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本文是「紀實攝影五連擊」當中的第四篇。前三篇分別為: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是人民的攝影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能不能記錄「真實」

飛哥談影|記錄?觀看?誰是攝影的「本質」?

 

關於「紀實攝影沒落」或者「紀實攝影陳腐」的論調,這幾年很是興盛。雖然聽起來刺耳,人家說的時候,還真是能舉出一點根據來。

 

無可諱言,在歐美國家(本文所有的「歐」特指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美」特指美國,不含東歐巴爾幹墨西哥哦),重視社會事件和社會價值判斷的傳統紀實攝影,影響力正在「逐步下降」。從尤金史密斯之後,再沒有傳統「行俠仗義」式的紀實攝影家或者某一件紀實攝影作品,能達到前輩的高度。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張

智子入浴之後,歐美世界再沒有一件紀實攝影作品能達到這樣的影響力,也沒有再產生一位紀實攝影師達到尤金史密斯的影響力

 

相反,從弗蘭克的《美國人》,以及「新紀實」、「私攝影」等開始,最近60年,攝影師越來越關注個人的興趣和感受。特別是隨著當代攝影元素的比重逐漸加重,很多光怪陸離的照片和傳統的「紀實攝影」形式漸行漸遠——客觀事實擺在這裏,是不是可以說,傳統紀實攝影已經「沒落了」。

 

話真不是這麼說的。要看清紀實攝影是不是真的「沒落」,我們其實只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歐美的紀實攝影怎麼「沒落」了?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2張

攝影本身就具有媒介藝術品的雙重屬性,其中「紀實攝影」當中媒介的屬性更加偏重,在媒介領域,直到今天,傳統類型的紀實攝影仍然在體量上佔據壓倒性優勢。如果翻開一份歐美報紙或者打開一個嚴肅歐美網站,絕大多數針對社會題材的攝影作品,仍然屬於傳統紀實攝影或者報道攝影的範疇——我們之所以覺得紀實攝影「風光不在」,主要是因為單件作品或者單個攝影師的影響力和上世紀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年代相比,確實相去甚遠。

 

為什麼相去甚遠呢?原因有兩個

 

一是又陷入了「多了就不值錢」的怪圈

 

最近幾十年攝影越來越普及、圖片使用越來越廣泛,作者和作品的數量日益增加。作品數量多了,必然會分散注意力,這件事情很好理解。我們把幾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年度作品開列如下: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3張

 2017年年度照片,暗殺題材,作者Burhan Ozbilici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4張

2016年年度照片,難民題材,作者Warren Richardson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5張

2015年年度照片,受歧視的跨性別者,作者Mads Nissen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6張

2014年年度照片,難民題材,作者John Stanmeyer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7張

2013年年度照片,阿以沖突題材,作者Paul Hansen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8張

2012年年度照片,葉門內戰,作者Samuel Aranda

這些作品單獨拿出來確實非常優秀,和歷史名作對比未必處於下風。但是組合在一起,除了2015年的主題內容和2014年的表現形式相對個性一些,其餘是否從思路和表現形式上都有些類似?這種因為數量堆積導致的雷同現象,實際上把每一件作品的評價都拉低了不少

 

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真心大不如前

 

我們在第一講就說到過,紀實攝影首重資訊傳播,其深層次的價值,一曰留存記憶 二曰解決問題。留存記憶是「慢功夫」,彰顯紀實攝影價值主要依靠「解決問題」。但是作為記錄工具,單純的圖像優勢突出,不足也十分明顯——一方面生動直觀、直擊人心,但另一方面很難表達抽象和復雜的內容。所以,社會矛盾越顯性、表面沖突越明顯,攝影的作用越明顯;社會矛盾越隱性、社會背景越復雜,攝影的表達越困難。

 

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紀實攝影已經在歐美國家解決問題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三四十年代的戰爭,社會上存在主要是比較顯性的、表面沖突強烈的社會問題。劉易斯·海因的照片,讀者一看就知道童工可憐要限制資本家;羅伯特·卡帕的照片,讀者一看就知道戰爭殘酷要消滅法西斯;所以相應的措施都很快被推行起來。既能打動人心又能改善社會,這也正是傳統紀實攝影大發展的年代。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9張

劉易斯·海因的作品,一看就明白問題出在哪兒,解決問題也很順理成章

 

但是進入五十年代,歐美社會關系趨於穩定,進入一個平穩慢速增長的年代,顯性矛盾逐漸減少,深層次矛盾逐漸突出——簡單說,問題越來越復雜,逐漸超出攝影的能力範圍。舉個例子吧:

 

2018年底法國的「黃背心」事件,一開始是法國民眾為了抗議油價上漲自發組織的抗議,背景則是2008-2016年,法國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減少了440歐元,家庭購買力下降了1.2%,百姓無力支付油價的提升。再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對政府發展經濟不力和移民過度進入擠佔工作機會的不滿。鬧成這麼大聲勢,又有右翼分子煽動和社交媒體加速資訊傳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對於觀者而言,道德層面其實難以作出判斷。上街打砸搶無疑是不對的,但是上街的動機似乎又是值得同情的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0張

這張照片,社會背景真的沒交代明白

 

上述內容,圖片往往只能表現一些街頭騷亂的場景,復雜的背景很難充分表達,是不是蒼白無力的很——其實因為有街頭沖突,「黃馬甲」還是容易拍的呢!如果要用圖片說明美國人選上川普的心態,或者說明為什麼小小的越戰差點讓美國社會崩潰,這事情寫本書都寫不明白,要用圖片說清楚,實在是過於難為攝影了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1張

馬克·呂布的《槍炮與鮮花》,世界名作,但對於越戰騷亂的深層原因,完全沒有觸及到

 

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紀實攝影逐漸出現了「表述不能」,「解決不能」的窘境,一些攝影師選擇關注海外(尤金史密斯70年代需要去日本拍水污染,近些年較有影響的紀實作品更是幾乎全部出在第三世界),但是海外越來越偏,遲早會失去歐美主流社會的關注。很多人於是逐漸放棄了「鐵肩擔道義」的理想,轉而展示個性化的表達。這究竟是順應攝影規律的主動選擇 還是限於現實所做的無奈選擇?

 

而且,攝影師展示個性的努力,在整個攝影世界裡所佔的比例,似乎沒有某些「專家」鼓吹的那麼驚人。無論是黛安·阿勃絲還是蓋瑞·溫諾格蘭德,拉里·克拉克還是南·戈爾丁,他們的攝影實踐中個人化、偶然化的因素顯而易見,這些能不能夠代表攝影的「方向」或者「主流」?至少我是不敢下這個定論。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2張

黛安·阿勃絲正在展示她的作品,她的創作理念深受原生家庭和本人精神狀態的制約

 

至於說到當代藝術沁入攝影,真正意義上的當代藝術,恰恰是帶有強烈社會領域訴求的。雖然手法上突破很大,也不關注傳統紀實攝影的「資訊傳播」功能,但其本質與關注社會、關注人文的「紀實精神」,其實相差無幾。在我看來,傳統紀實攝影和當代藝術都在證明著「紀實精神」的生命力,不但不是對手,還是好朋友呢!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3張

王慶鬆作品,對社會的關注顯而易見

說句題外話,中國的「當代藝術」,相當一部分都是胡扯。沒有獨立的精神世界,只不過是借鏡(說實在了就是抄襲)國外藝術家的形式,要點兒經濟效益。這種東西大家不要理睬他們!

不過即使顯得「沒落」,傳統紀實攝影偶爾露崢嶸,依然能夠震驚四座。比如下面這件作品: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4張

尼呂費·德米爾作品,3歲敘利亞男童溺死在沙灘上

為無數難民打開了歐洲的大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張視覺呈現非常平庸的照片,直接改變了歷史進程。雖然在攝影世界只是無名小卒,但德米爾一張作品的「功業」,大概要比黛安·阿勃絲的整個攝影生涯還強大上許多倍。這就叫紀實攝影「沒落」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了,理解了歐美的紀實攝影的現狀,我們就來聊聊中國自己的事情吧!

 

中國的紀實攝影也」沒落「了嗎?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2張

首先我們先說一個基本原則吧:黃油麵包養人、豆漿油條也養人。不是歐美怎麼樣,中國就必須怎麼樣。這點大家不反對吧?

 

在第一講我們就講過,紀實攝影是「人民的攝影」,在很大程度上其發展狀況,不僅僅取決於攝影自身的發展規律,也要取決於所處的具體環境。而今天中國的具體環境,和歐美髮達國家是決然不同的。

 

簡單的說,中國和歐美髮達國家相比,起步晚、底子薄、發展快

 

首先不可否認,美國立國200年,除了南北戰爭鬧過一場,基本上太平無事,中國改革開放才剛剛四十年。既然起步晚了,就是要承認底子比人家薄,很多基礎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中國有後發優勢,發展速度比歐美快得多,類似於深圳、浦東,十幾年發展出一個國際大都市,當下的歐美國家是沒有例子的。這個快速發展和裂變的過程中,很多差異和矛盾會非常明顯的體現出來。

 

簡單的說,中國還有很多問題是攝影可以解決的,這依然是一塊紀實攝影的用武之地

 

很多專家提出,《美國人》的出現,標志著傳統紀實攝影在歐美的式微。尤金史密斯的日本水污染則是歐美傳統紀實攝影最後的輝煌。但是《美國人》初版是在1958年,尤金日本水污染的照片完成於70年代中前期,而直到1990年代,中國才產生了堪稱本土攝影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希望工程》——可見中國和歐美,念得實在不是一本經。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6張

這件作品的輝煌,可比《智子入浴》輝煌多了

 

直到今天,從林強的《麻風村》,我的朋友陳傑的《懸崖村》,王久良的《垃圾圍城》,他們面對依然是缺少關注但黑白分明的問題:孩子們上學沒有路,或者垃圾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這些問題只要通過資訊充分傳播,就能得到有效幹預。所以他們的作品雖然形式上雖各有特色,仍然不脫傳統紀實攝影的大範疇,而能引起大眾關注,進而帶來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扎紮實實起到「解決問題」的效果。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7張

王久良《垃圾圍城》,這是一組解決了問題的作品

至於大眾的口味,有心的讀者可以在網上找近期的兩件作品,張審軍的《獨生子》和張伏麟的《減負,沖不破的網》。這兩位都是河北的草根作者,真真正正的名不見經傳,作品在視覺層面亮點也不多。但是因為切中了大眾的「痛點」,藉助網路傳播的風生水起。可見,關注社會、關注人文的「紀實精神」,依然在中國讀者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兩組作品可說的很多,但是飛哥今天不說,我要給第五講留點資料哦)。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甚至不需要太多理論的證明,只要這些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還在傳播、還在發揮作用,我們就可以很篤定的說:

 

中國的紀實攝影,正其時也!

 

至於為什麼有些朋友一直唱衰紀實攝影呢,除去個別人真的是在嘩眾取寵,多數朋友還是有點糊塗,叫做「食洋不化」。飛哥必須說,多讀國外文獻是大好事,把國外文獻絕對化神聖化,完全不看中國現實,那就適得其反了。前一段在一位彭祥傑老師的朋友圈,看到他轉述慄憲庭先生給某個藝術駐留項目的留言。飛哥是國家幹部,說這個話一定會被罵。慄憲庭先生本身就是藝術家,他說這個話,就值得自詡為藝術家的朋友們深思了——

藝術家的可悲,莫過於太執著於做一個藝術家,這會使藝術家把自己置身於整個以大師為標志的藝術史面前,而不是痛感到自己存在於這個活生生的時代中。

 

當然,今天中國的紀實攝影,好像也有一點點寂寞的樣子,為什麼呢?這裏有一個很有趣的原因。紀實攝影能為你做什麼,你又能為紀實攝影做什麼?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些內容,請關注紀實攝影五連擊第五篇:活在當下,你和紀實攝影如何共同進步。

 

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到飛哥的文章,下面這些應該也不容錯過吧?

飛說不可|再見過去,你好未來

飛哥談影|扯一扯「藝術家迷霧」(威力加強版)

#飛哥談影#圖片被槍斃,都怨你自己—說說"爛圖"七宗罪

#飛哥談影#風光攝影真的「低級」嗎?

#飛哥談影#創意這件事有多重要——怎麼不拍無聊的好照片

#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飛哥談影#別讓不合格的編輯辜負了好照片

#飛哥談影#仔細說說攝影和文字的關系

 

我是許華飛,我不會讓你舒服,但會幫你進步,要相信我是愛你的呦!那就長按下圖二維碼加個關注唄!

飛哥談影|紀實攝影「沒落」了嗎? | 大飛哥 公眾號 第18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