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早的交易是由於鄰居之間的互換食物而形成的,最後又形成了集市,人們只需要將自己不太需要的食物,或者多餘的拿到集市上去與別人換取需要的東西就可以了。而後來又形成了用貝殼等物品用來交換東西形成貨幣。之後隨着文明的發展,人們又將貴重的金屬作爲貨幣。隨着後續工匠的技藝越來越精湛,也將它做成了元寶等樣式,更具有標識性和流通性。

  而說起古代的元寶,其實是大有來歷的。一般元寶是官府流通的官銀,普通人用的大多是碎銀子和銅錢,也就出現了電視劇裏面小二收到銀兩,便會拿牙齒咬一咬以辯真假。而古代銀兩的製作是非常講究技藝的,師傅的一般都要看銀子的成色如何,如果顏色暗沉的銀子,一般是不會被製作成銀兩的。

  而胥吏則會以銀子成色不足過於散碎等藉口對老百姓交付的銀兩折色,讓民間多交銀兩,這叫做“火耗”。多的時候能達到三成,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這個意思。而被製作爲成品的銀兩底部是會被刻上工匠的名字的,千錘萬鑿,纔會成爲一錠完美的銀兩。

  而東西製作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也就越高。現在清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三四百元左右,或者四五百元左右。但是如果製作工藝非常好的銀兩可以達到幾十萬,如果是明朝的就更加值錢,年代再往前的甚至可以達到幾百萬。這也是爲什麼收藏家們酷愛收藏古代文物的原因,如果不出其他狀況,它們是隨着時間的增長價值也變得越來越高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