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醫國手陳蓮舫故居

  ——朱家角陳家弄探幽

  福洲 大鈞

  1916年,御醫國手陳蓮舫勞累過度患重病,在朱家角去世。世人懷念這位爲祖國中醫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先賢,把朱家角北大街陳蓮舫先生住過的小弄,稱爲“陳家弄”。這條大約有一二百米長的弄堂,兩旁有近百年曆史的民房,幾乎全是陳家的祖屋。雖然有些房型變了,外牆脫落了,顯得破舊,但是曾安放在祖屋裏的“恩榮五召”金匾的正堂還在,蓮舫接待客人的廳堂還在,他的書房、診所以及病人的候診室還在,它們向世人默默地訴說着當年的往事,見證陳家世醫活人無數的仁醫仁術。

  清代御醫陳蓮舫出身於醫學世家,是陳氏十九代世醫。生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名秉鈞,字蓮舫。祖籍青龍鎮,後隨行醫的祖父、父親一起遷居朱家角鎮。

  蓮舫生在世醫之家,自幼在祖父、父親的薰陶下,善思好學。他無意仕途,一心繼承祖業,悉心鑽研藥方,學習脈理。至青年,醫技初露頭角,受病家好評。

  一個成功者的道路並不平坦,蓮舫同樣在從醫路上遇到艱難曲折。

  他與吳江同裏舉人錢少懷結拜爲異姓兄弟。少懷患病,蓮舫得知後,僱舟迅速趕往少懷家中,細心診治並安慰家屬。由於少懷患的是重症傷寒,當時沒有特效藥物。蓮舫雖下了功夫,翻閱了有關典籍,參考了祖傳單方,親自熬藥,日夜操勞,仍無力迴天。

  錢舉人大殮那天,他生前門生故友,都來弔唁。蓮舫也備了祭禮前往祭拜。錢夫人見丈夫好友來了,邊哭邊說:少懷病重,藥石無效,陳家伯伯爲少懷診治,熬夜辛苦,我無法報答,請受我一拜。蓮舫失去結拜兄弟,非常傷心,見少懷夫人行如此大禮,十分慚愧。他暗自抱怨,目前的醫術不能挽救危重病人,單一的藥方難以救治併發的病人。

  蓮舫在行醫的歲月中,碰到的挫折,不知多少次,可貴的是他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尋找自身的不足。他閉門數年,悉心研究名家脈案,博採民間各種驗方。既吸收前賢的經驗,又不拘泥於舊法,法古而不泥古,善於靈活化裁。因此,他的醫術越來越高,對內科、外科、婦科和小兒科均能應付自如,藥到病除,有國手之稱。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皇帝生病,下詔徵集天下名醫。經寧督岑春暄、江督劉坤一和鄂督張之洞的推舉,59歲的陳蓮舫進京爲光緒皇帝治病。當時,由外省報薦的醫官共六人。對光緒會診後,蓮舫開出的藥方,經太醫院審覈被推爲主稿。服用後,病情有了好轉,得到太醫院的讚許。之後,光緒和孝慶後生病,先後召蓮舫進京診治五次。蓮舫不僅爲皇室醫治,還要負責御藥房的方藥審查,又要與其他醫官一起,定期值守,十分辛勞。

  人們爲他上京爲皇家看病而感到榮耀,卻不知蓮舫心中的煩惱。有一次進京,爲皇上和太后治病,他倆病情和症狀差不多。太醫院的醫官開了不少處方,效果甚微。蓮舫把脈診治後,覺得沒什麼病,不過是滋補過度,應加以疏導。於是,蓮舫提筆,準備開藥方。這時,他忽然想起清宮有個規矩,藥方必須由皇上過目。如藥方中沒有補藥,會招來不白之冤,而放進補藥猶如雪上加霜,怎麼辦?他考慮再三,落筆寫下處方。太后和皇上見處方上人蔘的分量比其他醫官都重,非常滿意。蓮舫卻把人蔘烤焦,使其失去作用。這個障眼法,瞞過了皇上。幾日後,皇帝、太后開胃通氣,病情有了明顯好轉。

  陳蓮舫敦厚、樸實,處事低調,從不張揚。他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爲平民出診,堅持步行不坐轎,以減輕病家負擔。漁民求診,也樂於登上漁舟。有個晚上,風雨交加,一個漁民冒雨到陳宅請蓮舫先生出診。他二話不說,跟着漁民來到漁船停泊的地方。見病人躺在小網船上,他毫不猶豫上船替病人把脈、診治。看到病家艙內除了一牀破被外,幾乎一無所有。他開好方子,真誠地說:快去續藥,診金免了。病家對先生的平易舉止,感動得熱淚盈眶。

  深秋的一個下午,蘇州一鄉紳來朱家角請蓮舫先生出診。當天晚上,星月無光,出診船誤入菱塘。誰知,那船剛抹桐油,桐油與菱是剋星。油花碰到,菱秧即死。養菱人索賠,蓮舫答應賠錢,並要船家退出菱塘。當得知病人因喫菱太多致消化不暢,他隨手抓了一把船上剩餘的油灰,搓成丸藥。到了病家,確診菱積致傷,先以油灰藥丸作導引,並服開胃消食的藥方。服用四帖,病人痊癒。

  蓮舫行醫幾十年,最大的樂趣是治病救人。他在上海懸壺時,曾救過武進巨賈盛杏孫,與盛氏父子交往甚篤。盛氏在上海有多處宅邸,想把一處宅院饋贈蓮舫,以報救命之恩。可蓮舫不受,說活人之命是醫家本分,只收診金,不受饋贈。從中,可看出他的高尚醫德。

  有一次,他給一個棚戶人家看病,見患病老人躺在稻草中。他彎腰把脈,毫不怠慢,房內沒有桌子,就在自己膝蓋上開方子。不料,一次複診後,老人的兒子氣喘吁吁地追上來,哭着說:先生,我家的五塊大洋不見了,這錢是向親戚借的,你是否看見?蓮舫頓了一下,答道:是我拿的。我要買東西,身邊沒帶錢,先拿了,忘了告訴你們。現在我不想買了,錢還給你。快回去告訴你父親,省得老人着急。經蓮舫悉心診治,老人的病好了。棚戶人家趁晴天把稻草拿出來曬太陽,那知五塊大洋一塊不少滾了出來。老人兒子急忙跑到蓮舫診所,流着淚向先生道歉,歸還銀洋,還說:先生,您當時爲什麼承認?蓮舫回答:如果當時我不承認,可能會急出一條人命。

  花甲之年的蓮舫不但熱忱地爲病人診治,還以醫術醫德教育後輩。他對子孫要求很嚴,提出必須做到三條:在初診中切、問、看要認真、仔細;開方時,需大膽謹慎,字跡端正;複診時,要摸清情況,詳細記錄。他經常與子嗣討論重症病例,研究對症方案。

  1911年,蓮舫遷寓滬上,歷任廣仁堂醫務總裁及古善堂診所董事。他愛做善事,在古善堂既爲窮苦病人看病,又免費給藥,深受勞苦大衆的愛戴。

  蓮舫膝下無兒,以胞弟陳秉鍾之子陳承浚爲嗣子。胞弟陳秉鍾和堂弟陳秉鑫都是當地的名醫。懸壺於青龍地區的秉鑫醫術高超,求診的船隻,有時停泊有一里之遙。他的兩個孫輩,也繼承祖業。侄孫陳家模因父親早逝,長期在朱家角跟蓮舫學醫,曾隨同蓮舫進京抄方。學成後,迴歸故里行醫。孫子陳家埭,早年從祖父、父親學醫,青年時在朱家角美周弄本宅開業。1937年懸壺上海,還每週兩次在電臺播講醫藥衛生知識,以陳氏醫名主講,受到廣大聽衆歡迎。

  蓮舫侄曾孫陳蔚如,是陳氏二十二代世醫。他十六歲就刻苦攻讀醫藥典籍,1937年隨父在上海開業,1940年回青浦懸壺。他幾十年如一日,以祖先爲榜樣,悉心爲病家服務。曾與滬上名醫黃銘新、諸葛文、陳門雪、黃文東、姜春華等教授,一起研討治療血吸蟲病例,搶救了一大批晚期血吸蟲病人,爲消滅青浦血吸蟲病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氏世醫從康雍年代的第十四代到清末民初第十九代,約有二百六十多年。從蓮舫到侄曾孫蔚如,又是七十多年。再加上蓮舫始祖一至十三代的行醫年份近四百年,加起來有七百多年。可以這樣說,陳氏醫學與“何氏八百年醫學”一樣,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陳蓮舫不僅是個醫學家,還是個書畫家。他的醫學著作有:《瘟疫議》、《庸庵課徒草》、《風、癆、臌、嗝四大證論》、《加批傷寒集註》、《女科祕訣大全》、《醫學啓語》、《陳蓮舫先生醫案》、《陳蓮舫醫生醫案鈔》、《名醫會診方案》、《醫案拾遺》、《記恩錄》等共十七部,前五部著作毀於火,後十二部今存。他還擅長丹青,尤善畫梅。興致來時,畫一二枝,瀟灑脫俗,栩栩如生。因爲醫名所蓋,鮮爲人知。

  隨着朱家角旅遊業的崛起,陳家弄已成爲驢友探幽的好去處。

  作者:福洲 大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