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黄湘玲 报导

教室里的移民孩子,通常被自然划归为不利的一群,所以,我们划拨教育经费提供各项资源。但是,我们是否逆向思考过,移民子女搭乘飞机的比率远远高过一般孩童,如果,国际化是将飞行经验当做指标时,那么,究竟谁比较具有国际观呢?

理事长演讲01钟镇城理事长前往台中德化国小,与校长们共同讨论移民子女教育规划 

二二八连假之后的周三下午,钟镇城理事长受台中市社会科之邀,前往台中市大甲区德化国小担任讲师,听众为国中小校长,希望透过这样的互动,让各所学校能对于移民子女教育规划有不同的思考。当日,除了钟镇城理事长外,李希奇理事、黄湘玲秘书长及简伶洁组长亦共同参与。

台中市忠信国小为原台中市新移民教育中心,而德化国小则是原台中县新移民教育中心,这就不难理解本研习场次地点的安排为何在此。路过一畦畦的芋头田,我们终踏入德化国小。路途中,负责接待的涂城国小张永志校长谈及,因为各校校长事务繁忙,所以,无法预估究竟会有多少人参与,没料到会场内竟有六十几位校长,换句话说,六十几所学校首长与会,背后代表著数百的学区,以及数千个家庭,这场研习的意义不同凡响。

针对学校对于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的措施,钟理事长有三点建议:第一,在教学法上应有更为具体的做法,比如采用文化回应式教学,因为,文化需要讨论与体验。第二,人力资源可参照国外做法,将在台外籍人士或国际学生纳入资源库,提供移民子女更多向度的服务。另外,学校除了单向或被动式回应外,也可采取主动措施,以新庄故事协会为例,她们发现移民妈妈多半带著孩子到卫生所施打疫苗,因此,该协会就将活动资讯放在卫生所内,创造与移民家庭对话的机会。第三,若能在学校政策推行上考量语言规划,则可在教学上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很少思考,学校的评量工具用的是哪一种语言?我们习惯以国语作为教学媒介,但得到的评量结果是孩子的表现吗?以及,有些移民妈妈提出,她们其实不了解学校制度,所以,我们能否在学校联络簿有不同的设计?好让移民家庭能与学校有更直接的沟通?

国小校长问问题  在座校长们无不热烈发表意见,期望移民相关教育更臻完美

汇丰银行以Global bank, local service为服务作阐释,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可以如此思考,放眼国际,培养一个世界公民,这是全球化;将现有移民家庭资源转化为教材,这是在地化。研习的最后,透过观赏本会与嘉义县扶缘服务协会合作的「移民华语学习访谈」影片,钟理事长与在场校长们有了直接交流,那是多元文化最具体而微的表现,因为,文化需要讨论与回应,才会显得真实。

相关文章