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紀實攝影五連擊」最後一篇。前四篇分別是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是人民的攝影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能不能記錄「真實」

飛哥談影|記錄?觀看?誰是攝影的「本質」?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在上一篇,我們終於大聲的宣佈了一下,當下中國的紀實攝影正當其時。那麼,正好也在當下「正當其時」的你,又能和紀實攝影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飛哥相信,一件事情要做的長久,必須建立在互相造福互相受益的基礎上。你和紀實攝影的交情,也要先搞清「紀實攝影能為你做什麼」和「你能為紀實攝影做什麼」兩個問題。

 

首先,關於「紀實攝影能為你做什麼?」飛哥當初寫過#飛哥談影#為什麼是紀實攝影?,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第一,紀實攝影仍然是當下最具有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功能的攝影形式。對於攝影人「揚名立萬」的目標而言,不失為一條綠色通道。

 

第二,在某些情況下,紀實攝影仍然可以起到幹預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對於關注社會,但在生活中又沒有什麼發言力的影友而言,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

 

下一個問題「看上去」也很清楚,你能為紀實攝影所作的,就是拍出更好的紀實攝影作品,把「蛋糕」做大

 

真正復雜的問題是,放在今天,怎麼能拍出「好的紀實攝影」照片?

 

我想,這其中有五個問題:

 

第一點,還是「人民的立場」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張

 

從第一次使用「紀實攝影是人民的攝影」開始,飛哥就為這個詞飽受非議。可能在一些朋友看來,「人民」是過於政治的詞匯,和創作的個性並不相容。其實飛哥一直想強調的是,紀實攝影,既然是以傳播獲取力量,就要關注大眾關注的問題、尊重大眾表達的感情,進而言之,為大眾爭取更多利益,這也就是所謂「人民的立場」。紀實攝影不可能沒有作者個人的情緒觀點,但如果視大眾為無物,完全陷入一己悲歡或者見解當中,恐怕很難有長久的生命力。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2張

張審軍作品《獨生子》

 

上圖是飛哥上一講談到的草根作品之一。構圖光影實在沒有太多可說的,但是這樣一張視覺上的「庸常」作品在網路上瘋狂傳播,感動了無數讀者,原因就在於真的是打動了讀者的「痛點」。飛哥這一代人,誰家不是「4-2-1」的格局,無論是老的小的哪頭出問題,人到中年的「中間層」都要狼狽不堪。因為得到了大眾的「感同身受」,這件作品也就得到了成功。

 

第二點,是「身邊的溫度」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張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是有人要把「紀實攝影」說到「大」和「遠」。要不就是「事件大」,拍一個香港回歸或者朱日和閱兵肯定效果好,但是對一般影友而言——您真心夠不著好嗎?要不就是「地方遠」,必須在老少邊窮或者異國他鄉想辦法——多花了幾倍的錢和時間,落下一個浮光掠影。

 

飛哥把道理說清楚,紀實攝影的制勝之鑰是「用內容打動讀者」。什麼內容最能打動讀者呢?細節。什麼地方最容易發現細節呢?身邊。看看,答案是不是昭然若揭?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4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5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6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7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8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9張

張伏麟《減負、沖不破的網》

 

這是飛哥上一篇提到的另外一件草根作品。作者自己就是學校教師,教育的事情對他熟門熟路,不但沒有任何行業壁壘,還有幾乎取之不竭的資源。他立足於自己熟悉的教育問題,得以展示大量一般作者無法掌握的內容(當然,教育本身也是大眾的「痛點」之一),就得以拿出遠遠超出一般水準的佳作。這件作品的傳播程度,也足以讓你羨慕哦!

 

第三點,是「獨立的思考」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張

 

飛哥說到當下攝影,最愛的一句話就是「多了不值錢」,這大概是影像爆炸時代最大的尷尬吧?說到風光攝影的時候,我說過「世界上的新鮮景觀已經不多了」,說到紀實攝影,我們也要承認——這世界上的新鮮故事,也不多了。

 

大家用著差不多的設備,講著差不多的故事,真心是沒有出路的。這才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和智慧作為加持。差不多的故事,講出不一樣的觀點和味道——恭喜,你就脫穎而出了。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1張

雍和作品。圖片說明為:2011年6月12日,上海董家渡地區王家碼頭路,拆房隊辦公室掛著毛澤東畫像。在城市動拆遷過程中,矛盾突發,極端事件也不斷出現,拆房隊懸掛「神像」,意在保佑自己。

雍和的上海拆遷,一直是我的寶藏。這件作品的奇異之處,在於鏡頭對準的不是拆遷戶,而是拆遷辦的工作人員。一般人眼裡,拆遷辦總是有點「強勢」甚至是「霸道」。作者可以表現強勢一方脆弱的一面,突破了對於類似題材的簡單二分邏輯,通過每個方面參與者的無奈和恐懼,凸顯現實世界的復雜性。這一表現背後,是作者對於事件比他人更加深入的判斷。

 

第四點是「長期的堅持」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張

世界上有一種魔力最大的事情,叫做「時間」。同一件事情,偶一為之可能毫無亮點,一旦能持之以恆,能放在時間的維度裏衡量,效果馬上大為不同。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3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4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5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6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7張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8張

汪強作品《小崗大路越走越寬》

 

汪強,新鮮出爐的中國攝影金像獎得主。他的作品單幅拿出來,技藝純熟但也不算特別「亮眼」,但是整組作品組合在一起,好像沒人覺得他不應該獲獎。小崗村固然是一個很大的亮點,但是作為改革開放的發源地,拍過小崗村的作品可謂車載斗量,為什麼是汪強勝出呢?因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家拍小崗村也拍了四十年。紀實攝影最喜歡歷史加分,一件事情做了四十年,那就不是事情,要叫做「現象」啦!現象級的作品,拿獎很正常啊!

 

最後一點則是「擁抱變化」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張

 

我們一直在說紀實攝影長存。飛哥要強調的是,劉易斯海因和多蘿西婭蘭格那種關心社會、關注人命運、注重社會道德的精神內涵,是一定會長存的。但是他們那個樣式的照片,不可能千秋萬代。這幾年國內媒體的報道攝影力量,實際上是大大下降了。別誤會,攝影記者們不是改行去搞當代藝術——他們都去做視訊了。

 

20年前飛哥剛入行時,認真問過前輩,靜態攝影會不會讓位於動態攝影啊?老先生的回答是:不會!除非人人腰上別著個電視機!說到這裏,飛哥請大家拿起自己的智能手機晃一晃,這纔多久啊,現在不就是人人腰上都別了個電視機?你們看,變化就是這麼突如其來。 

實際上,紀實攝影的改變之路早已開始,2009年12月,南都視覺中心完成了較為成熟的多媒體攝影報道作品《通向智慧的路》,媒介元素除了照片、文字、聲音以外,還增加了動態採訪視訊。新華社從2011年開始全力打造多媒體影像平臺,幾乎一個月會出一到兩個多媒體攝影報道作品。2011年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第一次單獨增設多媒體類別獎項,《京華時報》王磊的作品《向上看的人》獲得三等獎。2012年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開始徵多媒體類別作品,以後成為全國攝影藝術展的常設項目……(感謝徐希景老師提供以上資料)

記錄這些要說明的是:紀實攝影早就不是單純的「拍照片」這麼簡單,文字、編輯、視訊、裝置、聲音……都有可能成為紀實攝影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代藝術的元素,只要不違背「紀實精神」的初衷,也可以加入到紀實攝影當中——我們看到紀實攝影呈現出「不一樣」的外觀時,多去看作品能不能發揮作用,少去想這樣會不會影響紀實攝影的「純粹性」,也許天地就會寬廣很多。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20張

莫毅作品。他的這件「紅被子」屢遭惡搞和污名化。但其所屬的《我的鄰居》系列,確實對中國社會現狀做了相當觸及靈魂的揭示。

 

好了 五連擊到今天,也算是告一段落。關於紀實攝影 

希望大家記住四件事:

關注社會、關心人民、觀照時代、不憚於進行道德層面的判斷,這就是紀實攝影的精神內涵;

 

判斷紀實攝影的價值,必須結合時代的發展、結合人民的觀點,跳出「藝術家」個人的一己悲歡趣味;

 

忠實於現實世界、忠實於獨立靈魂,是紀實攝影不變的創作態度;

 

時代的發展,給紀實攝影的更多可能性。擁抱變化,紀實攝影纔有更好的未來。

 

好了,今天就是這樣。總算填了一個坑,很開心。春節之前,我再就去年組織培訓的題目做一兩篇小文,推一推「怎麼拍過年」的老文章,就要封箱了。春節後,我會推出一個關於史上重要攝影展覽的系列。這樣安排,大家還滿意嗎?

 

我是許華飛,我不會讓你舒服,但會幫你進步,要相信我是愛你的呦!那就長按下圖二維碼加個關注唄!

飛哥談影|你和紀實攝影有個約會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21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