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第一天宿舍窗外的尼羅河風光

  2019年2月14日,我的24歲生日,這天,我跨過阿拉伯海和紅海,從亞洲大陸來到非洲大陸,從東亞降落中東,從北京抵達開羅。

  選擇這個日期出發是我的有意爲之。我用這種儀式感和許多許多的“第一次”來開啓這趟旅程,希望能讓這段來之不易的駐外經歷在我生命中特別更特別一些。

  本文作者:朱瑛琪

  全文字數:2678字

  漫談埃及印象

  身邊不少親友聽說我要去埃及當實習記者,第一反應都是“爲什麼去埃及?是你自己選擇的還是被安排的?”在聽到“埃及是我選的第一志願”之後,他們的眼睛瞪得更大更圓了。

  我理解他們的好奇,中東、非洲、埃及,往往讓人聯想到“戰亂” “貧困” “艱苦”。但對我而言,這些地理名詞讓我聯想到的是“戰地記者”——我的新聞理想之一。有生之年不知能否有圓夢時刻,那就在可以把握的機會裏儘量離夢近一些吧。

  開羅吉薩金字塔區

  也許是我把預期放得太低了,踏上埃及領土後,我一路都在驚呼“這兒比我想象的好太多了吧”。大型商場和超市與北京相比並無任何不同,高檔餐廳消費水平也不低。當然,幾年前的動盪給這座中東最大人口國造成的傷害還是處處可見——

  大量樓房空置不封頂,中大型商場需安檢才能入內,路口總有攔車檢查的警察……曾有小孩追着我要賣紙巾卻不說價格,也曾有青年趁紅燈停車時給我們擦車玻璃要小費。後來我從埃及同事口中得知,伊斯蘭教禁止不勞而獲,所以即便是乞討,也要力所能及地給予些什麼。每每回憶起這些小細節總讓我隱隱心疼。

  我認識的埃及人都清楚並承認如今埃及社會面臨的現實困境。經濟倒退,時局如一潭死水,人民頗感無力,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儘量熱情快樂地過好當下的日子。

  在路上揹着書包的小學生突然對我喊“Welcome to Egypt”,旅遊景區裏一批又一批的埃及人跑過來求合影(據說他們不太常見東亞臉),帶我騎駱駝的大叔耐心安慰我“Don’t worry”……每當想到這些,我都會對這座文明古國的未來多一份期待,祈禱這些可愛的人兒能過得好一些再好一些。

  邊等地鐵邊看書的埃及大叔

  開羅地鐵裏的女性車廂

  開羅哈利利市場裏製作香料的埃及青年

  開羅路邊喫地瓜的老爺爺

  亞歷山大海邊的情侶

  叨叨工作生活

  新華社駐中東總分社在開羅Maadi區的尼羅河畔坐擁一棟大樓,在谷歌地圖裏輸入“Xinhua News Agency Middle East Bureau”可以直接定位到,這或許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新華社在當地的影響力吧(畢竟連中國駐埃大使館都必須得用阿拉伯語才能搜索到)。

  作爲中國駐外記者最多的媒體機構,新華社的海外分支建設已成體系。樓內食堂、健身房、活動室、小型圖書館一應俱全。每週五社裏會統一組織購物,週六晚不定期組織看電影(埃及的雙休日是週五和週六),逢假期組織短途旅行。對於參加海外實習項目的同學,新華社會提供食宿,這讓我們完全沒有生活上的後顧之憂,只管安心工作。

  雖然如今埃及政局較爲穩定,但單位老師還是在我們報到後就收走了護照。近年來,埃及境內恐怖主義活動越發頻繁地見諸報端,即使在首都開羅,爆炸、槍擊也時有發生。我們被告知出入要報備,大半個月前社裏還開始實行每晚12點門禁,自詡膽大的我也不敢在夜間單獨外出了。

  爲了讓我們更全面地體驗駐外記者工作,單位領導安排我們進行輪崗。我於上上週結束了在中東總分社音視頻部爲期一個半月的視頻記者工作,現在輪換至開羅分社擔任文字記者。

  我在音視頻部的工位

  雖然之前也有過幾份媒體實習,但這是我第一次全職擔任視頻記者。實習過程中,一動一靜的兩位前輩傾囊相授,從針對電視新聞和新媒體短視頻的不同文稿要求,到鏡頭的篩選、剪輯節奏的把握、配樂的選擇,再到從未接觸過的音頻新聞製作。本科學習的廣電知識漸被喚醒,紙上得來終覺淺,果真是實踐才能見真章啊。

  音視頻部辦公室的照片牆

  開羅分社的工作則是在前方衝鋒陷陣,採集熱氣騰騰的第一手新聞。分社有4名中國記者和5名本地僱員,大多數採訪都是中埃記者搭檔前往。因爲外出採訪較多,所以有更多機會真聽真看真感受,深入瞭解埃及社會,但工作時間相對不固定,採訪常錯過飯點,有時需要晚上加班,也有半夜緊急被叫起來寫稿的特殊情況。

  分社前輩說,幹新聞工作,態度遠比能力重要,態度認真就不愁寫不好稿子。覈實時間、人名、職務、機構等基本信息,確保信息源準確無誤,查閱資料豐富背景介紹……這些都離不開認真細心負責的態度。身處異國,文化不同,語言不通,每天繃緊神經採訪撰稿,我想,不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的人,是沒法遠離親友、堅守此處的。

  午飯時間的開羅分社辦公室

  在採訪活動上表演合唱的埃及孩子

  最後的碎碎念

  社裏的中國記者常開玩笑說,“鐵打的僱員,流水的記者”。中國記者畢竟不可能數十年如一日地待在這兒,所以這些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僱員對Xinhua的歷史瞭解更深,他們能掰着手指給你數歷任中國記者,掰扯各種有趣的小故事。

  他們中有對工作極其負責誓將每一次採訪利用到極致的“尖子生”,有專業能力強卻偏愛調皮搗蛋的“幼稚鬼”,有對個人專業能力自尊心強的“大寶寶”,有平時存在感爲零實則是中國問題專家的“帥老師”,還有脾氣巨好長了一張委屈臉的“維尼熊”。

  雖然有些僱員平時看着吊兒郎當的,可真到關鍵時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他們中不少人曾在埃及最混亂的時候與中國記者並肩作戰,也曾在危難時刻衝在中國同事前面。如果這些可愛的埃及同事看到甚至讀懂了我這篇文章,請相信,上文的小綽號包含着我對你們最深沉的愛!

  採訪拍攝中的埃及同事

  實習進度條只剩下1/3,我卻總覺得自己昨天才提着大箱子走進這棟大樓。到埃及的第一天,我發了個朋友圈,相熟的學長在底下留言,祝福我“歸來不迷茫”。“不迷茫”這事兒我不敢肯定,但“不遺憾+不後悔”是確定無疑的了。

  在這兒,我認識了一羣巨真誠友善的記者前輩,他們認真地替我修改稿件,毫無保留地爲我答疑解惑,坦誠地講述自己的職業思考,給予我專業提升和人生選擇上的寶貴建議。我認識了一羣鮮活有趣的埃及同事,帶我深入探索埃及社會,爲我這個初來乍到的好奇寶寶解答各種奇怪問題。

  最最重要的是,在開羅迴盪着古蘭經禱告的空氣裏,我印證了一點,我是真心地,實意地,喜歡駐外記者這份工作。

  《一千零一夜》裏有一句話,未見過開羅的人等於未見過世界。我想,我已見過開羅,窺見了世界的一角,也漸漸看清自己心中的天地。這就是我此次海外實習的最大收穫吧。

  獅身人面像前傻笑的我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朱瑛琪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17級新聞學(國際新聞傳播方向)碩士

  新華社駐中東總分社實習記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