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mfNmW-0.jpg

磯崎新(Arata Isozaki)1931年生於日本大分縣,1954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後來又獲建築學博士學位。他在日本現代重要的建築設計師丹下建三的事務所工作近十年,發跡於代謝派。1963年創立了自己的事務所。他在職業生涯中曾多次獲得日本建築學會大獎、英國皇家建築師獎、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和國內外許多重要獎項。

60年代日本開始投入於對理想社會的積極追尋,理想國度與現實環境的衝撞,成為代謝派發展期間最為深刻的時代背景。新陳代謝論源於日本二戰後因高度經濟發展,導致都會區人口迅速膨脹、空間密度提高、居住空間不足等問題,因此城市的居住環境問題,也成為代謝派試圖解決的主軸議題。代謝派建築家們在1960年代如百花齊放般發表著各式大型城市的紙上規劃,這些作品有著新陳代謝的生物學特質,他們將建築及城市空間視為動態有機的生命體,讓空間能隨時間不斷生長更替,因此在建築型態上表現出核心主體向外生長蔓延的狀態,而這些生長的模具單元仍有其規律的空間樣貌,因此也塑造出屬於代謝派獨樹一格的城市美學,回顧代謝派的初衷雖然是立基於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場域,但若以城市景觀、市民生活與環境保育的視角來觀察其優劣,仍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201307191858025829.jpg

(上圖)1962年磯崎新提出《 空中都市―渋谷計畫 》這個方案在主結構體上方懸挑著樹狀連接型態的居住單元,這些居住單元距離地面有一定高度,使下方的土地空間可做其他用途,如花朵般展開的居住單元間彼此亦可相互串聯。

代謝派設計特色

1.預鑄(prefabrication,將建築分成許多單元,於工廠製造完成後運至工地組裝)。

2.巨型建築(megastructure,可容納龐大居住、商業單元等綜合空間的巨大建築)。

易於安裝更換的預鑄式建築,能應使用者需求而擴增汰換各單元,達成持續「代謝」的理想;而巨型建築則可容納不斷擴張的人口,解決居住空間匱乏的難題。

3809267_pbt8z0p_l.jpg
(上圖)磯崎新在大阪萬國博覽會祭典廣場設計了兩座表演裝置機器人《デク》和《デメ》,
機器人包含頭、身體、底座和兩隻長度不同的手臂等部分。
主要的身體部分可以向上升至 24 英呎,下方空出的底座就變成一個舞台,
而頭部則擁2個控制室可以收集和處理資料,並對機器人發布命令,以產生氣味、
聲光或是繚繞的霧氣配合現場演出。

 

3823985_sugimt5_l.jpg

 

3823951_40gye4a_l.jpg

(上圖)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運用虛實的幾何形體,讓建築均衡地像是由一個個相同大小的立方體堆疊而成,

光線可穿透而過的大片方格玻璃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