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国手陈莲舫故居

  ——朱家角陈家弄探幽

  福洲 大钧

  1916年,御医国手陈莲舫劳累过度患重病,在朱家角去世。世人怀念这位为祖国中医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先贤,把朱家角北大街陈莲舫先生住过的小弄,称为“陈家弄”。这条大约有一二百米长的弄堂,两旁有近百年历史的民房,几乎全是陈家的祖屋。虽然有些房型变了,外墙脱落了,显得破旧,但是曾安放在祖屋里的“恩荣五召”金匾的正堂还在,莲舫接待客人的厅堂还在,他的书房、诊所以及病人的候诊室还在,它们向世人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往事,见证陈家世医活人无数的仁医仁术。

  清代御医陈莲舫出身于医学世家,是陈氏十九代世医。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名秉钧,字莲舫。祖籍青龙镇,后随行医的祖父、父亲一起迁居朱家角镇。

  莲舫生在世医之家,自幼在祖父、父亲的薰陶下,善思好学。他无意仕途,一心继承祖业,悉心钻研药方,学习脉理。至青年,医技初露头角,受病家好评。

  一个成功者的道路并不平坦,莲舫同样在从医路上遇到艰难曲折。

  他与吴江同里举人钱少怀结拜为异姓兄弟。少怀患病,莲舫得知后,雇舟迅速赶往少怀家中,细心诊治并安慰家属。由于少怀患的是重症伤寒,当时没有特效药物。莲舫虽下了功夫,翻阅了有关典籍,参考了祖传单方,亲自熬药,日夜操劳,仍无力回天。

  钱举人大殓那天,他生前门生故友,都来吊唁。莲舫也备了祭礼前往祭拜。钱夫人见丈夫好友来了,边哭边说:少怀病重,药石无效,陈家伯伯为少怀诊治,熬夜辛苦,我无法报答,请受我一拜。莲舫失去结拜兄弟,非常伤心,见少怀夫人行如此大礼,十分惭愧。他暗自抱怨,目前的医术不能挽救危重病人,单一的药方难以救治并发的病人。

  莲舫在行医的岁月中,碰到的挫折,不知多少次,可贵的是他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寻找自身的不足。他闭门数年,悉心研究名家脉案,博采民间各种验方。既吸收前贤的经验,又不拘泥于旧法,法古而不泥古,善于灵活化裁。因此,他的医术越来越高,对内科、外科、妇科和小儿科均能应付自如,药到病除,有国手之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生病,下诏征集天下名医。经宁督岑春暄、江督刘坤一和鄂督张之洞的推举,59岁的陈莲舫进京为光绪皇帝治病。当时,由外省报荐的医官共六人。对光绪会诊后,莲舫开出的药方,经太医院审核被推为主稿。服用后,病情有了好转,得到太医院的赞许。之后,光绪和孝庆后生病,先后召莲舫进京诊治五次。莲舫不仅为皇室医治,还要负责御药房的方药审查,又要与其他医官一起,定期值守,十分辛劳。

  人们为他上京为皇家看病而感到荣耀,却不知莲舫心中的烦恼。有一次进京,为皇上和太后治病,他俩病情和症状差不多。太医院的医官开了不少处方,效果甚微。莲舫把脉诊治后,觉得没什么病,不过是滋补过度,应加以疏导。于是,莲舫提笔,准备开药方。这时,他忽然想起清宫有个规矩,药方必须由皇上过目。如药方中没有补药,会招来不白之冤,而放进补药犹如雪上加霜,怎么办?他考虑再三,落笔写下处方。太后和皇上见处方上人参的分量比其他医官都重,非常满意。莲舫却把人参烤焦,使其失去作用。这个障眼法,瞒过了皇上。几日后,皇帝、太后开胃通气,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陈莲舫敦厚、朴实,处事低调,从不张扬。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平民出诊,坚持步行不坐轿,以减轻病家负担。渔民求诊,也乐于登上渔舟。有个晚上,风雨交加,一个渔民冒雨到陈宅请莲舫先生出诊。他二话不说,跟着渔民来到渔船停泊的地方。见病人躺在小网船上,他毫不犹豫上船替病人把脉、诊治。看到病家舱内除了一床破被外,几乎一无所有。他开好方子,真诚地说:快去续药,诊金免了。病家对先生的平易举止,感动得热泪盈眶。

  深秋的一个下午,苏州一乡绅来朱家角请莲舫先生出诊。当天晚上,星月无光,出诊船误入菱塘。谁知,那船刚抹桐油,桐油与菱是克星。油花碰到,菱秧即死。养菱人索赔,莲舫答应赔钱,并要船家退出菱塘。当得知病人因吃菱太多致消化不畅,他随手抓了一把船上剩余的油灰,搓成丸药。到了病家,确诊菱积致伤,先以油灰药丸作导引,并服开胃消食的药方。服用四帖,病人痊愈。

  莲舫行医几十年,最大的乐趣是治病救人。他在上海悬壶时,曾救过武进巨贾盛杏孙,与盛氏父子交往甚笃。盛氏在上海有多处宅邸,想把一处宅院馈赠莲舫,以报救命之恩。可莲舫不受,说活人之命是医家本分,只收诊金,不受馈赠。从中,可看出他的高尚医德。

  有一次,他给一个棚户人家看病,见患病老人躺在稻草中。他弯腰把脉,毫不怠慢,房内没有桌子,就在自己膝盖上开方子。不料,一次复诊后,老人的儿子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哭着说:先生,我家的五块大洋不见了,这钱是向亲戚借的,你是否看见?莲舫顿了一下,答道:是我拿的。我要买东西,身边没带钱,先拿了,忘了告诉你们。现在我不想买了,钱还给你。快回去告诉你父亲,省得老人着急。经莲舫悉心诊治,老人的病好了。棚户人家趁晴天把稻草拿出来晒太阳,那知五块大洋一块不少滚了出来。老人儿子急忙跑到莲舫诊所,流着泪向先生道歉,归还银洋,还说:先生,您当时为什么承认?莲舫回答:如果当时我不承认,可能会急出一条人命。

  花甲之年的莲舫不但热忱地为病人诊治,还以医术医德教育后辈。他对子孙要求很严,提出必须做到三条:在初诊中切、问、看要认真、仔细;开方时,需大胆谨慎,字迹端正;复诊时,要摸清情况,详细记录。他经常与子嗣讨论重症病例,研究对症方案。

  1911年,莲舫迁寓沪上,历任广仁堂医务总裁及古善堂诊所董事。他爱做善事,在古善堂既为穷苦病人看病,又免费给药,深受劳苦大众的爱戴。

  莲舫膝下无儿,以胞弟陈秉钟之子陈承浚为嗣子。胞弟陈秉钟和堂弟陈秉鑫都是当地的名医。悬壶于青龙地区的秉鑫医术高超,求诊的船只,有时停泊有一里之遥。他的两个孙辈,也继承祖业。侄孙陈家模因父亲早逝,长期在朱家角跟莲舫学医,曾随同莲舫进京抄方。学成后,回归故里行医。孙子陈家埭,早年从祖父、父亲学医,青年时在朱家角美周弄本宅开业。1937年悬壶上海,还每周两次在电台播讲医药卫生知识,以陈氏医名主讲,受到广大听众欢迎。

  莲舫侄曾孙陈蔚如,是陈氏二十二代世医。他十六岁就刻苦攻读医药典籍,1937年随父在上海开业,1940年回青浦悬壶。他几十年如一日,以祖先为榜样,悉心为病家服务。曾与沪上名医黄铭新、诸葛文、陈门雪、黄文东、姜春华等教授,一起研讨治疗血吸虫病例,抢救了一大批晚期血吸虫病人,为消灭青浦血吸虫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氏世医从康雍年代的第十四代到清末民初第十九代,约有二百六十多年。从莲舫到侄曾孙蔚如,又是七十多年。再加上莲舫始祖一至十三代的行医年份近四百年,加起来有七百多年。可以这样说,陈氏医学与“何氏八百年医学”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陈莲舫不仅是个医学家,还是个书画家。他的医学著作有:《瘟疫议》、《庸庵课徒草》、《风、痨、臌、嗝四大证论》、《加批伤寒集注》、《女科秘诀大全》、《医学启语》、《陈莲舫先生医案》、《陈莲舫医生医案钞》、《名医会诊方案》、《医案拾遗》、《记恩录》等共十七部,前五部著作毁于火,后十二部今存。他还擅长丹青,尤善画梅。兴致来时,画一二枝,潇洒脱俗,栩栩如生。因为医名所盖,鲜为人知。

  随着朱家角旅游业的崛起,陈家弄已成为驴友探幽的好去处。

  作者:福洲 大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