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是BE相关法规介绍的第一篇文章,在阅读BE相关法规的时候,发现这些法规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如果不了解概念读起法规来比较费劲,索性就先将一些概念摘出来汇总并简单解释下。

注意:以下所有概念后边的文章中均会涉及到,强烈建议一定要先理解这几个定义再看下一篇。

  1.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研究的是体内药物浓度与作用效应强度的关系。简言之,PD是药物对机体作用产生的效应。
  2.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动学),指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并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PK研究的是机体对药物作用,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PK可以简单理解为,机体对药物的体内处理过程,也就是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命运,机体是怎么把该药物「弄出」体外的。而这个动态过程又可以被分解成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四个部分,也就是ADME。
  3. 药剂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ts )是指相同剂量(摩尔量)活性成分制成同一剂型,在含量、纯度、均匀度、崩解时间、溶出速率符合同一规定标准的制剂。注意,药剂等效不一定意味著具生物等效,因为药物非活性成分不一定相同,而辅料的不同或生产工艺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药物体内溶出或吸收速率改变。药剂等效性不能反映药物制剂在体内情况;生物等效性或者生物利用度,反映了药物制剂的生物学标准,才能对临床疗效提供直接证据。
  4. 治疗等效性(Therapeutic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有相同活性成分,并且临床上显示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认为两制剂具有治疗等效性。如果两制剂中所用辅料本身并不会导致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生物等效性研究是证实两制剂治疗等效性最合适的办法。如果药物吸收速度与临床疗效无关,吸收程度相同但吸收速度不同的药物也可能达到治疗等效。而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只是活性成分化学形式不同(如某一化合物的盐、酯等)或剂型不同(如片剂和胶囊剂)的药物制剂也可能治疗等效。药剂等效考察的是药物的体外的情况,治疗等效研究的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综合的治疗效果。
  5.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y , BE ),是指在相似的试验条件及合理试验设计前提下,给予相同剂量的药物等效体或替代体,其活性成分或活性基团在药物作用部位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在同样试验条件下试验制剂和对照标准制剂在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无统计学差异。若仅吸收的程度相同,而吸收的速度只要统计上无差异也认为两制剂生物等效。BE用生物利用度(BA)研究的方法进行试验。BE的作用是证实等量同种药物的两种制剂生物利用度(BA)完全相同,最终使得在替换使用相关的两种制剂时,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国际公认BE研究是证明仿制药与原研药生物等效的金标准。

6.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BA),是指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BA是反应BE的指标,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比例,是定量参数。它描述口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及经过肝脏而到达体循环血液中的药量占口服剂量的百分比(口服药,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前先要经历肝脏的首过消除)。反应药物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过的过程,也是研究新药过程中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和确定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7.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亦称为首过代谢,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为首过效应。两大血管通往肝脏: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肝动脉来自腹腔干;门静脉引消化道的静脉血。口服药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到达靶部位前,部分活性成分会不可避免地经过肝脏的代谢和消除,因此首过效应在口服途径给药中的影响作用很大。

消化系统血液-门静脉-肝脏(首过消除)-血流回流至心脏

8. 生物利用度分为两种:进入人体循环药物量与服药量之比,衡量的是实际发挥作用的药物量。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9. 绝对生物利用度就是假定进入体内的药物全部被吸收进入血液(等同于直接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药物100%进入血液中,未经过首过消除),血管外给药的AUC与静注定量药物后AUC之比。

10. 相对生物利用度:药物部分被吸收的入血量(一般是非静脉途径给药),当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吸收率不同,故可以某一制剂为标准,与受试药相比较。F=试药AUC/标准药AUC。为评价药物制剂的指标。

11. Ⅰ期临床试验(Phase I study),是新药首次进行人体研究(First In Human),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为制定之后的给药方案等提供依据。I期研究也涉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也有密集采血,但是其研究的目的与生物等效性的不同。做完BE试验后一般可以直接申报上市,而做完I期后,一般还需要II期和III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才可能申报上市。

12. 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取样,并测定血药浓度,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采样时间为横坐标,可绘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由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为药时曲线下面积,它代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药物的相对累积量,是研究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指标。该参数能够评价药物吸收程度,反映的是药物在体内的暴露特性。注意由于药动学研究中血药浓度只能观察至某时间点t(采样时间限制),因此AUC有两种表示方式: AUC(0-t)和AUC(0-∞),前者根据梯形面积法得到,后者计算式: AUC(0-∞) = AUC(0-t) + 末端点浓度/末端消除速率。

13. BCS:生物药剂学系统分类,ICH-M9有详细阐述,根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性分为4类,其中,基于 BCS的第1类和第3类药物,可以考虑豁免生物等效性。

Class I: high solubility, high extent of absorption

Class II: low solubility, high extent of absorptionClass III: high solubility, low extent of absorptionClass IV: low solubility, low extent of absorption

14. 清洗期(洗脱期)(Wash-out Period):为了排除之前服用药物的影响干扰作用,会让受试者停止服用试验药物一段时间,之后再次给药。如在交叉设计的试验中,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治疗中有一段时间不服用试验药物。

15. 半衰期(half life,t1/2)定义: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t1/2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的药动学参数。

药物的半衰期和洗脱期的制定有密切关系,一般洗脱期至少长于5个半衰期,甚至7个半衰期,这里只做概念介绍,具体原因详见下篇。我们下次见。

春天来啦, 伙伴们记得周末出去踏青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