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公

  來源:健識局

  今天(4月12日),一張名爲“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的圖片在醫藥圈廣爲流傳。

  據熱心網友向健識局透露,吉林省某大型三甲醫院組織此次專項行動,旨在嚴厲打擊影響醫院安全穩定的涉黑涉惡問題。其中,將寄生在醫院場所強買強賣、敲詐勒索的黑勢力,如醫託、藥代等,列爲重點打擊對象。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社會上對於藥代的爭議很多,不少人都認爲藥代的工作是行賄醫生,殊不知,這明顯是在給藥代羣體貼上了歧視標籤,對整個行業有所誤解。

  在上世紀80-90年代,由於改革開放時間不久,國內的主流醫學理念和醫療水平與國際上的差距還比較大,大批外資藥企進入後,開始着重培養一批高技術人才的醫藥代表。

  而醫藥代表的主要工作,是與醫生溝通最新的國際上的疾病治療經驗,向醫生傳遞藥企產品信息,培養醫生學習新的醫學知識和理念,最終改變醫生的處方習慣。

  進入2010年以後,國內藥企迅速成長,醫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缺乏專業背景的醫藥代表人才,又沒有能力系統培訓的藥企,僅靠單一的學術推廣肯定無法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由此,以人情關係和帶金銷售給回扣爲主的醫藥銷售模式開始出現。

  但藥代是個羣體,如今這個羣體裏確實有害羣之馬。公衆不能因爲少數藥代的個人行爲,就否定一個羣體的貢獻,甚至否認整個醫藥行業的發展。

  我們必須看到,傳遞有價值的醫療信息,提高醫生(大衆)的健康素養仍是整個藥代行業的主流。而隨着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行業監管的逐步規範,醫藥代表備案制也將會在今年出臺。

  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有關部門將藥代直接納入掃黑除惡的大名單,顯然會對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也會導致醫患矛盾的加劇,這會讓人們的看法更加極端,不利社會和諧環境的營造。

  打黑除惡是一項系統工程,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也是當前重要的一項工作。然而,一些地方在打黑除惡的時候卻做出了不少奇葩的事情。

  前段時間就出現了將醫生列入打黑對象的尷尬事情。即便個別醫生收受了患者的紅包,但要搞清楚,這些人是黑惡勢力?那麼打黑除惡不僅不會有益於社會,反而會危害社會,讓人人膽戰心驚,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也被當作“黑惡勢力”一掃而光。

  2018年8月23日,九部委聯合印發《2018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專項治理工作要點》,要求推進實施《醫藥代表備案管理辦法(試行)》,規範醫藥代表從業行爲,改善醫療服務環境,藥品生產企業(上市許可持有人)應當公開其醫藥代表的備案信息。

  醫藥代表備案制的推進,給醫藥代表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削減,部分醫藥代表商業賄賂、誤導用藥、歪曲療效、隱匿不良信息等與其工作無關的行爲都將被納入“禁區”,以“帶金銷售”方式向醫生銷售藥品也已經行不通。

  可以說,醫藥代表不純正的“學術推廣”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業內認爲,未來醫藥代表這個職位可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藥企、醫院對於這種學術推廣的需求不會消失,所以“醫藥代表”這個角色未來或將進行轉型升級,因爲很多的新藥和新技術還是需要醫院代表來推廣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