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因爲造反,走上了身死族滅的毀滅之路。那麼,吳三桂爲什麼一定要造反呢?他如果不造反,在清朝會不會得到善終呢?

  事實上,吳三桂在沒有露出造反跡象之前,他是深受清廷重視,並獲得了清廷極大信任的。那時候,清廷讓他在西南地區“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可以說,給予了他極大的權力和極高的待遇。

  如果他不暗中招兵買馬,培植自己的勢力,似乎也不會被清廷猜忌。雖然開國皇帝一向都很猜忌功臣,覺得功臣是個威脅,不除掉他,心裏就會隨時提心吊膽。但是,吳三桂其實可以有不被猜忌的理由。爲什麼呢?

  其一,吳三桂是漢人中的標誌性人物。當時滿清入關後,急需和漢人融洽關係,在中原坐穩江山。所以,籠絡漢人中像吳三桂這樣旗幟性的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吳三桂表現出恭順朝廷的樣子,對清朝皇帝相當敬畏,那麼,吳三桂將是一個極好的榜樣,清廷當然願意把他保留下來。

  其二,雲南這個地方向來民風彪悍,不好管理。在元朝之前,都和中央是一種藩屬的關係。元朝也只是讓段氏皇帝繼續爲王。明朝的時候,朱元璋也只是把自己的乾兒子沐英派到那裏,建立“沐王府”,並沒有把那裏完全收歸中央。如果吳三桂像沐英一樣,對中央政權保持恭順,他就可能成爲第二個沐英,建立一個自己的小王朝,延續下去。

  其三,當時的清廷,從多爾袞到順治,其實還在延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中央集權的程度並不高,雖說實施“中央集權”,是清王朝走進中原後,必然的道路。但是,如果吳三桂沒有造反之心,服從朝廷。後來的康熙,也不至於就削藩。就算康熙一定要削藩,他也不至於殺了吳三桂。吳三桂還是依然會過好日子。

  但是,吳三桂最終選擇了造反。同時因爲造反失敗,走上了滅亡的命運。那麼,吳三桂爲什麼一定要造反呢?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吳三桂慾望過於膨脹。

  在皇權社會,由於“家天下”的怪胎,但凡手中有一些權力,必然會有更大的想法。因爲大家都已經明白,所謂的“天子”,都是假的。沒有誰是天的兒子,沒有誰是所謂的“真龍”。你只要實力強,拳頭硬,能夠打敗別人,你就是“天子”,你就是“真龍”。所以,當權力在手的時候,誰都蠢蠢欲動,想要造反。這在古代幾乎很少有例外。

  而吳三桂恰恰擁有無邊的權力,他想充分運用這個權力,做大當皇帝,而不是跪拜在別人面前。這個心思在他那裏,是非常強烈的。所以,當他被清廷從關內放進來,剿滅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時候,他一直就在暗中經營,培植自己的勢力。想要有所作爲。

  由此可見,並不是清廷削藩他才反叛。而是因爲他已經在反叛了,清廷纔會削藩。既然他一直就想做大,又怎麼會停止自己的腳步呢?

  二、吳三桂急於洗白自己。

  吳三桂在六十多歲的時候,還不顧鞍馬勞頓,舉兵造反。吳三桂這樣做,顯得很不值。因爲一來,他會犧牲留在京城的兒子的性命。二來,就算造反成功,他也當不了兩年皇帝了。兒子都死掉了,當了皇帝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吳三桂急於造反,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他急於洗白自己。

  漢人的江山,之所以被滿人佔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吳三桂把滿人從山海關放了進來。在那個年代,這無疑是漢奸的行爲。吳三桂就算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百年之後,他依然逃不脫被定性爲“漢奸”的命運。

  吳三桂想要改變歷史對自己的評價,唯一的辦法,就是推翻滿人的統治,重新建立漢人王朝。那樣一來,吳三桂把滿人從山海關放進來一事,就變成了“曲線救國”。吳三桂不但不再是“漢奸”,反而成了漢人的英雄。

  再說了,吳三桂都已經當了皇帝,一統江山,該有個怎樣的歷史評價,還不都由他自己說了算嗎?因此,他也就什麼都不怕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