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也離不開的服飾搭配用品之一,有mm最喜歡的高跟鞋、平底鞋,學生最愛的帆布鞋、休閑鞋、運動鞋,有男士離不開的皮鞋、休閑鞋,還有已經退出歷史舞臺進入博物館的草鞋。從鞋子的名稱就可以發現,鞋子的種類繁多,各式各樣,五花八門,反正鞋子的出現和使用由來已久。

中國鞋子的起源:

眾所都知,鞋子作為服飾的一種,其功能是起到保暖的作用,不受寒冷的侵襲,此外更重要的是保護人類的腳走在地上不受傷害。那麼我們翻開歷史的一頁,查找人類最早從什麼時候起,人類發明瞭第一雙鞋子而不再光著腳走路呢?它在古時候除了最基本的保暖保護作用還有別的寓意嗎?

鞋的發明是與自然環境、人類的智慧密不可分,也是人類走向文明世界的一個重要階段。遠古時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氣候的嚴寒酷暑,人類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雙腳,於是就出現了鞋: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古人類保存下來的文獻,仍能給我們提供一部精彩的鞋的歷史。

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製的最原始的鞋。還有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瞭高皮絢,就是後來的靴子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裡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

古人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遊牧民族所穿的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

據史料記載,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纔可穿靴)。

中國鞋子的發展歷程:

唐朝時期的女鞋十分大氣。宮廷的女鞋稱為「高牆履」,是由南北朝的「笏頭履」演化而來。還有一種是軟底透空的錦革 靴,與翻領小袖齊膝襖及條紋小口配套,是女裝男性化的胡服式樣。而從宋代起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到了元朝末年開始出現一種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而發展到明清時期,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

明代時期的鞋卻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清代滿族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捲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繡,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

鞋的發展到清朝時期,我們就不能不談"三寸金蓮",這種束縛人性的畸形社會現象,反映的是封建社會對中國婦女在精神和肉體兩方面的歧視與迫害。

清朝末期,國外的皮鞋傳入中國,並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在中國的大城市流行起來,當時許多達官顯貴、時髦男女都把穿西式皮鞋、高跟鞋出入舞場,看作是時尚新生活的標誌之一。民國時期還有一種皮底、綢緞面、手工製作的繡花鞋迅速風行,它以其濃鬱的民族特色,精細的手工工藝,備受廣大婦女的青睞。

鞋子的文化內涵:

如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鞋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但還是有不少人覺得穿在腳上的鞋不足掛齒,難登大雅之堂。可是在中國浙江省溫州市人們大張旗鼓地給鞋修建了現代化的博物館,更將他們收集來的各式各樣的鞋子堂而皇之地擺上了展臺。

中國鞋都鞋文化博物館負責人蔡文雲:溫州號稱中國的鞋都,是我們全國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而且現在從溫州市鞋業生產水平來說,在我們國家處於先進地位,作為這麼一種鞋業生產的這種地位,使我們感覺到溫州人有一種責任,要填補國內鞋業文化研究中的空白,一個方面是要搶救這個鞋文化,另外要繼承、弘揚、發展鞋文化,這是一種責任感。

豐富多彩、琳琅滿目的展品是通過各種渠道從中國各地徵集、購買來的,許多文化事業的熱心人,特別是許多鞋文化愛好者、研究者為博物館的建立和展品的收集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查看許多古代的鞋子的資料,其前部都明顯地隆起,隆起的部分稱作鞋翹,為什麼會有鞋翹,它有什麼作用呢?

第一就是中國古人都是穿裙袍的,穿裙袍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摔跤,因此鞋子前面有一塊鞋翹,整個裙袍就可以放在鞋翹裡面,這樣走起路比較安全,走路的時候,不至於踩到裙袍。

第二點就是起一個警戒作用,就是穿著鞋子走路,生怕碰到硬的東西,那麼有了鞋翹以後,他就不容易傷腳。

第三個呢,鞋子最容易破的地方,就是鞋頭,因此就在鞋頭的前面加個鞋翹,而且這個鞋翹一般都是跟鞋底連在一起的,用鞋底這麼厚的厚度做成一個鞋頭的鞋翹,就增加了它的牢度。

鞋子不但是日常生活用品,它還可以是藝術品、禮品、收藏品,它與中國的禮儀、風俗等有密切的關係,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也能尋到它的蹤影,總之鞋子早已被中國人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載體。

回顧鞋子的歷史:

中國民俗學會顧問/溫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大兵:中國的鞋履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邊,它這個鞋履不僅僅是生活用品,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的鞋履它是等級的標誌,什麼等級穿什麼鞋,那從周禮開始到清代都非常明確而且非常嚴格,什麼官穿什麼鞋,帝王穿什麼鞋,后妃穿什麼鞋,貧民穿什麼鞋,它是等級的標誌,其次它很明顯的它是禮儀的規範。

中國人的一生中,出生、壽誕、婚嫁、喪葬,不同時期,不同時刻要穿不同的鞋子,比如小孩子一出生長輩便給他準備好了一雙動物造型的童鞋,最常見的是虎頭鞋,寄託著家長乃至整個家族希望孩子生龍活虎,健康成長的願望,此外還有豬頭、兔頭等小動物造型的鞋子,伴隨孩子們度過人生最初的一段時光。

回顧中國鞋文化,探尋鞋文化的淵源,使我們領略到了其中獨具中華文化魅力的深刻內涵。透過出土的歷朝歷代的鞋子,中國各民族各地區人們目前還在穿用的鞋子,以及這些正在流水線上生產,正擺在鞋店中出售的鞋子,我們彷彿看到了中國鞋文化發展演進的歷史。


如果你瞭解中國人的話,你就會覺得中國人非常了不起,非常聰明,非常智慧,如果你不瞭解中國人的話,你就看不明白了。

中國幾千年來的鞋文化卻沒有一個鞋品牌,就憑這一點,中國人就很牛,牛到我們自己都看不明白。你可能奇怪了,我們自己還有看不明白自己的?我可以非常明確地告訴你,我們很多人都看不明白。

其實這跟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有關係,我就從一個「變」字來告訴你。中國人是最喜歡變的,如我們的圖騰是龍,龍是什麼?龍是不是最善變呢。但是我們也是最不喜歡變的,如變臉如翻書一樣快,誰受得了。所以再來看我們五千年的文化,就一雙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用我們今天的詞來說,這是一種創新,微創新,這種創新竟然我們自己都感覺不到我們在創新,在變化,所以最終我們變化得連自己都看不懂了,看不明白了,甚至連一個像樣的手工鞋品牌都沒有,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也是古代人最厲害的地方。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民族基因,可能你沒有意識到,比如我們使用的國產手機,大家是不是說叫山寨機,這樣說起來那也是一種山寨文化,如果沒有當年深圳華強北的山寨文化,今天我們基本上人手一部或幾部國產機,不僅我們中國人自己使用,外國人也非常喜歡。

如果我們的視野再放大一點,看看這幾千年以來,不僅僅是鞋行業沒有啥品牌,試問其它行業有嗎?可以去琢磨琢磨。

你能夠意識到我們的鞋文化幾千年來沒有一個屬於自己文化的鞋品牌,你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你想要真正地搞清楚這裡面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我剛才提到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最了不起的地方,你可以從我們中國人的性格上去了解,你自然就會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你這個問題涉及知識甚神,加上本人能力有限不能通俗易懂幫你去解答,只能給你一個方向:瞭解中國人的性格,總結為一個字:變!從這個根本的大方向著手,你一定可以找到滿意的答案,甚至還有更多意外收穫喲!

謝謝!


大粵陳氏關於[手工鞋品牌]的提問立意很好!泱泱中華,人口眾多,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一流的製鞋大國。說到民族品牌,僅北京一地的大成齋、內聯升、步瀛齋、同陛和這些百年老店製作的手納千層底布鞋,已經響譽京津華北數百年!

時過境遷,在機械化製鞋業獨步全球的今天,手工製鞋的確舉步維堅,逐步被市場邊緣化了。但是,我相信手工製鞋業不會消亡,「物以稀貴」是商品經濟的特點,只要匠人們繼承優秀工藝傳統,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劍走偏鋒,發揮特長優勢打造品牌,為手工製鞋爭得一步之地!祝大粵陳氏手工製鞋生意興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