之前做過的一個統計: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6張

數據來源:wind

根據指數成分股的調整規則,一般而言,調入指數的成分股要更大一些。

 

這裏回到中小板指數跑贏初始成分股這個問題。

 

其實,你再看看同樣代表小盤股的中證500、創業板指,也沒跑輸初始成分股太多。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A股存在「小市值效應」——前面提到的這些指數中,只有它們仨是小盤股指數,入選這些指數的成分股也屬於中小市值。

 

如果說「小市值效應」可能是A股特有,那麼 「反轉效應」 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指數存在的現象。

 

② 「反轉效應」

 

調入股票一般都是前期漲幅較好的股票,而調出股票則是前期表現相對較差的股票。從而,成份股在調整後表現出相反的走勢。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2005年4月8日上市以來共進行了658隻/次的個股調整。我們把調入的股票分為一組,把調出的股票分為一組,計算調整日後6個月的市場表現。

滬深300調入/調出成分股比較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7張

數據來源:wind

從6個月的時間來看,被調整出指數的股票整體表現,要比調入指數的股票更好。

 

指數編制規則不只是A股指數的bug,放眼全球,多數股指的編制方式都是類似——選大的、成交活躍的、有代表性的。

指數有個bug?我不算,也許沒人知道 | 小基快跑 公眾號 第18張

說好的優勝劣汰呢?跑不贏初始成分股,指數不斷更新的意義又何在?

 

看完上面這些數據,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直接亮出我們的觀點:

不能只看收益。指數不是收益最高的投資策略,但對於專業投資者來說,是在權衡了風險及收益後的理想投資策略。

 

多數人只看重最終的投資收益,而忽略風險;而專業的投資者更看重風險調整後的收益,換句話說,專業投資者不會為了博取高收益冒不必要的風險,而是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追求合理的收益。

 

除了考慮規模和流動性以外,指數的編制規則裏通常還有這麼一條:

 

剔除暫停上市股票、ST股票、經營狀況異常或財務報告嚴重虧損的股票和股價波動較大、市場表現明顯受到操縱的股票。

調出業績差、流動性差、出現違規、有退市風險的股票,保證了指數成分股流動性良好、業績平穩。

 

降低了投資組合隱含的風險,這就是指數不斷更新的意義之一。

除了投資上的意義之外,指數是股市或板塊的代表,唯有不斷更新纔能有代表性。君不見十年時間,全球市值前10的公司就換了9家,指數不更新能行麼?

 

最後,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指數的意義就更大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不努力就能獲得平均水準,這種好事在大部分地方都不會發生。

 

在學校不努力,大概率不及格,而不是平均分;

 

在職場不努力,大概率被炒魷魚,而不是獲得平均工資

...

只有在股市中,即使你不努力,買入指數基金就能獲得平均收益,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