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是BE相關法規介紹的第一篇文章,在閱讀BE相關法規的時候,發現這些法規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如果不了解概念讀起法規來比較費勁,索性就先將一些概念摘出來匯總並簡單解釋下。

注意:以下所有概念後邊的文章中均會涉及到,強烈建議一定要先理解這幾個定義再看下一篇。

  1. 藥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PD藥效學):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包括藥物的作用、機制、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等,研究的是體內藥物濃度與作用效應強度的關係。簡言之,PD是藥物對機體作用產生的效應。
  2. 藥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pk葯動學),指體內藥物濃度與時間的關係,並用數學原理和方法闡述血葯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一門學科。PK研究的是機體對藥物作用,特別是血葯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PK可以簡單理解為,機體對藥物的體內處理過程,也就是藥物進入機體後的命運,機體是怎麼把該藥物「弄出」體外的。而這個動態過程又可以被分解成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四個部分,也就是ADME。
  3. 藥劑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ts )是指相同劑量(摩爾量)活性成分製成同一劑型,在含量、純度、均勻度、崩解時間、溶出速率符合同一規定標準的製劑。注意,藥劑等效不一定意味著具生物等效,因為藥物非活性成分不一定相同,而輔料的不同或生產工藝的差異可能會導致藥物體內溶出或吸收速率改變。藥劑等效性不能反映藥物製劑在體內情況;生物等效性或者生物利用度,反映了藥物製劑的生物學標準,才能對臨床療效提供直接證據。
  4. 治療等效性(Therapeutic equivalence):如果兩製劑含有相同活性成分,並且臨床上顯示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認為兩製劑具有治療等效性。如果兩製劑中所用輔料本身並不會導致有效性和安全性問題,生物等效性研究是證實兩製劑治療等效性最合適的辦法。如果藥物吸收速度與臨床療效無關,吸收程度相同但吸收速度不同的藥物也可能達到治療等效。而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只是活性成分化學形式不同(如某一化合物的鹽、酯等)或劑型不同(如片劑和膠囊劑)的藥物製劑也可能治療等效。藥劑等效考察的是藥物的體外的情況,治療等效研究的是藥物作用於機體後綜合的治療效果。
  5.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y , BE ),是指在相似的試驗條件及合理試驗設計前提下,給予相同劑量的藥物等效體或替代體,其活性成分或活性基團在藥物作用部位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在同樣試驗條件下試驗製劑和對照標準製劑在藥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無統計學差異。若僅吸收的程度相同,而吸收的速度只要統計上無差異也認為兩製劑生物等效。BE用生物利用度(BA)研究的方法進行試驗。BE的作用是證實等量同種藥物的兩種製劑生物利用度(BA)完全相同,最終使得在替換使用相關的兩種製劑時,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國際公認BE研究是證明仿製葯與原研葯生物等效的金標準。

6.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BA),是指藥物被吸收進入人體循環的速度與程度。BA是反應BE的指標,是反映所給藥物進入人體循環的藥量比例,是定量參數。它描述口服藥物由胃腸道吸收,及經過肝臟而到達體循環血液中的藥量占口服劑量的百分比(口服藥,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前先要經歷肝臟的首過消除)。反應藥物活性成分到達體內循環過的過程,也是研究新葯過程中選擇最佳給葯途徑和確定給藥方案的重要依據。

7. 首過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亦稱為首過代謝,指某些藥物首次通過腸壁或經門靜脈進入肝時,部分可被代謝滅活而使全身循環的藥量減少,又稱為首過效應。兩大血管通往肝臟:肝動脈和肝門靜脈;肝動脈來自腹腔干;門靜脈引消化道的靜脈血。口服藥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到達靶部位前,部分活性成分會不可避免地經過肝臟的代謝和消除,因此首過效應在口服途徑給葯中的影響作用很大。

消化系統血液-門靜脈-肝臟(首過消除)-血流迴流至心臟

8. 生物利用度分為兩種:進入人體循環藥物量與服藥量之比,衡量的是實際發揮作用的藥物量。絕對生物利用度和相對生物利用度。

9. 絕對生物利用度就是假定進入體內的藥物全部被吸收進入血液(等同於直接通過靜脈注射給葯,藥物100%進入血液中,未經過首過消除),血管外給葯的AUC與靜註定量藥物後AUC之比。

10. 相對生物利用度:藥物部分被吸收的入血量(一般是非靜脈途徑給葯),當藥物的劑型不同,其吸收率不同,故可以某一製劑為標準,與受試藥相比較。F=試藥AUC/標準葯AUC。為評價藥物製劑的指標。

11. Ⅰ期臨床試驗(Phase I study),是新葯首次進行人體研究(First In Human),是初步的臨床藥理學研究,觀察人體對於新葯的耐受程度、安全性和葯代動力學的研究,為制定之後的給藥方案等提供依據。I期研究也涉及葯代動力學研究,也有密集采血,但是其研究的目的與生物等效性的不同。做完BE試驗後一般可以直接申報上市,而做完I期後,一般還需要II期和III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驗證才可能申報上市。

12. 葯時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在給葯後的不同時間取樣,並測定血葯濃度,以血葯濃度為縱坐標,以採樣時間為橫坐標,可繪出血葯濃度-時間曲線,由曲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為葯時曲線下面積,它代表一段時間內,血液中藥物的相對累積量,是研究藥物製劑的一個重要指標。該參數能夠評價藥物吸收程度,反映的是藥物在體內的暴露特性。注意由於葯動學研究中血葯濃度只能觀察至某時間點t(採樣時間限制),因此AUC有兩種表示方式: AUC(0-t)和AUC(0-∞),前者根據梯形面積法得到,後者計算式: AUC(0-∞) = AUC(0-t) + 末端點濃度/末端消除速率。

13. BCS:生物藥劑學系統分類,ICH-M9有詳細闡述,根據藥物的滲透性和溶解性分為4類,其中,基於 BCS的第1類和第3類藥物,可以考慮豁免生物等效性。

Class I: high solubility, high extent of absorption

Class II: low solubility, high extent of absorptionClass III: high solubility, low extent of absorptionClass IV: low solubility, low extent of absorption

14. 清洗期(洗脫期)(Wash-out Period):為了排除之前服用藥物的影響干擾作用,會讓受試者停止服用試驗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再次給葯。如在交叉設計的試驗中,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治療中有一段時間不服用試驗藥物。

15. 半衰期(half life,t1/2)定義:指血漿中藥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用t1/2表示。t1/2是反映藥物在體內消除的一個重要的葯動學參數。

藥物的半衰期和洗脫期的制定有密切關係,一般洗脫期至少長於5個半衰期,甚至7個半衰期,這裡只做概念介紹,具體原因詳見下篇。我們下次見。

春天來啦, 夥伴們記得周末出去踏青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