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接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是人民的攝影飛哥談影|紀實攝影,能不能記錄「真實」,是「紀實攝影五連擊」的第三篇。

 

在第二篇的最後,我們已經說到,傳統觀點裏,往往認為「攝影的本質是記錄」,但是近年來,一種新的觀點提出「攝影的本質是觀看」。這兩種觀點應該如何評價呢?我們今天來談一談。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觀看」有獨特的作用嗎?

 

來講一張上一講使用過的老照片。

飛哥談影|記錄?觀看?誰是攝影的「本質」?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張

蘇軍將紅旗插上柏林帝國大廈,今天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張擺拍。真實情況是,1945年4月30日,戰鬥英雄米哈伊爾·米寧將紅旗插上仍在激戰中的帝國大廈,當時沒有影像留下。5月2日,攝影師葉夫根尼·哈爾傑伊擺拍了這張照片,圖中插旗的士兵甚至不是米寧(據說是一個喬治亞士兵,因為斯大林是喬治亞人)——通常這樣的擺拍,不可能再有什麼價值。

 

但今天,這張「擺拍」的照片卻具有了重要文獻價值。大家注意看右下角的軍官,他的左右手腕上各帶了一塊手錶。正常人是不會這樣戴錶的,這個「不正常」的現象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真相——佔領帝國大廈僅僅三天,蘇軍已經在柏林進行了瘋狂的搶劫。這一真相被記錄下來,毫無疑問是作者意料之外的。

 

大家看,這就是觀看的力量。

 

所謂觀看,不是簡單的說,作者拍攝了,讀者看到了,完了實際上任何一件作品(不僅是攝影作品,而是任何一件智力產品),無論作者在創作時具有怎樣的主管目的,讀者在閱讀時都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情感。這就像魯迅評價《紅樓夢》時提到的:

「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

在這裏,讀者看到了什麼,最終不是由曹雪芹的文字決定的,而是由讀者的不同思維方式決定的。可以說,不同身份和角度的觀看,決定了讀者最終獲取的資訊。

 

至於說到攝影,情況更是如此。因為文學和繪畫的內容,是可以由作者決定的。作者想讓讀者看到什麼,讀者就能看到什麼。作者不想讓讀者看到的內容,或者作者自己就沒有看到的內容,可以乾脆不寫或者不畫。但是攝影不同,取景框裡面的一切東西都要進入畫面。特別是紀實攝影,任何視覺元素都不能處理掉,都要呈現在讀者面前。

 

世界本身就是復雜多樣的,紀實攝影「如實呈現」的特性把這種復雜多樣保留了下來。那麼,讀者從其中某一個角度出發,就可能讀出完全不同的內容。這裏有一個公式:作者創作的作品是A,讀者的主觀想法是B,讀者看到的作品是C

A+B=C

 

太抽象了是不是,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飛哥談影|記錄?觀看?誰是攝影的「本質」?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2張

薛珺老師的這件作品名氣很大,我把它給我的家人看,得到的回饋是這樣的:

 

我父親,退休老乾部,認為這張照片表現了春運的擁擠難受,好多人為了趕路連正經飯飯都吃不上,然後教育我能在北京安家是多麼幸福,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我母親,忙於看孫子的老太太,說這張照片表現出現在年輕人不會帶孩子,給孩子吃垃圾食品,這個姿勢還容易把麪碗打翻燙著孩子,然後教育我有老人帶孩子是多麼幸福,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佟老師,認為男人需要經常敲打的精英女白領,說這張照片顯示了一個人帶著孩子多麼艱難,孩子要受多大委屈。然後教育我不能在外面胡鬧,父母雙全的孩子多麼幸福,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吐個槽,我在我們家裡究竟是什麼地位飛哥談影|記錄?觀看?誰是攝影的「本質」?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3張飛哥談影|記錄?觀看?誰是攝影的「本質」?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3張飛哥談影|記錄?觀看?誰是攝影的「本質」?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3張

 

那麼大家知道是從哪裡找到這張照片的嗎?是一篇名叫《方便麵之死》的財經文章,圖片下面的說明是:在過去20多年裡,方便麵佔領著中國經濟最奇妙的一個時代。它伴隨著時速幾十公里的綠皮火車而生,活躍在那個GDP增長率逐年攀高的奧運年代。在美國彭博社的記錄裏,方便麵市場與農民工熱潮一同崛起,「建築工地上隨處可見的方便麵碗,有如地面上高聳的起重機一樣多」。它們是中國經濟繁榮時期最直觀的象徵。

同一個畫面,每個人都有自己觀看的視角,解讀完全不同。你們說觀看這個過程重要不重要?

 

第二個問題  觀看的價值能取代記錄嗎?

 

當然不能。

 

這個問題我們甚至不需要展開。大家想想看,就是那碗方便麵,如果不是作者「記錄」下來,所有的「觀看」都是不存在的。沒有記錄就沒有觀看,這句話我能不能這麼說?

 

那麼,第三個問題,觀看和記錄哪個纔是攝影的本質呢?

 

我們終於遇到一個難題了。對於攝影來說,沒有記錄肯定是不行的,沒有記錄就沒得觀看。可是,沒有觀看也做不到啊,哪個讀者也不是復印機,直接把作者的意圖copy進自己的腦子,讀者自己的意識,是作品被接受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作者拍攝——讀者理解」,這是紀實攝影從創作到傳播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少了一面就不算是錢了。

 

一個硬幣的兩面,非要分清楚哪一面纔是本質嗎?

 

我終於腦子一閃,想到查一下什麼叫「本質」,發現「本質」在哲學上最簡單的解釋是「某類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質」。大家注意一個詞,區別於其他事物——這就推導出關於「本質」的兩個特性。

 

一方面,「本質」不具有唯一性。只要拿來用於區別的「其他事物」變化了,本質會跟著變化。我們舉個例子:飛哥,區別於野生動物,我的本質是人;區別於女人,我的本質是男人;區別於老大爺和小弟弟,我的本質是中年男人……到底哪個是飛哥本質呢?都是!參照系變了而已。

 

另一方面,「本質」不具有排他性。馬克思同志說了,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是食物、水、空氣和性,這四大要素是野生動物也有的,肯定不屬於社會關系的範疇,你能說人不需要?哪一樣沒有,人類就滅絕了!換而言之,食物、水、空氣和性,即使不是人的本質,也是人必不可少的。

 

哲學層面上講,探討本質肯定是有價值的。但是對於實用學科而言,一種既不穩定也不唯一的特徵,又能幫上我們多少呢?所以我的結論是:

非要去找「攝影本質」是什麼,

從本質上講,沒有什麼意義。

 

不聊本質,我們聊什麼呢?聊價值。

記錄的價值,我們上一講說了,攝影是真實世界最好的證據。

 

觀看的價值,我們這一講說了,觀看是獲取資訊必經的環節。

記錄很重要,觀看也很重要,兩者都必不可少,無法互相取代,也毫不必要分出上下高低,這個就是結論了。

 

本篇其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反對在攝影領域過度爭「正宗」。喜歡爭「正宗」是國人的習慣,無論是刀子剪子還是羊肉泡饃,「正宗」老字號的招牌一掛一條街,無非是強調別人不正宗」多做點自家的生意。這種爭論放在攝影界,既沒有太大理論學術意義,也談不上能怎麼指導實踐,還是放下了吧!

 

好了,今天就是這樣。下一篇我們要觸碰一個大問題。近些年,一直有人認為紀實攝影沒落了,論據是在歐美國家,紀實攝影、報道攝影等等,確實是式微的厲害。這種觀點對不對呢? 重點關注紀實五連擊之四: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提醒大家一個事情。討論紀實攝影,因為距離現實比較近,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原則,叫做「與人為善」,具體的做法叫做「不上綱上線」。這一點,有些朋友做的很不好。如果做不到,請您不要跟我玩這個遊戲,謝謝。

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到飛哥的文章,下面這些應該也不容錯過吧?

飛哥談影|扯一扯「藝術家迷霧」(威力加強版)

飛哥談影|快樂攝影,你快樂嗎?

飛哥談影|狹隘是病,不治要命

飛哥談影|最"臭"的題目,可能最有機會

飛哥談影|評論家能為你做點啥?

#飛哥談影#那個你沒看懂的弗蘭克

飛哥談影|細賬算的好,騙子沒地兒跑

飛哥談影|評論家能為你做點啥?

 

我是許華飛,我不會讓你舒服,但會幫你進步,要相信我是愛你的呦!那就長按下圖二維碼加個關注唄!

飛哥談影|記錄?觀看?誰是攝影的「本質」?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6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